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贝尔纳的科学教育思想中包含的多元化的科学教育目的观、开放性和综合性的科学教育课程观、探究与体验的科学教育教学观、过程取向的科学教育评价观,与后现代主义的教育理论主旨在诸多方面是一致的,因而表现出一定的后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2.
科学探究是从“展示探究”到“模仿探究”再到“自主探究”展开的,在教学上,要把三种情形处理好。初中物理《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作为学习的内容与目标。编者把科学探究贯穿整个课程之中,执教者必须围绕内容与目标注重探究过程的实施。科学探究的展开,需要学生具备基本能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初中物理课的科学探究,既要注重探究过程,更要重视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一、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敢提问题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在物理教学过程中,作为展示探究的内容是课程直接提出问题的;有的问题的提出也非常讲究技巧,以引起学…  相似文献   

3.
李金辉 《北方论丛》2006,(1):114-117
科学解释学认为,科学不是无前提的,对科学的理解无法摆脱“解释学循环”。科学是人的一种生存方式,是人的一种生存实践。科学不能在脱离解释学的人类真空(纯粹的自然界)中存在,科学不是与人无关的纯粹“客观的”公理化、形式化体系。它必须在人类“共在”的社会中、文化中和政治中得以生存。对科学解释学的完整理解离不开科学知识社会学、科学微观文化学、科学微观政治学这三重维度。  相似文献   

4.
科学本质观是当今科学教育研究与改革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科学世界观”、“科学探究”以及“科学事业”三个维度就初中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的理解开展了调查。调查结果发现,教师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之间的关系、科学家角色、科学发现的过程等认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提出了促进初中科学教师科学本质观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创造与发展科学知识必经的过程,是科学的本质和核心。一般而言,它包含如下6个基本要素: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订计划,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解释、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由于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其被列为《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的四维目标之一。这也就要求教师不再单一地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授课法,而逐渐转变到师生对问题进行共同的探讨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6.
王鹏 《理论界》2010,(11):201-202
现实中科学往往是以具体的定理、公式及其实际应用的面目出现的,但事实上,对于科学研究而言,培养研究者科学精神才是第一位的。立足于此,本文主要论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的本质、方法以及科学精神。(2)中国传统思想中存在着制约科学产生和发展的因素。(3)从院校教育的角度出发,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出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历史唯物主义"概念是由恩格斯命名的,他和马克思用"科学"话语规定的新唯物主义同义,而"历史科学"是三种"科学"话语中最为学界所关注的。晚年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表述的"历史科学和哲学科学"的总和,深化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意蕴,呈现出历史科学与纯粹实证科学的差别。梳理"哲学科学"的发生发展思路,探究晚年恩格斯这一规定的深刻意义,对我们深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特质及其时代精神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为新文化运动基石之一的科学,长期以来似乎天然地具有合法性,通过探究,笔者认为社会科学领域中的科学观念,在中国化的过程中与革命话语结合,实际上被抽离具体内容而被信仰化、神圣化了,从而揭示出五四新文化运动科学观念内涵悬空和意识形态化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将自己思想的合法性诉求标识为科学,甚至宣称其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印历史科学.马克思的"科学"观念深受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近代科学实证精神的影响.但是,不仅作为德语世界中马克思所谓的"科学"(wissenschaft)与英语世界中的"科学"(science)含义有所不同,而且马克思所谓的科学还具有明确的规定性:科学必须以感性、现实、实证为基础;科学的任务在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和真理;科学是进行学术研究的正确方法;科学是服务于全人类的自由探索;只有无产阶级才能使科学真正成为科学.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的历史科学因其唯物、辩证、批判的特性,而与形形色色的实证科学区分开来.就其本质而言,马克思的历史科学是唯一真正的实证科学.  相似文献   

10.
五四时期,科学中国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在对传统的批判和启迪国民心智过程中,科学扮演了不可或缺的思想武器。同时,科学在五四思想启蒙运动里不仅催促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广大中华儿女积极探讨中国社会的未来,而且扫清了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思想道路障碍。五四时期的一系列科学中国化运动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者对科学的探索。为进一步厘清早期马克思主义与科学的关系,有必要探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  相似文献   

11.
孙宇  张园 《学术界》2012,(5):134-142,287,288
在激励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行动中,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是两条主线,现代化的传媒工具是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得以成功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共同合力提升公民科学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整体观,剖析了科学教育和科学传播的理论演进,以及科学传播的机制模式会"倒逼"促使正规学校的科学教育加快改革步伐、协同一致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对于科学理解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前沿课题。在与科学说明的关系中辨明科学理解的内涵与意义,通过对于科学活动的过程描述而阐明科学理解在科学中的地位,使科学具有反思维度。从而提出了解决科学与人文之冲突的可能途径,那就是自然态度下的科学理解,正是在这一点上,科学与人文具有了可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13.
艾辉 《理论界》2013,(5):221-221
东北师范大学于海波教授新著《重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一种弥合现代与后现代科学课程观冲突的尝{式》已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近来得闲细细品读。国内科学教育、科学课程研究近年发展迅速、成果迭出,总体而言,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从更上位的课程哲学的高度对诸多科学课程问题进行清理,进而为科学课程实践指明方向的著作尚属少见,于海波教授新著应算可贵的尝试。在僵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雪鼢中于海波教授富有创意地选择“生活世界”视角对科学课程理论与实践进行了重新审视,并确立了四个研究议题:一是现代科学课程发展的内在机制是什么,如何从“生活世界”的视角解读科学课程发展的“钟摆效应”?二是何为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科学课程的生活世界与日常生活世界一样吗?三是何为科学课程生活世界的微观结构,如何深度认知科学课程生活世界的图景?四是科学课程世界理想实现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促进科学课程生活世界理想的达成?  相似文献   

14.
著名的"皮尔士原则"虽然强调概念的效果,但是其根本性目的在于澄清形而上学概念的意义;皮尔士所主张的科学探究方法及其科学探究方法所必然要求的科学共同体致力于确定形而上学信念;而科学形而上学的对象则是具有独立性和可知性的实在.对皮尔士的形而上学见解的讨论有助于克服对皮尔士哲学乃至整个实用主义哲学研究中的简单化倾向,从而推进实用主义哲学研究.  相似文献   

15.
时于科学理解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前沿课题.在与科学说明的关系中辨明科学理解的内涵与意义,通过对于科学活动的过程描述而阐明科学理解在科学中的地位,使科学具有反思维度.从而提出了解决科学与人文之冲突的可能途径,那就是自然态度下的科学理解,正是在这一点上,科学与人文具有了可融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孙玉忠 《北方论丛》2003,3(4):12-14
科学精神是科学中提炼、升华出来的科学理性成份,具有真、善、美三种精神价值。客观唯实、追求真理是科学精神的第一要义,科学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极大地张扬了理性与真理的精神。创新是科学精神的灵魂,是科学不断追求真理的根本保证。在科学精神与人类明的进步中,创新和求真是互动的双翼,缺一不可。  相似文献   

17.
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运用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伊格尔顿通过详尽分析文本、意识形态和历史的关系阐述了"文本是意识形态的某种生产"的观点,并且认为,一种文本科学的知识必须建立在一种意识形态形构科学的基础上,而科学批评旨在探究作为文学的意识形态话语的生产机制;在此过程中伊格尔顿对西马系谱思想家的相关思想作出了某种批判与取舍.  相似文献   

18.
目前,我国缺少科学大师,更缺乏科学大师成长的环境和条件。这是我国科学落后于先进国家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培养科学大师,须从多方面入手:(1)宽松政策环境。在全社会全面贯彻“双百”方针,有关部门、单位制定科学的评估体系。(2)培育良好的文化氛围,克服科学活动中的非科学因素,改变管理行政化倾向,树立以科学利益为最高原则的科学文化观。(3)彰显科学献身精神,克服狭隘的功利主义思想,避免浮躁心态。(4)改革教育,鼓励创新。学校注重创造力、想象力的培养及理论思维能力的提高。各方面都得到优化,将会出现科学上群星灿烂的时代,在中国大地上产生比其他各国都多的科学大师。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在大科学这一“大的时间箭头”下,培育出小科学产生和发展的氛围,以及在此氛围中产生出广泛的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小科学,为中国科学发展提供新的分岔点和增长点、提供“涨落”。具有真正不断分岔和变化的中国小科学,促进中国大科学健康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现代汉语中的“科学”一词借自日语,其本义是“分科之学”,这是符合科学的分类特征的.可是,现在“科学(的)”却成了“正确”的代名词.由于“正确”一词的主观性很强,加之词语的滥用,人们对科学的敬畏之情已经变得淡薄,对科学所主张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也缺乏认同.因此,科学的内涵有被掏空的危险,这不利于国民科学素质的培养.而且,科学知识与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精神并不相等,虽然现在国民的科学知识有些增加,但真正的科学精神并没有养成.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越来越占据了人们的生活,科学和道德的话题就更加凸显在社会的视野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