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社科纵横》2016,(8):35-37
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对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构建企业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简要介绍了管理心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分析了管理心理学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以及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并研究了管理心理学视角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企业薪酬体系设计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薪酬体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人才竞争日趋激烈,现代企业在保证其薪酬体系的保障功能外,更加注重其激励性,期望借此吸引人才,发挥员工积极性,使之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企业应该在充分了解现代薪酬体系的含义,考虑到企业目标、组织结构、市场环境等对薪酬方案起决定性影响的因素后,按照科学的薪酬管理程序制定出与本企业相匹配的薪酬体系。在薪酬体系的设计过程中,企业不仅要体现薪酬的内在一致性,外在竞争性,个人公平性,同时也要注重发挥精神激励的作用,不断完善福利制度。  相似文献   

3.
曹明 《社科纵横》2009,24(6):44-45
当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已经成为国有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人才的竞争成为企业竞争的焦点,而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及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良好的薪酬制度无疑对激发企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以及人才的去留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宁  刘将 《学术交流》2008,(5):6-10
心理学的发展与哲学的发展休戚相关,哲学的每一次新发展都对心理学产生深刻的影响."解释性转向"是继"语言学转向"之后的二十世纪西方哲学的又一重大变革.哲学的解释性转向给心理学研究带来了深刻影响,"理解"与"解释"也成为心理学研究的重要的维度.心理学的解释性转向以人的语言或言语作为理解或解释的媒介,认为人的心理现象和行为表现是有待理解和解释的"文本".在解释性转向语境下,心理学研究出现了三个转变趋向:从本质论到建构论的转变;从方法中心到问题中心的转变;从价值无涉到价值关涉的转变.解释性转向引起了心理学理论深层次的、多方位的变革.通过解释性转向,主流心理学的"方法论危机"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拓展了心理学研究的空间与视野.解释性转向对于克服主流心理学面临的困境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企业管理中的企业家社会资本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宇红 《学习与探索》2005,(3):202-204
企业家社会资本理论是解释管理实践的一种新的尝试。企业家社会资本以“社会人”为人性假设,在企业管理中在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获取信息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于电力企业来说,随着社会的急速转变,以及经济快速的发展,其在国民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电力企业薪酬管理制度的合理性以及公平性与电力企业员工的业绩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实现对人才的吸引、保留以及激励。同时也作为一个重要的管理手段存在于企业创造价值中。在新的发展时期,人力资源薪酬问题管理工作难度越来越大。这对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与挑战,这要求电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实现对该项工作的高度重视,从实际上实现对该项工作的科学管理,本文就新时期电力企业薪酬管理的合理性和公平性进行分析,旨在为相关行业的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胡晶 《社科纵横》2011,(10):50-52
由于时代的需要,平衡计分卡作为企业绩效评价的一种新型工具诞生了,它在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就个人的看法提出了四个问题,外部因素、社会责任、薪酬管理风险、企业风险,并针对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西方动态能力理论述评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竞争环境的动态性不断增强,解释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动态能力理论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获得了持续发展,逐渐成为西方战略管理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分支.本文基于动态能力理论发展历程的纵向扫描,从概念界定、外在特征、内在机理、与竞争优势的关联性以及影响因素5个方面对该理论的最新进展进行了梳理和综合评价,以期为我国企业战略管理实践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9.
新书简介     
D0/A813Revitalizing political psychology:the legacy of HaroldD.Lasswell(《复兴政治心理学:哈罗德.D.拉斯韦尔的遗产》)WilliamAseher,Barbara Hirschfelder-Ascher(克莱尔蒙特·麦肯纳学院)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5,xii,197p.自觉情感、心理需求、精神动力机制的作用对了解复杂的政治行为非常重要。但在过去的25年中,认知理论在政治心理学中的应用降低了它们的作用。政治心理学更关注解释个体或集体的政治行为,而忽视了指导决策方面的问题。拉斯韦尔将精神动力理论应用于政治学中,成为20世纪中期政治心理学领域的权…  相似文献   

10.
对公务员薪酬制度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才战略的实施,现行的公务员薪酬制度亟须进一步深化改革。公务员薪酬制度在法制建设、管理规范和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增强公务员的绩效意识,要根据公务员群体的特征,创新公务员分配制度,实行“动态薪酬制度”。按照激励约束原则结合企业薪酬管理模式,设计公务员薪酬制度并结合公务员绩效考核标准,依法进行管理。结合我国公务员制度改革进程,进行科学地策略选择,分段实施薪酬制度革新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This study examine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forgiveness, reconciliation, shame and school bullying. The sample consisted of 1,875 Bangladeshi adolescents (60% girls) in grades 7 to 10 ( M = 8.28). In a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both forgiveness and reconciliation directly predicted less bullying. In addition to the direct effect, an indirect pathway showed reconciliation reduced bullying via adaptive shame management. Shame acknowledgment predicted less bullying whereas shame displacement predicted more in accord with the shame management theory. An alternative model was also tested, which demonstrated that parental forgiveness eroded when children displaced their shame. The nature of the intersection between these two theoretically viable psychological models has implications for both restorative justice theory and practice.  相似文献   

12.
何健  秦启文  周永康  张彦 《社会》2008,28(1):62-62
本文试图分析补偿这一社会机制。首先,从Joel Feinberg的徒步旅行者故事辨析出法律分析在此处的困难。其次,围绕这一故事牵涉的功利主义二难困境难题,分别回顾了帕菲特、Jeske和Montague对补偿是否具有道德性的论述,这些分析逐渐揭示了补偿所具有的道德内涵。第三,基于补偿的道德性,接着讨论了补偿的实践途径,实质上是从社会理论的角度探讨了补偿实践的可能性应坚持社会系统论的取向——走社会共同体之路。  相似文献   

13.
陈真 《求是学刊》2005,32(6):48-54
存在两种不同的利己主义学说:心理学利己主义和伦理学利己主义,并利用当代西方伦理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研究心得,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心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描述人性或者人的心理结构的科学学说是否为真?第二,“伦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理论是否成立?严格的论证将证明心理学利己主义作为一种人性的描述性的理论不能为真,而伦理学利己主义尽管包含了某些合理因素,但作为一种规范伦理学理论也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国有森林生态效益被无偿使用,森林经营者利益得不到保证,为保证国有林可持续发展经营,完善现行补偿制度刻不容缓。从法律管理的视角分析我国国有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体系、补偿要素的内容、补偿的实施机制等方面的缺失,完善补偿制度应着眼于:国有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立法目的与价值取向应该旨在协调国有林经营管护各方的利益,化解彼此间的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公平,包括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明确确定补偿范围,完善补偿要素;规范国有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透明的国有林生态效益补偿信息公开制度、可持续的保障机制和完备的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15.
秦安兰 《社会工作》2011,(22):67-70
地震给儿童带来诸多心理创伤。社会工作关注灾区儿童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恢复,在灾后儿童的心理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危机干预的心理社会转变模式理论,运用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方法,秉承"助人自助"的理念,社会工作能帮助地震灾区儿童挖掘自身潜力,提高耐挫力,治疗和恢复儿童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6.
The consequences of child abuse for the emotional healt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ld have been largely disregarded in theory, in practice, and in research. The few studies which have investigated this aspect of the child abuse problem report detrimental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These research findings combined with more general psychological theory and research o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provide a basis for predicting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abuse for children. Documentation of deficits in the emotional development of abused children has important policy and practice implications for intervention and treatment.  相似文献   

17.
我国民法理论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只适用于侵权损害赔偿领域,违反合同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在观光旅游、医疗美容、婚庆服务等一些以精神利益为内容的合同中,违约行为造成消费者的精神损害显而易见。但是,对于违约是否给予精神损害赔偿,学界众说纷纭,笔者试从保护人权的历史潮流、精神损害赔偿范围扩大的趋势、合同法保护范围的扩张、责任竞合制度保护的缺失等方面论述在我国确立违约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依据。  相似文献   

18.
Taking Rom Harré's social constructionism as a focus we point to and discuss the issue of the a priori psychological subject in social constructionist theory. While Harré indicates that interacting, intending beings are necessary for conversation to occur, he assumes that the primary human reality is conversation and that psychological life emerges from this social domain. Nevertheless, we argue that a fundamental and agentive psychological subject is implicit to his constructionist works. Our critical analyses focus upon Harré's understandings of persons, human development and human agency. Our intention is neither to suggest that this latent entity must be understood in a Cartesian sense nor is it to ask for an explicit accounting of an autonomous agent. Rather, our claim is simply that psychological subjectivity is reflexively entailed in Harré's human psychology. We suggest that this pertains more generally to social constructionist theory.  相似文献   

19.
This article considers why we need to take a biopsychosocial perspective in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of individuals. Using psychological concepts drawn from drive theory, ego psychology, object relations, attachment theory, self psychology and relational theory, the author makes explicit the need to connect these ideas with social and biological contexts. Arguing that psychodynamic theories contain the social as well as the psychological, the author traces Freud's social commitments, the role of critical race theory,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contexts in shaping development while also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neglect, trauma and abuse on the developing brain. Holding in mind all of these positions, is what makes clinical social work truly the impossible profession.  相似文献   

20.
王沛 《唐都学刊》2011,27(4):89-91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文字和语音,又受到文化、心理等因素影响,因此,语言形式美的翻译具有相对性。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红楼梦》的回目语言,八字对仗,整齐划一,句式凝练而又富于变化。翻译时,只有通过补偿、转换、迁移、变通等翻译策略,才能实现对源语句型结构、对偶、重复、比喻等语形修辞美的传递,在译语中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的语言形式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