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闫顺英 《阅江学刊》2013,5(2):137-141
“使”有两种用法:一是表动词的“役使”,是常语;二是表“致使”,为连词,分别相当于英语的“enslave”和“cause”。古代文献中表“役使”和表“致使”的“使”都是动词。汉语中词和句法结构不是一一对应的,这两个不同的意思是由语境赋予的:如果前面是人,施事性比较强,表示主观情况,则表示“役使”;如果前面是一种客观情况,是一种行为导致另一种行为发生,则表示“致使”。表“役使”既可以表示动作实现,也可以表示动作没有实现,而表“致使”则表示动作一定实现了。  相似文献   

2.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02,(1):69-72,90
宋代民间有“说话人”,“说话”就是说书、讲故事。“说话人”讲故事所依据的底本被称为“话本”。其实 ,如果抛开“说话”的形式而单从文字看 ,“话本”是小说的一种 ,是当时流行于民间的白话小说。宋元时代的话本 ,分为“小说”、“诗话”、“平话”和“词话”等数种 ,虽然各自有各自的含义 ,但都可以笼统地称之为话本。大约到了元代 ,人们开始把宋代旧编和元代新编的讲述历史故事的话本 (即所谓“讲史话本”)称为“平话”。“平话”中的“平”字 ,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解 ,一种认为“平”即是“评”,“平话”即是“评话”,“讲说历史故事而加…  相似文献   

3.
哲学探究方式的转变——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田海平 《求是学刊》2001,28(5):25-31
“爱智慧”是一种“追根究底”的哲学探究方式 ,它奠定了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的基本框架 ,在西方形而上学发展演进的历程中展开了一条“哲学之路”。这是一条伟大的哲学探索之路 ,却又是一条布满陷阱、充满迷途的运思之道。这种哲学爱智达到顶点 ,必然不满足于只是不停地更换“最终基础”或“最后根据”(“底”) ,一旦哲学的追问出现了把“底”问“破”的情况 ,这就意味着哲学爱智梦想的幻灭。哲学探究方式从“追根究底”到“把底问破”之转折 ,反映了西方思想以此种方式向人所生活的现实世界的转向。这种探究方式的转变标志着那种建造某种“通天塔”的哲学传统的幻灭。  相似文献   

4.
本文站在较大的时空跨度上,以新的视野分析了当代不发达经济的原因,提出了“第三种贫困”即“制度短缺”等一系列重要概念。论述了“第一种贫困”(资源短缺)、“第二种贫困”(资本、技术短缺)与“第三种贫困”之间的逐层制约与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从而在发展经济学领域中提出了一套新的发展思路。文章结合中国的实际,对摆脱“第三种贫困”进行了具体分析,在理论高度上论证了“在改革中求发展”的必要性与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马兆仁 《孔学堂》2023,(4):89-99+181-198
严复于其原创成分较多的《天演论》一书之中,不止排斥社会达尔文主义、否定“天行”的“丛林法则”逻辑在“人治”层面上的运用,而更是倡导一种荀式“制天用天”精神。但与其荀式主旋律貌似相冲突的是,《天演论》通篇使用“固有之良”“天良”等概念以指代人性,这又似是一种孟式的人性论。实际上严复于《天演论》实现的,是统合两种演化机制——即“慈幼者仁之本”的亲缘选择与“制自营以保群”的群体选择——并强调“天行”与“人治”的“异物同归”关系,于是初步调和了荀式“善群”思想与孟式“非由外铄”的“固有之良”。  相似文献   

6.
具有公共性质的自卑心理态势已成为当下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瓶颈问题。35年前的“个体自卑”促成了改革开放,现在改革开放又造成了“公共自卑”。这种自卑心理上的螺旋式运行是否是社会的一种常态,还需要进一步的观察和思考。现实是,一方面是人际之间的交往、沟通、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少;另一方面则是“私性”的认同、私欲的膨胀、私利的猖獗,进而导致了世风日下甚至人心迷乱。对国家来说,“公共自卑”是“国家意识”的一种毒瘤。既然是毒瘤,其内部就势必蕴涵有一种特别和特殊的势能。用好了,可以把“反能量”转化为“正能量”;用不好,则容易把“正能量”转变为“反能量”。十八大报告的“自信说”不仅提出“公共自卑”管理的“公共自信”的方向、方面和方法的思路,而且还提供了一个克服“公共自卑”的心理学上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7.
曾照莲  童长涛 《学术交流》2004,(12):169-171
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中创作出了大量的不朽诗作。在这些诗作中,“童年”是诗人经常描绘的主题。从人类文化学、存在主义、现象学等角度对诗人“复归于童年”观念加以阐释,可看出它反映了一种“追根”意识、一种“归家”心态。这是人类走出文明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满洲”一辞的来源和演变过程,至今仍有许多异议,本文拟就各家之言,谈一点个人意见。对“满洲”一辞的来源问题,综合各家意见,大体上分为四种:第一种意见认为“满洲”一辞“义出佛教”的“曼殊”一辞,因清祖创业之初“西藏每岁献丹书,皆称曼殊师利大皇帝”,其“曼殊”的意思是“妙吉祥也”;第二种意见认为,“满洲”一辞是“古肃慎之转音”,“后改称满珠,而汉字相沿讹为满洲”;第三种意见认为,“满洲”一辞是以上两种意见相合的结果,即“满珠之称”,“又与佛氏曼珠之音相合,展转而成者也”;第四种意见认为,“满洲”一辞是“建州酋长之尊称”,历经久远相沿而成。  相似文献   

9.
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基本概念或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工具或方法意义。半个多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就“关学”概念的涵义问题先后提出了三种不同观点。由此看来有必要将“关学”视作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学术概念,从“时间”、“空间”和“学传”这三重维度进行综合性的说明,从而使“关学”概念结构成为一种新的诠释模式。这一新的诠释模式,可以为北宋至明清关学演化脉络的诠释工作提供一种更完整的参照和更明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婚姻是爱情的结晶。爱情是什么呢?列夫·托尔斯泰说:“爱情就是对一个人的排他性的爱恋超出于对其他任何人的爱恋”,罗曼·罗兰以为,爱情是“一种永久的信仰”;费孝通却认为,“这是一种无法下定义的心理现象”;还有人却断言,这是一种神秘而不可言状的情感“冲动”。其实,爱情是一种由特定异性所引起的复合的情感共鸣现象(我们排除了同性恋者变态的“爱情”)。所谓“共鸣”,在这里是指心心相印,情投意合。每一个男女进入性成  相似文献   

11.
本文具体论述了唐人诗歌创作中两种艺术表现方法:“倒装之法”是一个新颖的表现角度,体现了诗人巧于构思的艺术匠心。“对面落笔”是诗人通过幻想创造意境的一种艺术手段,是诗人审美联想活动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社会学的本土化:问题与出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王宁 《社会》2006,26(6):1-1
在全球体系的视野中,社会学的本土化作为一种学术运动,乃是社会学话语的“依附国”力图摆脱对“发达国”的学术依附地位的一种集体诉求。因此,在一定的意义上,社会学的本土化运动,乃是一种学术民族主义运动。在这种运动中,西方社会学理论的外部效度问题成为“依附国”的学术群体所攻击的靶子。通过寻找和创立更具有效度的、更能解释本国实际的理论,学术“依附国”获得了独立于学术“发达国”的话语权利。这种类型的“本土化”,是合乎情理的。   从学术“依附国”内部的视野来看,社会学本土化运动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本土学者与海派学者之间所进行的学术资本和话语权利竞争的一种体现。  相似文献   

13.
一种制度的转变,在解决了旧的问题的同时也必然会带来新的问题。实施了21年的“收容遣送”因“违宪”和“侵犯人权”被判了“斩立决”,《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于2003年8月1日被废止,救助制度取代收容遣送制度,解除了一道严重阻碍中国社会劳动力流动的“紧箍咒”,全国上下一片欢呼。但是,从“收容遣送”走向  相似文献   

14.
社会学漫画     
这是一种“扩张效应”,或称“马太效应”,但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效应。“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是如此。一个作家成名以后,所写吋蹩脚文章也被一些人大捧特捧;一个人做了大  相似文献   

15.
张中 《学术交流》2023,(2):182-192
作为战后法国思想界最耀眼的哲学家和学术明星,福柯和德勒兹曾相互欣赏、共同促进,促成了一种自由哲学的良好互动以及纯粹智识的交相辉映。对这两位思想家而言,“自由”绝非一个梦幻般的政治性术语,也绝不是一切意识哲学的栖息地或避难所——它应当(且必然)是一种源于生命本身的本真性“体验”。福柯和德勒兹从尼采那里寻获“生命”和“力量”之箭,他们将其掷向远方、越向外界,从而使思想最终走向“未思”、未知和遥远的“域外”……这既是一种走出自我之狱、“关心自己”,以及建构新“主体”的繁复实践,也是一种弥合主客二分之窠臼、恢复感性和生命的本质意义,以及实现思想自由脉动的当下化尝试(或现实操演)。在这一立场之下,“域外”成为“生命”和“自由”的起点与归宿。终其一生,福柯与德勒兹都坚持在这一层面深入探索,而这不仅使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自由哲学家”,也使得法国当代哲学获得了新的面向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6.
正“现实使你麻木,你以为自己已经彻底冷漠,再也不会有任何感觉……突然一下,尬!你又找回了活着的感觉。”忽然之间,“尬”成了一个热词。它可以是一种态度:面对窘境,保持欢喜。虽然很多事情看不懂、看不惯,但只要保持“尴尬而又不失礼貌的微笑”,至少可以减轻无力感。它可以是一种自嘲:面对自我,保持放松。在被别人嘲笑之前,抢先自命为“尴尬癌患者”,意思是“我怂了,你看着办”。它可以是一种万能构词法:面对复杂,保持队  相似文献   

17.
一“寂”是芭蕉最基本的文艺观念之一,也是日本徘句最有代表性的一种审美情趣。“兴趣”是严羽提出的中国诗论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这一观念对中国诗歌的审美特征作了界定和阐发。对“寂”和“兴趣”这两个观念作比较思考,可以看出中日两国古典诗歌在艺术追求和审美理论上的异同,深化对两国古典文艺的特征的了解和把握,促进对东方传统文艺美学的研究。“寂”和“兴趣”,分别产生在日、中两国古典文艺的丰厚土壤上,对两国的传统文艺理论具有承先启后的作用,既根基深固,又影响深远。“寂”在日语中本是用来说事物的古旧,或是一种荒凉闲寂之貌。虽本来不与文艺理念有关,但当这种古貌或闲寂伴随着一种吸引人心的情趣时,“寂”就具有了一种美感,具有了美的意义。见于和歌的判词,藤原俊成为第一人,在“住吉社歌合”、“广田社歌合”的判词中,他曾用了“姿与词中正可见寂”,“具寂之姿”,“言词中见寂  相似文献   

18.
“创造性介入”是中国学者在新时期提出来的一种中国外交新理念,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价值。作为一个“近北极”国家,中国需要对北极事务实施“创造性介入”。当前北极地区的现状为中国“创造性介入”提供了活动空间,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介入北极地区事务,并正在进行身份、制度、技术等路径的探索。“创造性介入”的引入,有力地提升了中国极地外交水平。促进了世界极地事业的发展,其“实践性”和“建设性”的理论特色,为中国和平崛起、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一种新思考。  相似文献   

19.
白朝阳  张伟 《东西南北》2012,(22):46-48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姚明拒食鱼翅的这则公益广告为人们所熟知。“拒食鱼翅是一种资源的极大浪费。”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不久前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躺平”是一种在社会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反奋斗”“低欲望”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心态。根据心态上“入世”的程度和行动上参与社会分工的程度划分,“躺平”群体大致可分为“避世型”“陷落型”“调整型”和“半成型”四种类型,由此形成“躺平”群体的“坐标轴体系”。多样性社会诱因助推向下沦陷、原发性心理意识繁衍生存焦虑、基底性文化环境催生价值认同,是产生“躺平”群体的重要原因。治理“躺平”青年问题,须从“坐标轴体系”四种类型的“病灶”入手分类施策,科学有效地引导和帮助“躺平”群体培育奋斗精神,有效遏制“反奋斗”思潮,让广大青年增强“志气、骨气、底气”,在不懈奋斗中绽放青春的绚丽之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