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退耕还林与秦巴山区农民生活来源替代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家理 《唐都学刊》2004,20(1):108-111
退耕还林是整个西部大开发的根本点和切入点。退耕还林区大多都属于经济贫困地区 ,经济效益的强烈追求导致了偏离生态目的现象的发生。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基金 ,调整产业结构走产业化道路 ,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 ,生态旅游等方式 ,是解决退耕还林区农民生活来源的几种有效模式。  相似文献   

2.
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的农村问题和退耕还林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合考察中国其它地域的情况,认为中国的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功,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需注意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对广西壮族自治区壮族的农村问题和退耕还林进行实地调查研究,结合考察中国其它地域的情况,认为中国的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较大成功,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还需注意出现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乔娟 《社科纵横》2014,(6):33-35
甘肃实施退耕还林十多年来,生态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进入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后,要巩固退耕还林的成果,解决农民增收的问题,途径之一便是发展后续产业,本文通过选取甘肃东部的泾川合水两县,对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模式之一的林果业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并采用实证分析方法得出后续产业的发展对农户收入的增加及结构的优化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秦巴山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基本经验与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家理 《唐都学刊》2005,21(3):53-57
秦巴山区是我国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殊区域,也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之一。以退耕还林为中心的生态环境建设政策已起到了生态改善和脱贫致富等多重积极效应,积累了一系列的成功经验。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自觉地配合国家生态环境治理总目标,因地制宜制定生态环境建设方案,生态环境建设同调整产业结构和扶贫开发相结合等。同时,也存在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李新  张静 《社科纵横》2002,17(2):54
武都县属省政府首批定为退耕还林 (草 )试点县之一 ,全县共 4 4个乡镇 ,涉及退耕还林的分布在五山二梁的 2 6个乡镇、17个粮管所。 1999年退耕面积 672 7亩 ,2 0 0 0年 2万亩 ,退耕农户共 94 3 3户 (其中 :1999年 2 3 67户 ,2 0 0 0年6966户 ) ,单户最大退耕面积 15 0亩。按每年 2 0 0斤 /亩 ,0 .70元 /斤补助标准 ,共需补助粮食 60 1.81万斤 ,计 8,4 2 5 ,3 4 0元。随着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 ,对武都县信贷资金运营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一 )供应进度严重滞后。截止 2 0 0 1年 5月底 ,全县累计供应粮食 12 0万公斤 ,尚欠 4 81.81万公斤需在 2 0…  相似文献   

7.
关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1世纪到来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从宏观上作出了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将此纳入了国家现代化建设的远景目标纲要之中,而西部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又是这一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要发展,必须抓住机遇,改善生态环境.通过社会调查,总结这一年来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经验和不足,提出研究对策,为西部大开发良好运作作出努力.  相似文献   

8.
秦巴山区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关联性互动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我国贫困地区和生态脆弱地区的空间分布具有高度一致性和重合性,决定了退耕还林与连片扶贫攻坚两项建设工程二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二者存在原因上相近性、空间范围上重合性、目标上一致性、措施上相似性等关联性,有必要将两个工程的实施机构、政策、区域、产业进行整合,使两项工程政策之间协同产生聚合效应。二者之间建立互动机制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张姗 《创新》2017,11(4)
广西民族地区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已有十多年历史,通过对龙胜各族自治县、隆林各族自治县、金秀瑶族自治县三地402户退耕户的调查可知:退耕还林的环保效益已获得绝大多数退耕户的认可,但经济效益相对不明显;退耕户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较低,培训内容多集中在种植业方面;对于新一轮的退耕还林,退耕户的响应意愿强烈;退耕还林在县域之间存在差异,教育程度与年龄因素对受访者影响明显.因此,提出:加强退耕还林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思想意识;增强退耕户职业培训的实施力度,优化调整退耕区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开展退耕还林,根据新形势调整新思路;落实对退耕户的优惠补贴政策,对困难人群进行重点扶持;提高地方政府的工作积极性,充分了解并尊重退耕户意愿.  相似文献   

10.
2000年,我们作为社会实践的一支分队就来到 漳县,开展了一次关于漳县退耕还林(草)情况的社会调查。 生活在平原的我们本想去领略一下书中描叙的那种“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 美景,但那早已成为往事,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一片“土屋帐棚遍山野,坡地连片满沟 梁”的凄凉景象,昔日的大片草山那里去了?其实,从大片大片被搞得千疮百孔、满目疮痍 的土地,我们已经知道了答案,同时我们也就能够理解到国家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目的 之所在了,虽然我们只有短短几天的调查,但所见所闻却令我们震惊不已。 “丰水变干旱 生…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提高城市生态经济效益作了探索,这是当前学术界所探讨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文章就城市生态经济效益,以及构成生态经济效益这一综合概念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存在着既矛盾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统一的特性,在理论上作了阐述,并对提高城市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价及计量进行了初探。指出城市生态经济效益的提高,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最优化的结果。  相似文献   

12.
森林旅游的竞争力是以森林资源为基础的,是森林旅游业所具有的经济、环境和社会责任竞争优势的能力总和.森林旅游业作为营利性行业,生存和发展必然充满竞争,同时也会因森林资源环境的破坏而逐步丧失竞争力.黑龙江省的10个国家森林公园的实践表明,森林旅游的负外部经济性决定了森林旅游业获得持续竞争力必须要在兼顾生态效益的基础上谋求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满足是持续获得政府经济效益的前提.提高森林旅游竞争力的对策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开发具有资源特质的个性化旅游产品;加强政府政策保护措施;实施旅游精品战略,加强营销力度.  相似文献   

13.
文章在借鉴相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生态文明经济理论,构建了生态省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各省生态省建设进行评价。最后,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与最优化的角度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4.
贾恭惠 《社科纵横》2004,19(3):16-17
江泽民的辩证生态观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 ,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理论武器。其主要思想体现在生态环境生产力论、人与自然和谐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论、科技进步依靠论、自力更生与国际合作结合论、教育法制互补论、“三位一体”系统论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构建我国环境会计体系的理论框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英 《学术交流》2005,(3):132-135
环境会计的总目标是服从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提高。具体目标是提供有用的环境会计信息。环境会计假设和环境会计原则是为实现环境会计目标而对会计行为的规范,环境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和行为规范,是对传统会计假设和原则的沿袭与拓展。环境财务会计、环境管理会计与环境审计构成了环境会计体系。  相似文献   

16.
陵园是以耗费土地资源为主的特殊的第三产业。而保证地球生态,共建绿色陵园,创建现代公墓建设绿色工程,是把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有机结合,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实现协调统一,是现代公墓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陵园一个新的经济  相似文献   

17.
刍议我国冰雪旅游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松梅  黄清 《学术交流》2008,(4):110-112
近年来,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我国冰雪旅游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主要表现为参与冰雪旅游人口数量与大众滑雪场数量的迅猛增长以及可观的经济效益.由于现代经济增长不仅是一个总量增加的过程,更是一个结构优化、效益增长的过程,而目前我国冰雪旅游经济增长方式属于总量扩张的"速度增长型",难以实现长期持续的经济效益,更谈不上实现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了,是不可持续的.因而,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冰雪旅游产业向"质量效益型"转换升级、逐渐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7,(7):17-22
作为河西走廊典型的新能源城市,酒泉风能和太阳能资源丰富,新能源开发前景十分广阔,"风""光"无限好。通过相关学理分析,厘清当前酒泉新能源开发多重效益,含涵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着力从理念转变、政策优化、产业配套和社会支持等四个层面,构建完善政策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国有森林生态效益被无偿使用,森林经营者利益得不到保证,为保证国有林可持续发展经营,完善现行补偿制度刻不容缓。从法律管理的视角分析我国国有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体系、补偿要素的内容、补偿的实施机制等方面的缺失,完善补偿制度应着眼于:国有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制度立法目的与价值取向应该旨在协调国有林经营管护各方的利益,化解彼此间的利益冲突;维护社会公平,包括代内公平与代际公平;明确确定补偿范围,完善补偿要素;规范国有林生态效益补偿的行政管理体制,建立透明的国有林生态效益补偿信息公开制度、可持续的保障机制和完备的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20.
任皑 《求是学刊》2001,28(3):33-38
文章力图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从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统一的角度对科技的诸方面价值作综合性探讨,并通过辨析"新马克思主义"中具有代表性的法兰克福学派的科技价值观,揭示西方发达工业社会科技应用过程中科技价值分裂和科技异化的根源和实质,全面阐释科技活动的目的、价值和归宿,以求为人们树立合理的、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于一身的现实主义科技观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