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李莹 《社科纵横》2008,23(6):72-73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坚实的群众基础.营造这一群众基础,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包括保障民众的诉求表达权利、决策参与权利、监督制约权利等;还需要加强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2.
群众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积极推进群众文化建设,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群众的文化权益,使广大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和谐文化建设的成果。加强群众文化建设,有利于引导人们树立和谐理念、弘扬和谐精神,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化解各种社会矛盾,从而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3.
《社科纵横》2015,(8):5-10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人类干预自然、影响社会的能力在不断加强以及自我认识的能力提高的同时,社会上自然灾害和一系列社会风险频繁发生。通过对西方风险社会理论思想进行系统研究,从现实的角度探讨风险社会理论对我国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李红钦 《社科纵横》2008,23(7):16-18
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概念,也是伦理学的概念.和谐足一种伦理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就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李红钦 《社科纵横》2008,23(11):25-26
和谐社会不仅仅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概念,也是伦理学的概念.和谐是一种伦理价值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也就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6.
韦朝烈 《探求》2006,(4):10-13
公民社会组织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但中国公民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自主、自治、自立性差,公信力不足、动员能力不强,人才缺乏,资金短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公民社会组织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其社会功能充分有效发挥,进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培育公民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民社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一个成熟而健全的公民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它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培育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余华 《浙江学刊》2007,2(5):132-135
中国市民社会的兴起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基础。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市民社会的健康发展息息相关。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思想启示我们:市民社会是人类自由发展的现实基础,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历史环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要辩证对待市民社会的生长,充分依靠社会主义国家的力量,克服市民社会的弊端,在国家与市民社会的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和谐社会目标能否实现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关系到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李生明 《社科纵横》2006,21(8):59-60
党的十六大报告初步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十六届四中全会号召全党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2005年3月召开的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温家保总理审时度势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之目标,为中国之持久稳定与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本文探讨了市民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同时,也进一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进一步深化了人们对于实现和谐发展的自觉认识,进一步深化了对于实现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辩证关系的科学认识。实现和谐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本质特征,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更加强调和谐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进一步在实践中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和谐发展道路,在和谐发展的过程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温淑春 《社会工作》2009,(10):61-64
现代社区作为不同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经济社会组织的聚集地,居民与社区的关系变得十分紧密,而作为社区中人们归属感和凝聚力体现的社区文化建设便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本文对社区文化的特点、作用及社区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对发展社区文化建设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转变其新意主要在于,增添了关于社会建设和社会和谐的内容,而这里所说的社会是狭义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属于广义的社会观;而社会学作为一门具体的社会科学则属于狭义的社会观。二者之间作为人类认识社会的不同角度或方式,有区别也可以互补。从广义的社会观向狭义的社会观转变是对社会认识的深化,在理论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狭义上使用社会概念,具体地分析社会问题的思想需要挖掘;其次,西方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术需要吸收;再者,中国共产党建设革命根据地,特别是在全国执政50多年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科学概括,是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高扬了“以人为本”的价值旗帜,坚持了以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体现了发展的科学辩证法,反映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客观要求,为实现社会和谐指明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熊伟 《社会工作》2008,(12):33-36
服务型政府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服务型政府与构建和谐社会密切联系,两者是相互促进、内在统一的。两者都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都把统筹兼顾作为工作方法,都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基本要求。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过程中一定要同促进社会和谐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大力发展经济,创新社会政策,发展和谐文化等措施大力促进社会和谐。  相似文献   

16.
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特征。为此,必须弄清楚“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多层含义,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征,从而明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结合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论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强调促进社会和谐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而提出的战略思想。面对着战略机遇和凸显的矛盾,如果举措得当将促使经济加快发展、社会平稳进步;如应对失误,则将导致经济徘徊不前、社会长期动荡。要促使社会和谐发展,就要妥善协调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一是要统筹兼顾,缩小城乡、地区发展的差距;二是要把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作为当前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着力点。由于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采取的协调各个方面利益关系的举措,始终贯穿着促进公平正义与激发社会活力的统一,因而贯彻这样的战略思想和具体部署,就能有力地促进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角度简单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和谐”的几个理念,认为,我们在对待这些“和谐”理念的时候:第一,应该重视其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避免空谈;第二,应该在肯定古代“和谐”理念合理性的同时,要看到它的历史局限性。我们要构建更高层次的和谐社会,不能回过头来翻故纸堆,而是要在推进中国现代化方面有所作为。否则,无论是古代先贤的“和谐”理念,还是当代的“和谐”思想,都会因为实践上的无作为而流于空想。  相似文献   

20.
政府绩效评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它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极大的帮助。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我国政府绩效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即评估主体比较单一、评估指标不够科学、评估程序不够规范、评估手段不够成熟,提出了加强政府绩效评估促进社会和谐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