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展望了一个可持续的社会,但没能实现它。相反,我们给后代留下的是一个充满灾难的世界。年轻的一代人可能是最后一代具有避免这种灾难发生的人了。”这是当代著名后现代思想家、中美后现代发展研究院院长柯布博士在2002年国际奥林匹克哲学大会上所讲的肺腑之言。著名《崩溃》一书的作者贾雷德·戴蒙德也指出:由于当前的人类社会过着不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不管用何种方法,世界的环境问题都必须在今天的儿童和青年的有生之年得到解决。  相似文献   

2.
环境伦理、环境教育与将来世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伦理、环境教育与将来世代[韩]金泰昌何培忠译一、启示录揭示的灾难场面对于今天的人类来说,最可怕的恶梦是核武器造成的毁灭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两个问题都隐含着希腊悲剧的因素,即伟大的英难的傲慢及其最后迎来的灭亡。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启示录揭示的灾难场面...  相似文献   

3.
五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们发现自己的心底,都有一份至诚至深的关爱,我们原来生活在一个充满了善良温暖的世界。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纷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灾区群众尽力。这种爱的力量,让13亿双手紧紧相握,亲如一家,不惧任何灾难和挫折。  相似文献   

4.
“5·12汶川大地震”震惊了中国和世界,震撼了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心。灾难的发生是不幸的,在我们深深为逝者哀悼的同时,也必须考虑该为生者做些什么,以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抚慰,充满希望的生活下去。  相似文献   

5.
"5·12"的生死之门考验了全中国的应急反应能力,救灾、捐款、重建……一切都在迅速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当13亿人为离去的人们唏嘘悲痛之余,我们也在反思—假如危难来临,我们是否有应对突发灾难的能力?毕竟,灾难总是在我们最意想不到的时刻发生,对于城市人尤其是手无缚鸡之力的白领女性,如果遇到火灾、车祸、台风……该如何逃生?如何让悲剧不再重演?无疑,在灾难发生之前就掌握一些有效实用的逃生技能,是每个城市人的生存必修课。  相似文献   

6.
《社会工作》2008,(11):4-6
5月12日,已离我们而去、大地震造成的灾难,经过灾区人民的努力,全国人民的努力和世界各国的援助,伤痛正慢慢被抚平,损毁的家园正在重建。在大灾面前,中华民族显示了空前的凝聚力,社会主义制度显示了无比的优越性:“中国加油!四川加油!”激发了人们抗震救灾的勇往直前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又是一次突来的灾难,令人心痛: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7时49分,青海省玉树发生7.1级地震,举国同悲。雪域高原上的青海玉树,经历强烈地震的苦难洗礼,两千余同胞逝去,众多房屋毁坏,我们的兄弟姐妹无家可归……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不论是危急时刻的舍命相救还是灾难过后的温馨抚慰,都无可争议地证明,一脉相承的民族团结传统经受住了大地震的考验,散发出耀眼的光辉。  相似文献   

8.
思衿 《东西南北》2010,(5):34-35
海地有句俗语:“对苦难而言,海地不是陌生人。”确实如此,政局动荡、贫穷饥荒、飓风频袭……灾难对于大多数海地人来说,早已像吃饭一样平常。然而,1月12日下午发生的里氏7.3级地震,更把海地推向灾难的深渊……  相似文献   

9.
紧急驰援,倾力相救,同胞相亲,守望相助……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的7.1级强震牵动了举国上下无数颗关爱生命的心。和两年前一样,我们13亿兄弟姐妹又一次在不平凡的时刻紧紧相依,用爱心来温暖、护佑着灾难中的同胞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生命远逝,是为国殇。大灾难降临,方显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们经历了汶川大难,残酷的经历告诉我们,大自然的破坏是可怕的,但中华民族团结起来的凝聚力,一定能战胜灾难!  相似文献   

10.
《东西南北》2013,(1):70-73
1992年,作家刘震云经多方考证,查阅资料,创作了《温故1942》。多年以后,这个故事被导演冯小刚看中,他决定将其拍成电影。在电影《温故1942》拍摄完成之后,冯小刚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我们都是一个灾民的后代,往回倒回去我们就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他觉得,“电影不能让这300万人复活,但是也许能让他们的死变得有价值。” 一场灾难和一个民族的失忆,开始在点点滴滴的拯救中慢慢复活。  相似文献   

11.
2004年夏天,火热的天气刚刚架临,我们就被一部叫做《后天》的灾难片惊出一身冷汗。严重的温室效应造成气温剧降,地球再次进入冰河期,龙卷风、海啸,暴风雪接踵而至,人类陷入了一场空前的末日浩劫……坐在电影院里,感受着初夏的调温被呼啸的风雪一吹而散,那样的感觉,怎一个爽字了得!大概是太多的人觉得现实生活过于无聊,缺乏刺激,于是老幻想着能出点什么大状况,让自己也好“先天下之忧而忧”一把,所以一系列的灾难片也就应运而生——从动物变异到环境毁灭,从地球危机到外星灾难,什么越让人惊恐什么就越受欢迎。以下这些电影毫无疑问应当算是灾难片当中的经典之作,当夜深人静,打开碟机,让灾难来袭,溽热的夏夜因为有了这些电影而不再漫长。  相似文献   

12.
刘玉华 《社会工作》2010,(21):55-57
一、德国的灾害救助体系 德国在应急管理方面制订了一系列的专门法律、法规,保障应急管理工作的制度化、法律化。德国联邦在《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中对灾难事故的处置作了明确规定,各州也都制订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法律,以法律形式规范、指导、协调社会各方面应对灾难事故。  相似文献   

13.
张洁 《太平洋学报》2011,19(11):32-39
本文主要讨论灾难外交对于一国国内民族冲突进程的影响。针对以往研究仅仅将灾难外交视为解决地区冲突的契机之论点,本文认为,当自然灾害达到一定严重程度,灾难外交可能成为解决冲突的关键变量。通过对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印尼和斯里兰卡民族冲突的经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在其他条件相似的情况下,由于自然灾害对两国民族冲突双方力量对比影响的差异性,导致了各方解决冲突的政治意愿、谈判中的政治立场等决定冲突走势的根本性因素发生不同的变化,最终两国的民族冲突选择了不同的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4.
汶川大地震后,社会工作者的专业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尤其是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学校社会工作者根据理县灾区民族地区青少年的优势、兴趣、能力、知识与技能,运用社会工作介入理论、理念和技巧,以及生命教育课程内容服务灾区青少年,为灾区青少年探求生存和发展的资源,提高他们面对灾难、抵御灾难、不怕困难的能力,逐渐恢复正常的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15.
“我生命中遭遇过两次巨大的灾难,一是被车撞了,二是我的丈夫。”  相似文献   

16.
原本,这个月的时尚关键词对于青岛来说应该是奢侈品登陆,新庙开张、一切却被突如其来的天灾打破,地震震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08年一轮又一轮的灾难不停地在提醒我们:灾难面前,生命如此脆弱,所以,请好好生活。是的,好好生活。四个字背后蕴含的内容何其丰富,身体健康,心情舒畅,衷  相似文献   

17.
高峰 《社会工作》2011,(13):53-54
汶川大地震、舟曲泥石流、台湾洪涝、日本大地震与海啸及引发的核泄露——当这些猝不及防的灾难发生时,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迫切地需要一种救助力量:慈善。  相似文献   

18.
《东西南北》2009,(1):11-13
当我们的眼含热泪看它们时,可能它们有的已经双目微闭,甚至就这样慢慢进入“梦乡”不再醒来。在那个异样劳碌的日子里,在那一片片随时可能呈现更大惊骇的废墟上,它们吐着舌头向人群回望那种眼神令许多人不忍直视。它们那顺滑的毛皮在瓦砾堆中,早已零乱不堪,它们流着血,脚趾间甚至扎着铁钉仍一瘸一揖别 蹒跚地找寻生命气息。灾难过去,祥和重现,我们可能会渐渐忘却它们的一个人极富个的名字,但它们的群体是另类的英雄,请别忘记它们。因为有一段岁月是它们和人类共同经历的,共同用生命祭奠的!  相似文献   

19.
汶川,不哭     
5月12日,这是个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地震日。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席卷了汶川县城,数万名群众被掩埋在废墟之下,震撼了整个中华大地。一方有难,八方救援。与这次让人悲恸的地震的同时,那些平凡的人在灾难面前,用团结、坚强、温情,闪耀着的人性光辉;那一个个救援、自救、互救的动人故事,像擂鼓敲击着心房,迫使我们感动的泪水一次次风干又一次次涌流。  相似文献   

20.
祁国栋  朱炜  陈光 《社会工作》2008,(18):38-40
四川汶川“5.12”特大地震灾害发生后,民间的志愿运动掀起了一个新的高潮。据媒体报道仅登记直接参与抗震救灾志愿服务的志愿者就已达十余万人,另有近四百万的志愿者在积极参与各种志愿服务,成为抗震救灾一支重要突击力量。这是一次公民志愿服务意识在灾难面前的空前高涨,面对如此巨大的民间力量和逐渐形成的公民社会,我们非常有必要在充分认识灾区志愿者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分析志愿者在组织和管理上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