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对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养老问题倍受人们关注。本文认为,在众多养老模式中,目前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模式比较适合中国国情。在家庭养老中,子女应注重从物质和精神备方面赡养老人;在社会养老模式中,关键在于形成健全的社会养老设施体系,进一步健全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使日益增多的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相似文献   

2.
甘肃省东南部L村的个案表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家庭养老功能日渐弱化,其原因在于农村人口流动的持续时问延长与范围扩大,家庭的小型化与核心家庭剧增,老人养老与子女赡养观念的分歧。为此,有必要寻求符合时代发展的新型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3.
对2004年山西农村养老调查资料的分析表明:山西农村的养老模式总体上仍属于传统的家庭养老,主要特征表现为: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养老的经济支持力度有显著影响,而经济支持的来源却直接受政策、风习、道德等社会因素的制约;老年人的经济支持以家庭为主,家庭中以老人自己的当前劳动收入为主;其生活方式以单独居住、自我照料为主;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尚未建立,集体经济对养老的支持极其有限;多子女老人不具有养老优势,计划生育有利于养老保障.  相似文献   

4.
随着医疗水平和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人均寿命普遍提高,老龄化社会现象不断加剧。与此同时,教育、医疗、住房等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独生子女政策已显现出一些负面效应,如家庭赡养功能弱化、子女赡养压力加大等。农村村民养老问题是事关全部人口如期脱贫、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事,结合河北实情,任何单一养老模式均不足以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养老困境,必须探索建立以"土地养老"为核心的经济基础,以"家庭养老"为主提供居住环境,以"兴趣社团"丰富业余生活,以"社区养老"给予看护照料,以"社会保险"完善制度保障五位一体综合型的农村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5.
《社区》2005,(20):13-13
山东:拟立法规定“家庭养老”据悉,山东省正着手家庭赡养的地方立法工作。正在拟定的《山东省家庭赡养与抚养条例》将强调:养老问题应该由家庭、个人、政府和社会共同来解决。在目前个人养老金、养老保险等保障不健全、社会养老产业尚未实现良性发展的情况下,家庭理所当然应成为赡养老人的主角,家庭解决不了的才交给社会、政府。上海: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今后,上海将有更多老人享受到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在杨浦、浦东新区试点发放的居家养老服务券,目前已在上海全市推广。居家养老服务券,是上海市政府为鼓励老人居家养老而为其出资购…  相似文献   

6.
农村留守老人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还很不完善,农村长期以来一直实行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子女是主要的家庭赡养载体;但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农村劳动力出现了大规模的乡城迁移,承担主要赡养义务的农村青壮年的大量流出,动摇了家庭养老的基础,使农村养老体系面临严峻挑战.农村留守老人问题,特别是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文章回顾和总结了以往国内外学者针对劳动力跨国迁移或乡城迁移引发的留守老人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7.
三十多年来计划生育政策的一个后果是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特别是老龄人口的增加。城市中机构养老的方式开始成为家庭养老的一种补充。由于这一养老方式与中国传统文化中与家庭养老方式密切相关的孝道观念形成了一定的冲突,因此它所带来的人们对"孝道"认知的改变值得特别关注。通过对南京养老机构中老人及其子女的个案访谈资料,初步分析和探讨了与机构养老有关的养老方式及其孝道问题。结果发现,城市老人选择机构养老的原因包括子女工作忙、家中无人照料、住房紧张、与子女关系不好、长期生病等。对于机构养老的态度既有满意的,也有观望不定的,还有消极抵触的。而其子女的态度也是既有积极的,也有矛盾的。但无论老人还是子女,都不认为老人进机构养老是子女不孝顺的表现。  相似文献   

8.
社区照顾——城市老年人的赡养方式新选择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在经济及社会保障尚未做好准备的情况下,我国已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家庭核心化以及老年人寿命的延长、年轻人工作压力的增大,这种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使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特别是我国城市的老年人的照料和需求等养老问题表现得越来越突出。本文旨在对家庭养老、机构养老和社区照顾的三种模式做一个简单的比较分析:不同的赡养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以便试图提出在目前的境况下的一个以社区照顾为本的城市老人赡养模式。  相似文献   

9.
在总结现有文献基础上,利用CGSS 2010,运用Logistic回归和OLS分析方法,考察家庭结构对女儿赡养父母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女儿赡养父母行为受到家庭结构中居住模式、家庭资源和代际支持的影响。其中,居住模式方面,家庭共同生活的人数越多,女儿给予父母的赡养支出越少,且越主张父母的养老责任主要由社会承担。家庭资源方面,配偶工作状况、兄弟姐妹数量和子女数量均与女儿对父母的赡养态度呈显著正相关;同时,女儿对父母的赡养支出受到家庭总收入、配偶工作状况和兄弟姐妹数量的正向影响。代际支持方面,家人间给予的生活帮助对于女儿对父母的赡养态度和赡养支出均有显著的正向作用。据此结论,提出3点针对性建议:(1)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减轻赡养压力;(2)大力弘扬孝道文化,转变传统养老观念;(3)提高女性的受教育和就业机会,增强女性赡养父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独特的传统养老观念尚存,而社会已经变迁了的养老现实环境下,除了当前老年人之外,了解二十年后即将进入老年的中年群体和赡养老年人的青年群体所持的养老计划和赡养态度,可以作出一个关于养老模式的前瞻性预测。在未来二十年的养老模式中,最能够被满足的一点,也是子女最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点就是对父母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中西方代际情感回报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当伐中国是一种家庭亲情回馈模式,它是以家庭内部子女对父母的"反哺式"式物质赡养和以家庭亲情慰藉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精神赡养为主要特点.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有距离的亲密"模式,从物质层面看.它通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社会财富的代际转移形式得到间接体现;从精神层面看,它立足于社区照料与居家养老服务,以专门养老机构的精神慰藉为辅助,以子女对父母的日常照料与情感支持为倡导性伦理责任.随着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居家养老的发展,中国模式将与西方模式趋同.  相似文献   

12.
采用2011年中国老龄人口健康状况调查(CLHLS)数据,在描述农村留守老人群体特征和养老现状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探讨了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福利对农村留守老人养老模式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农村留守老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从个体特征层面上看,年龄较大的、身体健康状况较差的、男性、受教育程度高的和自己(或配偶)有房屋的这几类农村留守老人群体,更容易选择正规化养老模式;从家庭特征上看,留守老人家庭收入越高、地位越高、子女数量越少越倾向于正规化养老模式,家庭出现过迁徙比没有出现过迁徙的农村留守老人更热衷于非正规化养老模式;从社会福利层面上看,所住社区有组织活动和没有参与医疗保险的留守老人更倾向于选择正规化养老模式。  相似文献   

13.
中西方代际情感回报模式的差异主要体现为:当代中国是一种家庭亲情回馈模式,它是以家庭内部子女对父母的“反哺式”式物质赡养和以家庭亲情慰藉为核心的多样化的精神赡养为主要特点。西方发达国家是一种“有距离的亲密”模式,从物质层面看,它通过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以社会财富的代际转移形式得到间接体现;从精神层面看,它立足于社区照料与居家养老服务,以专门养老机构的精神慰藉为辅助,以子女对父母的日常照料与情感支持为倡导性伦理责任。随着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居家养老的发展,中国模式将与西方模式趋同。  相似文献   

14.
本文立足"百村观察"的数据平台,通过对全国20省68个村1942户农户的调查,探讨了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对于农村养老模式选择的影响,认为年龄、健康状况、家庭居住地、家中子女数都影响了农民对于养老方式的选择,由此,传统家庭子女养老的方式正在被社会养老改变。  相似文献   

15.
独生子女家庭养老备受社会关注。舟山作为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好的城市,独子家庭比例较高。家庭规模缩小,传统家庭赡养功能被削弱,加之社会养老准备不足,"空巢"现象突出、养老产业滞后、医疗护理服务缺失等,造成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问题。为此,必须弘扬传统敬老美德,保障老人正当权益;改变传统养老的陋习,创新养老模式;大力发展中介机构,全面推进"银发工程";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独生子女家庭养老政策;制定鼓励政策和措施,开发并利用老人发挥余热。  相似文献   

16.
论家庭关系变动中的农村老年赡养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伴随着传统的家庭制度向夫妇式家庭制度的转变,夫妻关系取代父子关系成为家庭中最重要的关系,传统的三世同堂的居住方式演变为夫妻独居和老年人分居,子女对老年人的支持和帮助减少,从而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的功能。必须发挥国家、社会、个人和家庭四个方面的作用,继续增强家庭养老的功能,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养老模式,发挥政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导作用,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更好地解决农村老年赡养问题。  相似文献   

17.
以外出务工农民家庭中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调查了121位农村老人,总结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不同模式下,农村老人所面临的不同养老问题。在农民个体向城市流动的模式下,农村老人养老问题主要以情感关怀不足的为主;在家庭化流动模式下,留守老人承担家庭看护、孙辈照料与家务劳动等任务,存在严重的身体与心理负担,面临严重的生活照料缺失问题。而对子女的牺牲精神则遮蔽了留守老人养老需求;在举家迁移模式中,随迁老人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但异地养老存在严重的城市参与不足和乡村依恋问题,随迁老人生活满意度不高,容易产生消极情绪。针对不同流动模式下农村老人养老面临的不同问题和需求,需采取类别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问卷调查方式,从微观视角对安徽北部地区和北京郊县地区农民的生活与养老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总体上,目前农村老人空巢率居高不下,生活经济来源单一,收入偏低;日常生活方面,子女因婚后或外出打工看望父母次数较少,对父母关照不够。农民养老困难主要集中在生病或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非经济赡养问题上;对于欠发达地区,生病费用和生活来源仍不容乐观。应该立足于不同地区农村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与社会养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构建现代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河南、江西等4省8村的实地调查,发现我国农村的家庭养老、社区养老、社会保险养老和机构养老等不同养老模式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困境,且各模式之间彼此独立甚至互相排斥。现阶段,我国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呈现出明显的“断裂”特征,无法有效应对日益严峻的农村养老危机。研究认为,在结合不同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和老人个体化需求差异的基础上,推动家庭、社区、机构和社会养老保险等不同养老模式有机融合,取长补短,同时有效整合农村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农村老人的主体性、能动性和传承性,建构一个多主体、多层次、多阶段的综合型养老服务体系,是我国农村养老危机的主要出路。  相似文献   

20.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问题已成为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经济、社会服务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水平等因素的作用,家庭养老方式基本适合中国国情。但随着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家庭养老方式面临许多问题和困境,解决和克服困难的唯一途径,就是要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的家庭养老模式。这一模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的社会化的道路,建立起居家养老、国家和社会协助、社区提供服务的家庭养老体系。这既能减轻子女的负担,满足老人对亲情的需要;又能够增加就业机会。同时通过国家支持协助家庭养老,逐步建立和完善养老社会保障制度,从经济上保证家庭养老质量;健全法律制度,增强宣传力度,树立良好的公民道德等方法完善国家和集体帮助的家庭养老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