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7 毫秒
1.
康沛竹 《浙江学刊》2005,4(5):205-209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从上世纪初传入我国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目前,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面临来自中国现实妇女问题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两方面的挑战.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论的前提下,吸收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有益内容,针对中国现实的妇女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国现实妇女问题和西方女性主义理论两方面的严峻挑战下,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的运用和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内涵进行了完整阐述;妇女理论研究得到了进一步深化;男女平等成为中国基本国策.今后,应该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基本原则和方法论的前提下,吸收借鉴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有益内容,针对中国现实的妇女问题,发展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一篇经典文献.该文首次全面介绍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激进女性主义思想流派,客观介绍女性主义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系统梳理女性主义社会福利思想和理论,尤其是从女性主义视角回顾福利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重点是分析女性主义对福利国家的基本态度,指出女性主义对不平等"有限关注"的局限性,描绘女性主义视角中的福利和她们的理想社会,是科学认识和准确理解女性主义福利思想和福利理论的基础文献.这对女性主义思想意识不断觉醒,社会性别议题主流化,国家反家庭暴力成功立法和现代家庭福利政策成为国家社会政策议程优先领域的中国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现实、理论、政策和专业服务意义.  相似文献   

4.
前景与挑战:当代中国的妇女学与妇女/性别社会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是对妇女学以及妇女/性别社会学这两个相互联系的学术领域在中国之兴起和发展的回顾.基于知识社会学,作者极大地典型化了中国妇女和性别议题的内客和原因,解释诸如马克思主义理论遗产、国家/政党管理、经济改革、政治变化、本地状况以及全球化等历史和社会政治因素是如何在这两个领域产生影响,形成特征以及进行知识生产.尤其是,作者根据学术地位、立场、内容、研究方法、课程变迁以及教学等因素,检视了妇女/性别社会学在中国知识发展的动态轨迹.最后,作者还论述了上述两个领域所共有的特征和议题是如何在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和女权/女性主义两者动态交互影响中演变的.  相似文献   

5.
对西方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进行反思.从以下三方面展开:一、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因强调性别压迫与阶级压迫使得其具有历史盲与性别盲的缺,两者必须结合.二、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路径可大致概括为:以哈特曼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二元结构分析,以扬为代表的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一致性分析,以享尼西为代表的具有后现代特征的关于差异、意识形态的分析.三、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幸婚姻源于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不平等地位,表现为马克思主义明显控制了女性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性别化改造与意识形态修补.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婚姻并不幸福,但围绕女性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所作的理论探讨不仅推动了女性主义的发展,而且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意义,还将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自由主义女性主义、基进女性主义、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社会主义女性主义、后殖民女性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改造社会方案给予剖析 ,认为它们在探讨妇女解放的理论与实践上各具特色 ,相互补充 ,但均存在着缺陷与不足  相似文献   

7.
女性主义的科学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以来 ,女性主义学者相继发表文章和著作 ,阐述和探讨女性主义的科学观点 ,桑德拉· G.哈丁的著作《谁的知识 ?谁的科学 ?从妇女生活出发进行思考》就是其中非常有影响的一部 ,她提出的“立场理论”已为许多社会科学界的女性主义学者所接受。女性主义科学讨论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的 ?这一讨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自然科学界的女性学者对这些观点又有哪些反映呢 ?  相似文献   

8.
中国特有的国情决定了在妇女解放问题上必然与西方有着不同的探索过程。中国的妇女解放思想的形成经历了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共产党一旦拥有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作为指导思想,便自觉地将它与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实践相结合,形成了有别于西方的妇女解放运动。但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新的问题不断涌现,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也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我们要吸收西方女性主义思想,结合中国当前和谐社会的理论,构建平等、差异、融合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女性主义法学作为后批判法学的一个分支,在美国的理论界和司法领域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女性主义法学在批判传统法律理论和现行法律制度的时候,运用了意识觉醒、女性主义实际推理和询问妇女问题的方法。这种法律观(包括其法律实体观和法学方法论)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因此无法与传统的理论相抗衡——这也决定了女性主义法学无法实现其解构传统法律文化的初衷。  相似文献   

10.
进入90年代后,英国妇女研究作为妇女解放运动的教育手段,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在保持其学科间研究传统的同时,正努力冲破女性主义理论流派的局限,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与此同时,妇女研究也面对着一些严峻的问题与挑战,如差异性、性别研究与男性气质研究、后现代主义思潮等等。成功地应付这些挑战,制定新的战略与对策,对妇女研究和女性主义学术的生存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社会性别——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中心概念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社会性别这一概念形成于 2 0世纪 6 0年代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时期。几十年来 ,作为女性主义理论的一个中心概念 ,它在探索妇女受压迫的原因、不平等性别关系的形成以及推动妇女的思想解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此同时 ,这一概念也不断受到来自女性主义内部与外部的批评与质疑 ,受到各种新的思潮的挑战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口述已成为妇女史和女性主义研究采用的一个重要手段,这是与女性主义的精神及其指导下的妇女史研究的目的息息相关的。更进一步看,妇女口述是一种政治手段,它通过对妇女经历的肯定增强妇女自信心,从而赋权于妇女,而其向传统史学中的精英思想的挑战,则是所有史学家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主义:中国大陆女性主义面临挑战与颠覆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王金玲 《浙江学刊》2001,(1):112-117
今天,中国大陆女性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携手是一种存在的需要,也是发展的一大充要条件.但是,后现代主义毕竟不是女性主义的直接思想成果.因此,女性主义在利用它作为解构的武器的同时,必然会遭到它的解构;在利用它作为改造的工具的同时,必然会受到它的改造.而这一解构和改造又难免与妇女解放目标背道而驰,女性主义群体的被离间,女性主义力量的被化解,女性主义理论的被销蚀,女性主义思想的被破坏也就在劫难逃了.所以,后现代主义是中国大陆女性主义发展道路上的一大陷阱;并且,事实上,中国大陆女性主义也正面对着它的挑战与颠覆.  相似文献   

14.
女性主义经济学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女性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和扩张在过去 10年中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女性主义经济学通过把性别分析引入经济理论 ,重新解释了妇女在家庭、劳动力市场和教育等领域中受到的不平等对待等问题 ,同时对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批判。女性主义经济学不仅对基本经济理论的发展具有理论价值 ,而且 ,它对经济政策的制定也提供了新的视野。本文对女性主义经济学在这些方面的内容和未来发展作了综合评述。  相似文献   

15.
《政治学与女性主义:导论》巴巴拉·阿尼尔著布莱克韦尔出版社,1999年4月出版该书论述西方政治理论与实践中的性别和女性主义问题,从理论上和历史的角度考察了政治学是如何排斥妇女的,以及女性主义对这种排斥的回应。作者从“政治学”和“女性主义”两词的定义入手,对它们的源起、交叉和相互作用进行了探讨。第一章总体介绍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二元论的发展,即将男子与理性、秩序、文化和公共生活领域相关联,而妇女则与自然、情感、欲望和私人生活领域相关联。随后的两章探讨了这些二元论的观点是如何限定政治学以及女性主义对这一建构的批判…  相似文献   

16.
黄丹 《社会工作》2016,(5):120-124
基于对社会工作“性别盲”的批判,女性主义者发展了女性主义社会工作。《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是一本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出发,介绍女性主义社会工作的概念、目标、原则、手法和挑战等的佳作。通过该书,读者可以对女性主义社会工作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西方女性主义认识论与科学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涤菲 《浙江学刊》2002,(6):174-181
20世纪 70年代以来 ,女性主义理论逐渐从哲学领域扩展到科学领域 ,开始对科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带有男性偏见的方法、规范、内容 ,以及男性中心主义的传统的认知图式进行质疑和批判 ,并力图以其他类型的认识图式为基础发展出新的理论线索。本文主要对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的这一批判进行分析 ,主要关注其认识论问题上的反思和重构 ,进而厘清女性主义认识论作为一种政治化理论对于整个知识体系的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关于人权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言论,构成了他的独具特色的人权观。这是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新发展、新成果,是我们捍卫和完善社会主义人权、批驳西方资产阶级人权观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只有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的人权观,准确、完整、科学地把握和运用它,才能反击和战胜西方敌对势力的“人权攻势”。笔者认为,邓小平的人权观基本上由以下几方面组成。1.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看待人权问题。在人权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人权观。四方资产阶级鼓吹“天赋人权”、“人权天国界”,认为人权是超阶级、超社会、超…  相似文献   

19.
在以现代化建设为中心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如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已成为举国上下关注的问题。邓小平同志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里提出了两条重要的原则,一条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一条是必须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而关键在于二者的“结合”,只有“结合起来”,我们才能真正走出自己的路来。六十多年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征程中,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功,也发生过令人痛心的失误,诚如小平同志所说:“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成功和失误教育了我们,懂得了“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总结过去,面对现实,放眼未来,当前我们面临着重新学习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进行再认识的迫切任务。为此,本刊从这期起,专辟“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栏目,希望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主题,展开广泛深入的探讨。诸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反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历史的、现实的中国国情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与改革、开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世界新的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西方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流派;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基本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研究;如何正确理解和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指导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等等,都望学界同仁提供研究成果,共同把此栏目办好。  相似文献   

20.
全面认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依据葛洪泽,阎长贵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新民主主义理论只有同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这两个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是毛泽东思想发展的两个阶段,即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