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修剪欲望     
曼谷的西郊有一座寺院,因为地处偏远,香火一直非常冷清。 原来的住持圆寂后,索提那克法师来到寺院做新住持。初来乍到,他绕着寺院四周巡视,发现寺院周围的山坡上到处长着灌木。那些灌木呈原生态生长,树形恣肆而张扬,看上去随心所欲,杂乱无章。索提那克找来一把园林修剪用的剪子,不时去修剪一棵灌木。半年过去了,那棵灌木被修剪成一个半球形状。  相似文献   

2.
认识现今以文弘法名闻遐尔的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净慧法师,是从阅读他主编的刊物《法音》和《禅》,以及近年编著的《柏林禅话》、《虚云和尚开示录》、《花都法两》等大量怫教书籍开始的。走近他,是1朋3年在北京广济寺。一月间有缘直接向这位睿智的法师求教佛学禅理,探究其首倡的将佛教面向社会,契合时代,融入人心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的生活禅真谛。其正熟悉他,则是年初到他住持的有一千七百多年沧桑历史的赵州祖庭——河北省赵县柏林禅寺。在这座寺院小住一句,日观夜悟,愈发对这位宁静慈祥,和善可亲的法门龙象生起无限敬慕之…  相似文献   

3.
花开无声     
寺院里接纳了一个年方16岁的流浪儿,这个流浪儿头脑灵活,手勤脚快。灰头土脸的流浪儿在寺里剃发沐浴之后,就变成了干净利落的小沙弥。法师一边关照他的生活起居,一边因势利导教他为僧做人的一些基本常识。看他接受和领会问题比较快,法师又开始引导他习字念书、诵读经文。也就在这个时候,法师发现了小沙弥的弱点:心浮气躁、喜欢张扬、骄傲自满。例如,他刚学会几个字,就拿着毛笔满院子写、满院子画;再如,他一旦领悟了某个禅理,就一遍遍地向法师和其他僧侣炫耀;更为可笑的是,当法师为了鼓励他,刚刚夸奖他几句时,他马上就在众僧面前显摆,甚至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大有惟我独尊、不可一世之势。  相似文献   

4.
以“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为佛性思想体系的马祖禅法,成为南禅宗的主流。然而它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禅宗的危机。马祖弟子基于对乃师禅法问题的认识与弘法实际的要求,围绕着乃师禅法中的佛性思想、修禅方式与方法等问题进行了适当的修正。马祖弟子之所以能够和敢于对乃师禅法作出修正,是缘于禅宗特别是马祖禅的开放创新体系及其对乃师禅法的忧患意识。马祖弟子的修正尽管存在诸多不足,但对马祖禅法的维护与发展仍颇具积极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摘要]明末清初,四川佛教开始在中国佛教界中崛起,最著名的是破山海明一系。破山弟子丈雪通醉,及通醉弟子佛冤纲禅师是四川佛教界的领导者。本文考证了佛冤纲禅师的生平事迹及其活动,做出编年。文章认为,佛冤纲的见地不仅纯正,而且纯熟,他所用的禅法,除了坚持临济的棒喝机锋之大机大用,振聋发聩醒学人之外,还具有曹洞的绵密,环环相扣,诱人入道之特点。他关心民苦,参与恢复与新建道场四座,并且亲自管理,铸成佛教管理之材。他忠诚精神显明,遵师爱教耿直,是四川佛教界的龙象,中国佛教界的高僧。  相似文献   

6.
“佛是觉悟了的众生,众生是还没有觉悟了的佛。”1932年由近代高僧■虚法师创建的青岛湛山寺被列为中国最年轻的佛寺,当数近代名刹。1982年,湛山寺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寺庙。23岁入佛门,今年72岁高龄的明哲法师现任主持。明哲法师精神矍铄,一副仙风道骨。他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佛教协会会长、青岛市怫教协会会长、北京广济寺首座。也许是我与佛家与明哲法师果真有缘,明哲法师历生首次向新闻媒介披露他一生坎坷的经历,和一些鲜为人知的事情。打开封存已久的记憧,那里面有童真的无邪,有苦涩的泪迹,更多的是辛酸的往事……  相似文献   

7.
1920年代,超一法师秉持民国佛教新运动学派的僧伽建设思想,提出以寺院为基础培养僧才,复兴佛教,认为净土法门适应佛教发展现状。赴藏求法归来后,超一法师重新思考汉地佛教复兴途径,先后前往十多个省市佛教寺院启建息灾密宗法会,翻译密法经典,讲述显密历史与教理关系,主张内地佛教发展应不分显密、东密与藏密,知见行解,依大乘佛法经教义理圆融无碍,以自证度他之心济世救国。超一法师求法弘法、著译经典的历程表述着他由宗派比争转向显密圆融的理性思考,提出超越佛教地域宗派界限、汉藏佛教兼修共利国族的发展主张。  相似文献   

8.
明哲,现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东省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常委,山东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青岛佛教协会会长,青岛湛山寺方丈,北京“广济寺”首座等职务。1988年6月6日,中国佛教协会赵朴初会长亲临青岛湛山寺,为明哲方丈举行盛大的进院典礼。从这一天起,明哲方丈的全部身心都倾注在青岛湛山寺百业待兴的工作上。他首先在寺院建立起良好的道风,如法为律,又恢复了先师倓虚法师的道场,重振宗风。“来者皆是有缘人”,为了接待人世间有缘的芸芸众生的来访,寺院设立了“延寿堂”,令有佛缘的众生可以在湛山寺食宿,并且有机缘与方丈、僧人们进行佛学…  相似文献   

9.
[摘要]实践佛法才是圆悟克勤禅师的宗风,这一点本不待言,但因为圆悟禅师是宋代禅宗宗师中妙手著文章的杰出代表,是“文字禅”潮流中的弄潮儿,《碧岩录》的研究风潮日益兴盛,因而容易被掩盖。圆悟禅师并没有为禅宗立下更多的奇特之处,他的禅法,仍然是对于唐代禅门“无念”等要点的默默实践,是对“直指人心”的具体运用。他解释公案,并非要在教理上有所建立,或以此来融通宗门和教下的言说,而是禅宗接引人的方便。正是因为他不囿于教理,因而深得临济禅法的大机大用,尽显一代禅师的风流。  相似文献   

10.
江奕出生在甘肃的一个工人家庭,父母都是知青。父母对江奕从小就寄予厚望。为了江奕的前途和未来,1990年,也就是江奕12岁那年的秋天,母亲领着江奕回到了上海。江奕很高兴,他的生活将在上海重新开始,他的人生和梦想也将在这座充满迷人色彩的大都市重新飞翔。年少的江奕当时还不明白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以为回到上海奶奶的身边,就可以得到更多亲人的关爱了。  相似文献   

11.
我曾多次以游客的身份,游过少林寺。外地客人来访,亦多有陪同。但是此次,当我随着熙熙攘攘的游客,踏入少林寺山门的时候,却明显觉得与众不同了:别人仍是游客,我却要住进寺内!数日前,我曾与少林寺住持释永信法师相约,要来少林寺住一段时间,听听经,学学禅,打打座,说白了,是想体验另一种生活。所以春节刚过,我便兴致勃勃地来到寺里。永信法师在方丈室接着,品茶叙话。我谈了想削发体验的想法,永信法师笑曰:“你又不是真出家,削发有什麽意义?你不想想,几天後你穿着僧服,光着脑袋回到单位,领导会对你有什麽看法?岂不影响你…  相似文献   

12.
弘忍大师是禅宗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他的生平事迹却在《神会语录》之后的禅宗史传中处于空白和缺失的状态。细究其原因,主要是弘忍禅法著述罕见、惠能与弘忍相处日短、弘忍将禅法付嘱多人等因素造成的。依据敦煌文献,弘忍的禅法也将达摩以来强调一念顿悟作为自己的根本,以一行三昧为禅法之正行,与惠能不同之处在于一念顿悟之外,也注重以各种方便法门接引弟子,如禅修之方便、通经之方便、度人之方便等。这些方便法门也成为禅宗禅法风行天下时殊胜的增上缘。  相似文献   

13.
素材卡片     
不生气唐代高僧慧宗法师酷爱兰花。有一次他出寺云游,临行前,他叮嘱弟子帮他照料好兰花。法师走后,众僧们对兰花的呵护格外殷勤。忽然一天深夜,电闪雷鸣,大雨倾盆,偏偏不巧的是弟子们忘了将兰花盆搬回屋内。等到第二天早上,雨停了,弟子们再去看兰花,只见花架坍塌,花盆破碎,兰花  相似文献   

14.
传统知识论一直认为知识就是有理由的真信念。然而这一看法在本世纪60年代却受到了美国哲学家盖梯尔提出的反例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盖梯尔反例的评析,指出了传统知识定义的缺陷,建议将知识重新定义为:知识就是能用理由证实的真信念。  相似文献   

15.
黄埔 《今日南国》2009,(14):58-58
上海的外白渡桥是我国第一座全钢结构的桥梁。长期以来,外白渡桥一直是上海一座标志性景观,它的苍桑、古朴、构造,妙趣横生,令人流连忘返,感慨万千。在普通人的眼里,外白渡桥始终没有什么变化,它钢筋铁骨,坚实硬朗,一直就是这样静静地横卧在那里。每天,桥面上车来人往,川流不息。  相似文献   

16.
在祖国宝岛台湾,有一座犹如五星级酒店般富丽堂皇的寺庙,每天它都吸引着无数中外游人前往参观,它就是位于台湾南投县埔里镇中台路1号的中台禅寺。出于好奇,我有幸于前年底赴台作环岛旅游时参观了这座寺院。富丽堂皇的寺院在当地导游的带领下,一大早我们一行12人便乘坐游览车从台中出发,大约经过一小时的车程便来到了埔里镇,透过  相似文献   

17.
悬崖之下     
有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庙的方丈,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着寻找接替之人。一日,他将两个得意弟子用绳索吊放于寺院后的悬崖之下,对他俩说:你俩谁能只凭自己的力量,从悬崖下攀爬上来,谁将是我的接替之人。这两个弟子,一个  相似文献   

18.
《阅读与作文》2007,(3):50-53
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比辛格在走过他家附近的一座桥时,被一辆汽车轧死;两年后,他的儿子希拉姆走过同一座桥时,又被一辆卡车轧死。六年后,他的孙子…… 难道世界上真有这么多的巧合?还是另有隐情?  相似文献   

19.
元稹的宦海浮沉与禅心消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交游、禅法接受、以及对佛教教理的理解等方面,对元稹进行考察,全面讨论他与佛教的关系。元稹早在少年时期即已接触佛教,其交游之僧人以苦行习禅者为最多,所受禅法当为北宗禅;作为仕进之心强烈的文人,元稹的亲近禅法发生在贬谪之后,这使他对佛教人物及其教理的认识都带有实用、乃至偏离本义的特征;而对既往之事的悔悟,亦使他在佛理之中找到了一种解释。  相似文献   

20.
古时候有一位财主,从拥有99只羊的那一天起,就眼巴巴地盼望着他能再添上一只羊,凑足100只。一天深夜,辗转反侧之际,忽然想起村后的山上有一座寺院,寺院里有一位得道的禅师养了一只羊。于是,第二天一大早,这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