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西部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伴随着悠久的文明史,西部各族人民创造了丰富而绚丽的民俗文化.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西部各中心城市为进一步扩大开放,提升本城市知名度,创作了一批城市形象广告片.笔者以成都、重庆、西安、昆明、桂林为例,着力分析西部民俗文化在城市形象广告片中的运用,进而探讨了西部民俗文化与西部城市形象塑造的关系,总结了城市形象广告片利用民俗文化进行创作的规律,得出了西部各城市形象广告片的创作应从丰厚的本土民俗文化中寻求创作素材,走自己的创新之路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对红色经典《红岩》与英雄城市重庆的看似不言而喻的密切关系,学界缺乏全面的梳理和深入的研究。《红岩》蕴涵着丰富的重庆民俗文化因子,折射着斑斓的重庆民俗文化光彩,在总体上形成对重庆民俗文化的自然地理特征与人文社会风貌的双重展示。前者可从"山城"之别称、"江城"之古称、"雾都"之美誉三个方面分析,后者可从社区文化、方言文化、仪典节令、服饰文化四个层面梳理。  相似文献   

3.
从“诗无邪”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继承了春秋诗教的读诗与用诗观念,以恢复周礼为己任.<论语>的诗论主要是针对<诗经>"思无邪"的特点,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是孔子的教学过程.孔子认为<诗经>内容丰富,真情流露,在教学时必须以礼和乐约束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诗经>是具体的文本,在学习上来说是较为容易掌握的;从<诗经>的内容与表达形式到礼的道德意义和仪式是对文本的深究;乐是根据礼仪而订定的,所以须在掌握礼仪后才能学习相配的乐曲以巩固所学.  相似文献   

4.
民俗文化旅游是我国民族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有着广阔的市场潜力和发展空间.新疆阜康三工河乡位于天池风景区域内,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价值、艺术观赏价值、科学考察价值突出,开发条件良好,经过开发可以产生明显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5.
民间舞蹈与民俗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 ,民间舞蹈寓于民俗文化之中。民间舞蹈是民俗文化整体中有形传承的重要体现 ;民间风俗又为民间舞蹈增添了浓郁的民族文化色彩并提供了内容、气氛以及广阔的传承和发展空间。看一个舞蹈 ,了解一个民族。民族文化像一个纽带 ,将舞蹈艺术与民间风俗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使舞蹈艺术与民俗文化互相渗透 ,互为依托 ,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6.
将现代性引入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无疑使文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阐释角度,同时也给文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试图在"现代性"参考框架下,重读<女神>,揭示其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鲜明的现代性特征,并进一步探究形成这一特征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首次对重庆的方言影视剧作全面的历史清理,是进一步研究"川渝方言剧"的基础性工作.从时间发展向度上看,本文回顾了重庆方言剧从1982年的<人与人不同>开始到目前为止的近20年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80年代、90年代和世纪之交共三个时段进行论述;从空间类型向度上看,本文将重庆方言剧划分为电影、电视剧、电视台栏目短剧、川剧电视剧共四大类型进行论述.经过这样的纵横梳理,重庆方言剧的总体发展脉络也就十分清晰了.  相似文献   

8.
重庆万州作家欧阳玉澄的长篇力作<巴水苍茫>尽显20世纪峡江的百年沧桑,洋溢着浓郁的民俗风情,散发着鲜明的地域气息.小说真实地再现了峡江船帮的百年兴衰与沧桑巨变,是引领读者走进中国第四直辖市--重庆民俗文化的又一扇窗口.读者可以从中品味到独具特色的川味语言,领略到苍茫巴水的人物变迁,感受到峡江古镇的创业艰难,啼听到韵味悠长的川江号子,触摸到库区移民的内心脉搏.  相似文献   

9.
以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1938-1943;年对重庆大轰炸的相关报道为话语文本,运用传播学的理论分析框架,从媒体的"议题设置"功能出发,对媒介文本的内容进行分类和量化分析,从报道量,报道内容和报道走势三方面,探讨该报重庆大轰炸报道的新闻理念及运作实践,从一个侧面考察二战期间西方主流媒体上的中国抗战首都重庆形象.  相似文献   

10.
1945年8月14日苏联和国民党政府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关于远东问题秘密协定的延伸,标志着美苏大国的力量卷入了战后中国的政治发展之中,国共重庆谈判则成为美苏大国力量在中国的政治折射.毛泽东亲赴重庆既体现出战后美苏力量对中国政治发展的支配,同时也体现出了毛泽东对这种支配的抵制.  相似文献   

11.
论重庆大轰炸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由于重庆战时战略地位的提高,日本侵华战争战略的调整,重庆成为日本侵略者主要的轰炸目标。日本侵略者长达5年的残酷大轰炸,给重庆人民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重庆人民进行了英勇的反轰炸斗争。重庆大轰炸的历史既是日本法西斯侵华暴行的血腥罪证,也是中国人民反侵略的典范,具有深远的资源价值。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介绍了重庆市一般均衡模型(CGE模型)的基本结构,并模拟分析了耕地面积减少对重庆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耕地减少对种植业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引起了消费、投资的减少和城镇居民的福利降低。耕地减少引起了净流出的增加,并促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福利。应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降低耕地减少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重庆作为战时陪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在重庆开展的抗战文化运动凝聚了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和爱国热情,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堡垒".重庆抗战音乐活动作为抗战文化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极大鼓舞了民众的斗志、抚慰了人们的心灵,为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重庆抗战音乐活动的梳理,涉及当时重庆的音乐机构及组织、群众歌咏活动、音乐会形式的演出、歌剧形式的演出、创作及评论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回顾重庆交通发展的历史,探讨水运交通在重庆的重要地位,结合当前交通大建设的资金、成本、效益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强调重庆应当大力发展水运交通,并展望重庆水运交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王令金 《东方论坛》2020,(2):122-136
重庆谈判一度是抗战胜利后政治舞台上的头等大事,关系着中国前途命运,影响着国际形势发展。国共两党谈判代表顺应形势,尊重民意,为争取和平统一、民主建国付出艰辛努力,达成一定共识,签订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由于国共两党在阶级属性、价值取向、目标追求诸多方面相距太远,使得谈判结果及其实施不尽人意。这次谈判,无论在当时还是对后世,均产生了很大影响——延缓了内战爆发,喊出了党派平等合作、政治民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的先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发展为现代汉语,官话人声的消失是其声调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官话人声的发展、演变进程中,人声的发展一方面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性;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共同语的逐渐普及,其发展演变的趋势又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即越来越接近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官话人声发展中的上述规律,在重庆方言的发展演变中有其独特表现.  相似文献   

17.
重庆文化是指在重庆这片特定的土地上,有史以来在此生产生活的人类与这个地域的环境相互作用下一切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的总和.文章以此广义文化概念作为基础,对重庆文化进行历史分析,得出结论,重庆文化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历史悠久、尚武精神、开放包容、个性独特.  相似文献   

18.
回顾重庆交通发展的历史,探讨水运交通在重庆的重要地位.结合当前交通大建设的资金、成本、效益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实际需要,强调重庆应当大力发展水运交通,并展望重庆水运交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张小满 《南都学坛》2007,27(4):32-35
重庆谈判期间,中国民主同盟主席张澜同中国共产党保持了密切合作的态度。他呼吁和平民主,抨击国民党专制独裁统治,督促国民党做出让步,力促和谈成功,同毛泽东密切交往,默契配合,在政治上、舆论上给共产党以明确支持,为推动谈判发挥了积极作用。他由亲共逐渐走向了联共。新中国建立,张澜当选为国家副主席,应当说他这一政治地位奠定于重庆谈判时期。  相似文献   

20.
重庆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它们共同为重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主要有: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抗战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自然与人文景观文化、饮食与火锅文化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