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 毫秒
1.
受老子取法自然、自然无为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整个审美体验过程是内缘己心,外参群意,随大化氤氲流转,与宇宙生命息息相通,随着心中物、物中心的相互交织,最终趋于天地古今群体自我一体贯融,一脉相通,以实现心源与造化的大融合。从而,“以天合天”,心物交融,最终以实现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则成为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其根本特征是心源与造化之间的互相触发,互相感会。由此,则生成审美“意境”中的超然心态。  相似文献   

2.
老子强调人的自然、自在之性,与此相关,老子强调"虚心"。老子"虚心"说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虚民心,二、虚君心,三、为道者之虚心。"虚民心"是要使民众保守自然淳朴的心理;"虚君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君道无为,二是作为君,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三是为君者应当具有宽广雄厚的胸怀,应当能够容纳天下一切贤良与愚不肖;"为道者"之虚心即是享受平淡、安逸、自然,而不追求富足、充盈、锐利。  相似文献   

3.
论老子“道法自然”说的美学内涵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子的美学观点同他的整个哲学思想的核心——“道”有着直接的联系。“道”是老子以自然之美为核心内容的美学思想的出发点。老子的美学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自然美学思想和自然审美观。老子的“道法自然”说体现了他的审美观念、审美认识、审美判断、审美情趣、审美方式和审美目的,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实际上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一个开端。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审美境界生成论(一)李天道中国美学追求心与物、意与境、神与形、情与景的相融相合、相惬相兼,以人与自然、再现与表现、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统一、相互整合为最高审美境界。中国美学尽管也强调主体审美情感的引发与美的生成来源于外物的感召,但是,中国美学更多...  相似文献   

5.
中国美学追求心与物、意与境、神与形、情与景的相融相合、相惬相兼,以人与自然、再现与表现、现实与理想的和谐统一、相互整合为最高审美境界。中国美学尽管也强调主体心中审美情感的引发与美的生成来源于外物的感召,但是,中国审美学更多的还是强调主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审美活动所向往的是心灵的抒发,是要在现实人生中达到一种解脱、超越的审美境界。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都由“气”所化育、同源同构的宇宙意识  相似文献   

6.
老子既不是没落贵族,也不是自由农民,而是属于春秋时期刚刚分离出来的士阶层。他的学说以治国为目的,以无为为方法,反对包括智慧、知识、法令、审美、艺术等等在内的一切人为的文明,追求一种自然、朴拙、与道合一的至美。老子学说包括其美学思想对后代产生了极大影响,老子美学是我国美学史的起点。  相似文献   

7.
在老子以气构生的有机身体观及身物关系格局中,甄别形躯之身与精神之身并非是老子论身的关键;在目、心、志与腹、骨、气的对照关系中,老子有着对身体主体构成及其价值指向的贞认。以"无身"为身,勘破现实之身在形塑过程中的失真状态,消解形塑现实之身的价值属性,以回复身体之自然原初状态为终极诉求,建构老子理想之身;以"无身"为身所实现的消解与构建揭示出老子身体观的价值旨趣。  相似文献   

8.
黄保健 《宿州学院学报》2010,25(1):81-82,97
中国大古典哲学家老子提出,任何道都源于自然,大自然是创造万物的最高形式,也是缔造万物的最高境界。“道法自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命题。从艺术审美意义上看,它集中体现为以人情观物态、使自然人化的思维方式,并把与自然精神的契合作为审美的理想追求。在天人合一观念的影响下,中国传统艺术追求主客相融的审美境界,注重表现主客体的生命精神,轻视对物象外在表象的摹仿。  相似文献   

9.
《周易》以“意-象-言”这种方式展开易道,它体现着古人展开道论的根本方式,也即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以这种展开道论的方式、思维方式为研究方法,诠释古人的思想,即所谓“意象诠释”。这种传统思维方式,在《老子》中表现为“道-象-物”这样的道论结构。老子“自然”的观念,贯通老子道论的各层面。在这一结构中,“道”为体、为微;“物”为用、为显;“象”乃道之流行展开、显微之间。道体自然,流行亦自然,展开而实显为万物自然。道体自然,其义只能称“无”;流行自然,其义“无而有象、象而无形”,恍惚、窈冥;万物自然,即方圆万象。  相似文献   

10.
王凯 《东方论坛》2014,(6):110-115
天地有大美,因为它含着道的朴素;自然有大情,因为它涌动着永恒的生命之流。"物我为一"肯定了人与大自然的同质同源,"以物观物"主张以审美的目光观看万物。只有齐物,才能逍遥,"物化"之际,人与物交感互动,浑然一体。体现在心物关系上,是物的自然作用于心灵的自然,碰撞的结晶则是朴素、纯粹的美的情感的生成。庄子的心物观、物化观及其"逍遥游"的自然美学思想,深刻启迪和直接催发了中国古典美学许多重要的范畴。  相似文献   

11.
审美意识产生于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建构,而建构审美关系是一种“心物交格”的运动过程。本文认为,由于“心物交格”运动的取向有归于心、归于物和归于心物两化的不同,因而心物之间的审美关系有相应不同的表现形态,这些不同形态的审美关系使审美意识丰富多样。中国美学在整体上是以平衡审美意识为核心,以心本审美意识为主导,以物本审美意识为基础的,是这三大形态的审美意识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自然无为”的思想是老子救世的真精神。他希望人们能深刻体会到“自然无为”原则的可贵,从而超越现实,消除现实社会中异化现象,使人性复归于自然本真……要想自然而然地生活,只有等到人类不再以自然界的征服者自居、不再肢解自然,而是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才能实现。本文拟从顺物自然不妄为,慈爱利物不私为,俭奢有度为善为三个方面对道家“自然无为”思想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3.
老子之道论首重“自然”,谓万物皆具自然之性,海德格尔论“存在”,以“此在”为某种规约,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从整体结构还是义理看,“自然”与“此在”皆为各自理论之关键,而且皆通过“三位一体”结构加以展开,使老子与海德格尔的本体论思想得以高度契合。通过对老子之道论与海德格尔之存在论进行比较分析,并试图阐明“自然”与“此在”在其本体论中的属性与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文论的“自然”说自先秦一脉相承,但每个时期对“自然”内涵的阐释不尽相同,钟嵘《诗品》比较倾向于老子的“无为自然美”,而皎然《诗式》更强调佛学的“妙造自然美”,其差别值得辨析。  相似文献   

15.
"道"是《老子》的核心概念,"道"作为宇宙本体是有限与无限的结合。在老子看来,道是超验的、形而上的本体。"大音"即"道",以"希声"的方式显现,"大音希声"是"无声之乐",是一种超越性的音乐审美妙境。"大音希声"突破了一般艺术的有限性,而将生命沉浸于天人合一的无限艺术境界之中。道在"大音"之中,只能"心观"得之,用心去体味领悟形而上的超验的"大音"或"道"本身,是要靠审美主体在虚境澄澈的状态下用直觉感悟去把握的,是谓致虚守静,妙道自然。  相似文献   

16.
中西自然审美长期处于不自觉状态,有审美而无批评。当代自然审美需要通过自觉建立自然审美批评话语体系而实现自觉,提倡与引导恰当的自然审美,避免传统自然审美诸多弊端。自然审美批评话语体系当包括以下内容:客观性之自然审美原则,物相、物性、物史与物功之自然美内涵系统,从观物到格物之自然审美方法,以及自然探究与自然德性之自然审美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物感"说理论发展的进程中,汉赋中"物""感"关系的审美融合为"物感"理论的定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汉赋中的审美融合从对自然外物的铺排渲染到借物抒情、情物互动的演变,一方面得益于《诗经》、《楚辞》等文学作品创作经验的累积,另一方面得益于"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的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自然、无为是老子道体的两大核心原则,在价值本体视域中重新理解自然、无为这两种哲学概念,会使我们对道体、自然、无为的相互关系产生一种全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王国维与况周颐的词学思想都有共同的词旨“真”,对赤子之心的认可、对女性真实情感的肯定、对艳词的青睐都是以“真”为旨归。然两者对“真”的思考从词学审美理想、创作方法以及情景表达的物我关系等角度来比较,有本质的不同。王国维受庄子和叔本华影响,认为词作之“境界”如镜子,是对审美客体理念以及主体心境与生活意志的再现,是以“小我”之真来追求普世“大我”的善;况周颐则认为“词心”乃向外烛照,注重词人主观情志的抒发,强调由内而外的真情流露,以“性灵”统摄“真”“善”,通过自我对客观世界的烛照来表现“词心”,是传统词学的集大成者。  相似文献   

20.
象山心学的核心是"心即理",老子思想的核心是"自然无为",以"自然"作为参照,二者的哲学本质、形态、属性、功能和旨趣都迥然有异,总体而言,象山心学以儒家思想为宗,体现了浓厚的人本主义,老子思想为道家思想精髓,体现了深刻的自然主义。象山心学与老子思想各成体系,屹然同为圣贤的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