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中国大地上,李大钊最先举起了马克思主义的大旗,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最早的传播者和最积极的宣传者。五四时期,他以多种方式全面系统地宣传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最为广泛的传播,为此,他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李大钊注重将宣传工作与组织工作相结合,最先倡导马克思主义必须和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这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时代,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中国化的最新的马克思主义回答时代问题和理论问题,坚持更好地宣传、研究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探讨五四时期李大钊传播、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从转变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开始,就注重把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具体化,把深奥晦涩的马克思主义通俗化,并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传播马克思主义,开启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李大钊不仅在理论上阐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而且在他短暂而光辉的一生中积极参加革命活动,以实际行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是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后中国学术发展的必然。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 ,李大钊就阐发劳动创造美的思想 ;他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不仅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美学原理 ,而且在中国介绍西方的美学思想 ,并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美学理论对美学的诸多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李大钊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开创者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自20世纪初传入中国后,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百年的历史变迁。这一历史进程何以可能,必然有其在中国传播、解构、发展的时代动因,同时也离不开五四时期我国一大批先进分子的推进和探索,其中李大钊居功至伟。他本着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回应、迎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和其自身爱国主义的伟大精神气节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5.
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中国最早对马克思主义做出系统介绍的章,但是这篇章的很多内容都是参照了日本学的作的。本通过对比《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和日本学河上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两篇章,分析李大钊和河上肇在理解马克思主义时采取的不同态度,并提出《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不仅是最早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的章,也是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的初步尝试。  相似文献   

6.
李大钊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奠基人之一,李大钊的伦理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伦理思想的发展经历了从封建伦理道德桎梏下的徘徊到资产阶级伦理道德唤醒下的觉醒,再到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的确立等三个发展时期,从而奠定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李大钊同志是我国共产主义运动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也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奠人之一。他的史学思想和实践,为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一)在接受马克思主义以前,李大钊同志是个民主革命者。在帝国主义侵略下的国家危亡局势和社会黑暗状况,激发了李大钊同志的爱国热忱,他立志要为苦难的中国探求出路。从青年时代开始,他便勤奋地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以及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理论和实践.当辛亥革命爆发时,李大钊同志对革命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寄予无限的  相似文献   

8.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系统介绍与理解、对近代中国社会和革命问题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原则的初步探索,虽然带有早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但不可否认的是,李大钊走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启程前宝贵的探索道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始终关注着开滦煤矿工人运动;坚持并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开滦的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相结合。他对开滦煤矿建立共产党组织,成立工会,开展工人运动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健康发展并取得重要成果的历史阶段,《解放日报》作为这一时期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以其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不仅全面、深刻地记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历程及其内容,而且承载了传播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重任,是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流媒介和载体,其多样化的传播形式、多主体的创作内容、多渠道的引导方式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今年是五四运动六十周年,又是李大钊同志诞生九十周年。 李大钊是五四时期共产主义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他在中国最早传播了马克思主义,领导了五四运动,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可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来,李大钊在五四运动和建党时期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对李大钊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陈增辉江泽民指出: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和阐述,影响和教育了我国早期的一代共产党人。①笔者认为,李大钊对毛泽东的影响和教育,就是一个光辉的典范。毛泽东的多次谈话,都说明了这一点。193...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运动的百年历史是将马克思主义及其妇女理论与中国妇女运动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历史。五四运动前后至大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进行了早期探索,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进程,并呈现出主体由李大钊、陈独秀、李达、毛泽东、向警予等个体逐步向集体转变的特征。受各种因素影响,这一时期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虽然只是初步探索,还缺乏高度的理论自觉,“化”的程度也不高,但为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中国化的探索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驱,他对马克思劳动思想的接受和运用,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中国化的起点。李大钊着重接受马克思的雇佣劳动学说和阶级斗争理论,并自觉运用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来服务于中国劳工运动的实际,努力使马克思关于劳动的理论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劳工运动找到了正确的出路,指引了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5.
李大钊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将“三农”问题作为整体来分析,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具有代表性。他根据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分析,揭示了“三农”问题的表现,剖析了“三农”问题严重化的基本成因,依据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思路提出“三农”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案,为推进当时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提供借鉴。李大钊是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关注和研究“三农”问题的重要代表,他提出的基本思想对于研究现今的“三农”问题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李大钊运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改造中国社会,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获得了一个富于生机的开端。他认为历史是物质的、变化的,历史有其自身矛盾运动和规律,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社会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环节,并最早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相结合。研究李大钊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对于探索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的传播和实践运用,以及运用唯物史观正确看待当今中国社会和未来发展,都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7.
简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问题。文化传播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性质、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性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初步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马克思主义的深入传播、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基本阶段 ,邓小平理论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的延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我们在当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邓小平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传承者、推动者、创新者,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开创者和力行者。李大钊的"新闻"概念注重新闻时效性,强调事实的变动,秉持客观报道原则。他认为新闻事业是活的社会事业,是一所有益的学校。他的"报史"论认为报即史,报纸具有宣传鼓动作用。他认为记者必须具备深厚学识和较高的综合素养。李大钊新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印证和表现。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已七十年了。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对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主义哲学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本文主要从马克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角度回顾、总结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前三十年(1919—1949年)的历程。一、马克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理论准备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史,首先应了解中国的先进分子是在  相似文献   

20.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端及首倡者研究的观点分歧颇大。分歧产生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不同理解,实质是理论认知与实际推动两个方面的权重。中国共产党的孕育和创立,是马克思主义被初步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实践的标志性事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点和开端;李大钊等最早一批马克思主义者,既是马克思主义运用于指导中国革命的最初的推动者,同时对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的许多重要原则作出了明确表述,他们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首倡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