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浅议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邹伟贤 《社会工作》2008,(14):44-46
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已成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从研究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意义出发,着重分析了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的原因,以及提出解决农村留守老人养老问题的建议。本文认为传统家庭养老功能的衰弱、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老人负担增加、老人孤独感增强和他们自身一些问题等五个方面是农村留守老人养老的主要困难。  相似文献   

2.
《社科纵横》2017,(10):82-85
农村空巢老人作为农村老年人群体一个较为特殊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社会结构中占相当大的比重,随着土地养老功能和家庭养老功能的逐渐减弱,全社会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关注力不断上升。本文以甘肃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面临的困境为切入点,对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剖析,并提出了健全和完善甘肃省农村空巢老人养老保障制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何涛 《社会福利》2014,(10):62-62
一是提供生活照料服务。天门市民政局组织了市民政系统30名青年志愿者定期到农村社区空巢老人家庭,了解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生活情况,帮助老人购置所需的生活用品,打扫室内卫生,清洗衣服被褥。二是提供心理抚慰服务。该局还联合共青团、妇联等部门组织100名巾帼志愿者定期走访慰问农村空巢老人,为老人读报,陪老人话家常,有针对性地对老人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使他们“巢空心不空”,保持乐观健康的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4.
李超  党博 《社会福利》2014,(11):52-52
正建议一: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建立养老服务需求数据库。建立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申报制度和覆盖所有贫困老年人、残疾老人、空巢老人的养老服务需求信息数据库。数据库需采集的信息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由政府卫生部门负责为农村老人建立健康档案,健康档案信息能够与养老服务需求数据库信息共享。定期开展家庭调查。家庭调查的目的是通过获取老年人及其家庭信息为政策目标定位提供依据。实践中,  相似文献   

5.
农村牧区留守老人是在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特殊的人口群体和社会现象。随着留守老人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们在物质和精神上的生活状况让人担心。根据内蒙古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巩固家庭养老、完善新型农村牧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探索多元的农村牧区社区养老形式、加强个人养老意识等对策,希望能对农村牧区留守老人养老问题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从而造成大量的"空巢"老人。农村"空巢老人"具有少子老龄化、身体多病且精神空虚化、收入水平低且劳动强度大等特点。与城市"空巢"老人相比,农村"空巢"老人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养老困境。为此,加强孝德文化教育,营造关爱"空巢"老人的良好氛围;扩大招商引资规模并加大农民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实现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为家庭养老创造人力条件;鼓励"空巢"老人将土地使用权返还村集体,由村集体对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将土地收益进行分红;建立健全农村社区养老新模式;加大社会养老机构建设力度等,是应对这一困境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留守老人的形成原因,并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社会关怀展开具体论述。对农村留守老人施以社会关怀,既是农村留守老人的主观愿望,又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张红 《社会工作》2016,(1):84-90
论文结合西部农村的人文环境与区域性独特资源,阐述了现实中的空巢老人社会工作服务存在中西、城乡与区域之间三大差异,分析指出三大差异实质上反映了空巢老人身处的社会环境迥异.在"个人—家庭—社区—社会"结构下,论文分析了当前西部农村养老服务呈现的失衡现状.基于此,论文尝试构建了"三社联动"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以期回应西部农村养老需求,为地方政府制定合理的老龄政策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9.
《社会福利》2012,(3):10-10
辽宁省2010年起全面实施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程,总投入1.7亿元,其中省本级投人7900多万元,计划52个涉农县区各建1所托管中心。目前各托管中心已全部建成,其中2010年建成的23个已投入运营,入住农村低保家庭中失能半失能老人和重度残疾人等常年病人近万人,实现了"托管一人、幸福全家"的目标,探索出农村养老服务和社会救助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社会福利》2011,(5):7-8
目前,辽宁农村低保家庭中的常年病人有11.5万人,其中精神病者4.5万人,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残疾人7万人。这些常年人不同程度地需要政府和社会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开展集中养护和托管。对此,辽宁盛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从切实解决困难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入手,着力推进农村困难家庭常年病人托管工作。通过加大资金投入,构建服务平台,创新运行机制,探索出一条解决农村失能、半失能老人社会救助和托养服务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1.
“白发浪潮”已开始拍打中国广袤的农村土地,随着生活和卫生保健条件的改善,农村老龄人口比例正在逐年上升。因而,“老有所养”成为新形势下农村工作一个愈来愈重要的课题。最近,我们对苏北农村家庭赡养老人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尊老敬老依然是今日农村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主流,千千万万的农村老人在社会和家庭的双重关怀下,正丰衣足食、怡然自乐地安度晚年。然而,在这主流的背后,我们也听到了一些不幸老人发出的“老无所养”的沉重叹息……“老无所养”一瞥○儿子儿子,曾让他俩视如命根并引以为福的儿子,竟把老两口逼到了生命的尽头在依傍苏北灌溉总渠的滨海县S乡,用一位会写诗的民办教师的话说,他俩是一对“儿孙簇拥下的孤独者”。四个儿子,六个孙子,在旧伦理眼光里,老两口够福气的了。可有谁知,老两口含辛茹苦养了儿  相似文献   

12.
对2014年湖北省农村老人抽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农村老人领取的养老金平均可以应对其21.5%的生活消费总支出和37.3%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如果以当前70元/月的标准计算,基础养老金平均来说可以应对农村老人27.2%的生活消费总支出和47.0%的基本生活消费支出.虽然农村老人认为当前的社会养老保险对其生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却普遍认为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金待遇偏低,社会养老保险的养老保障能力不足.可以满足农村老人基本生活需要的养老金均值为267元/月.对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耗能力或生活质量、 养老风险感知状况均显著影响了农村老人对养老金的需求数量,农村老人对基本生活资料的消耗能力越强或生活质量越高,对养老风险的感知越强烈,则其对养老金需求的数量越多.  相似文献   

13.
河北肥乡县:勇于探索农村社会养老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福利》2011,(5):12-13
今年来,针对农村留守老人、独居老人和失能、办失能老人逐年增多现实问题,河北邯郸市肥乡县大胆实践创造性地探索出了“集体建院、集中居住、自我保障、互助服务”的农村社会养老新模式,走出来一条县有肥乡特色的农村社会养老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陕西省关中和陕北地区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数据,着重探讨了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对农村老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研究发现,地缘信任可以显著提高农村老人互助养老的参与意愿,普遍信任则会显著降低农村老人互助养老的参与意愿,而血缘信任、业/学缘信任对农村老人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不显著.与人际信任影响的多向性不同,制度信任可以显著提高农村老人互助养老的参与意愿.另外,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对农村不同老年群体互助养老参与意愿的影响也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既减轻了农民对土地的压力,也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过程,出现了很多问题和矛盾,具体有农民工参保难的社会保障问题、农民工婚姻家庭不和谐与计划生育管理难问题、农民工子女上学难、农村老人经济收入低及家庭养老负担大等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出现的这些社会问题,对中国经济社会将产生长远的影响.解决这些问题是中国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6.
《社科纵横》2016,(4):75-85
通过深入调查H省17座监狱的性犯罪老年服刑犯,结合相关文献报道,发现老年人性犯罪主要发生在落后的农村,犯罪主体多为文化素质低的农村空巢老人,犯罪手段以诱奸为主,侵害对象多为留守幼女,社会危害性极大。农村老年人性犯罪产生的原因不仅仅是老年人自身性欲无法满足,还包括农村家庭监护能力低下、农村法治落后、社会管理不健全等因素。解决农村老年人性犯罪问题,应结合国家政策,以预防为主,打击为辅,进行综合治理,干预和消除犯罪成因。  相似文献   

17.
秦天枝 《社科纵横》2011,26(5):23-2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家庭和谐是重点、难点,也是关键,笔者通过典型调查,找出农村家庭和谐的问题及原因,树立农村家庭和谐价值理念,以实现农村家庭稳定幸福美满。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使用递归双变量probit模型研究家庭照料对城乡失能老人及其照料者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家庭照料能显著改善失能老人的身体和心理健康状况,但不利于照料者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家庭照料使城镇失能老人身体健康的概率增加42.8%、 抑郁的概率降低45.6%;使农村失能老人抑郁的概率降低38.3%,但对其身体健康没有显著影响.家庭照料使农村照料者身体健康的概率降低18.8%、 抑郁的概率增加49.4%;使城镇照料者抑郁的概率增加41.7%,但对其身体健康没有显著影响.应加强长期护理保险对社会照料尤其是居家照料服务的支持,并以此减轻家庭照料者负担、 提升家庭照料效果.  相似文献   

19.
空巢老人在养老过程中出现哪些问题,如何解决?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对农村空巢老人的关注较少、忽视了家庭的关怀是空巢老人产生精神慰藉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20.
农村老年人的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城市老人,在极端情况下,甚至表现为自杀行为.通过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 (CHARLS) 2011年基线数据,运用分层线性模型 (HLM) 分析村级社区水平的经济、人口、管理、设施、生态环境五个维度的特征对农村老人抑郁症状的影响,发现中国农村老人的抑郁水平具有显著的村间差异.加入村级水平的解释变量后发现,村子的平均收入水平高,村里具有高中学历的人口比例高,村主任的任职年限长以及村里的基础设施水平高,村里老人抑郁水平显著更低;而在工业污染排放中度和严重的村子里,老人抑郁显著更高.进一步的跨水平交互作用分析则探索了村级变量对具有不同个体特征的老人群体的作用差异.研究结果对于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发展以及农村老人的抑郁干预提供了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