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凌力在历史小说的创作过程中,从对英雄的理想、悲剧英雄的意志行为及女性的爱情态度描写中再现了真、善、美的和谐统一的理想人性;在对"反面人物"等的塑造中则体现了真、善、美难以统一的现实人性.  相似文献   

2.
魔幻现实主义经典作品<百年孤独>中,着力刻画了雷梅苔丝这个女性人物形象.在一个孤独的大家族里,雷梅苔丝既是美的化身、亦是纯洁的象征和善的体现.中国作家蒲松龄也描写了一个天真烂漫、爱笑的狐女婴宁.她们都在世俗世界中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芒,体现出作家对肮脏现实的否定和人性美的渴望.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小说注重描写人性的纯美和质朴,他一直着意在文本世界里构建希腊式"人性"的小庙,《萧萧》便是经典的一例。不过到了20世纪80年代,受制于意识形态的牵绊,电影《湘女萧萧》则将小说里对人性本然的描写悄悄做了位移,成了反思封建社会和人性的工具,湘西也被描绘成束缚人性的"铁屋子"。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通过反思五四新文化运动,形成了注重日常生活描写、体现女性的生存态度、追求苍凉的美学风格的"非启蒙文学"路线,实现了从启蒙文学关注人生问题的表现到非启蒙文学关注人性问题的表现的转换,开拓了现代文学的意义创造空间。  相似文献   

5.
《社戏》与理想人性的指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迅早期作为人文关怀的由"立人"而"立国"的主张,在<社戏>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作者以他那强烈的爱憎,运用美丑对照的原则,把那未被社会环境所扭曲的自然状态的人性和自由的世界,描写得如此美好,充分显示了鲁迅对理想人性的追求和对现实世界的关怀.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莎翁四大悲剧主角人性描写的对比,提出了哈姆莱特的人性追求、奥瑟罗的人性扭曲、李尔王的人性回归和麦克白的人性丧失的悲剧定位,并据此阐发了这些悲剧属性的对应性以及剧作家的感情立场。  相似文献   

7.
作者以《边城》描写湘西人的生命形态和生活方式,表现了洋溢着清水芙蓉样色泽、闪耀着朝阳般人性的生命形式。这种形式也正是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悟与炽热之爱,是作者儒家政治文化的体现和民族忧患意识的深沉外现。  相似文献   

8.
《店员》不仅描写了“为人类赎罪而受苦”的犹太人,而且还描写了“皈依犹太教”的非犹太人,体现了作者本人所说的“人人都是犹太人”这一思想。精神和道德因素成为作家关注的焦点,他把做真正的犹太人看成了实现人性道德的象征。马拉默德笔下总是为一定的目的而受苦即为赎罪而受苦的主人公,经过作者的点染,充满了人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9.
李健吾、沈从文和汪曾祺同是"京派"团体中的一员,都不同程度地关注和描写"人性"。沈从文自称"乡下人",以其独特的抒情笔调和文化视角构建起一个充满魅力的"湘西世界",依托乡村,描写人性,建造"希腊小庙",寻找那里永恒不变的人性美和人情美。汪曾祺师从沈从文,致力于发掘自然、美好、健康、和谐的人性,关注现实生活和世俗百态,发掘向善的人性。与他们二人不同,李健吾则侧重描写人物的内心活动,深入剖析人性,揭示人的善与恶、内心矛盾等,凸显人性的普遍与复杂。  相似文献   

10.
论《双城记》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城记》是狄更斯晚年的力作,这部小说通过描写法国大革命前后发生在巴黎和伦敦的故事,反映了各种各样的人和所表现出来的人性。小说表现出一系列的美学特征:强烈的人道主义倾向,悬念迭生的故事情节以及沉稳凝练的语言风格,从而体现了狄更斯独特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1.
马拉穆德是位杰出的美国犹太作家,其作品主要描写了其同胞的生活际遇,但是他不仅描写犹太人民的生活,更描写生活在美国的普通人的生活,其作品是普遍人性的展示。作家著名的小说《店员》中主人公,意大利异族流浪青年弗兰克从打劫杂货店主犹太人莫里斯到转变为其继承者和皈依犹太教,显示了他隐含在刻画犹太人民生活表象下的人性关怀。  相似文献   

12.
对《红楼梦》中男女侠义描写予以细读,进而指出此类侠义描写的意义在于抒发了作者深沉的感慨,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3.
以语言之刃刻写世道人心——吴刘维中篇小说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刘维的小说关注底层,体恤民瘼,善于以幽默冷静的描摹,表现人性在欲望世界中的沉沦与救赎,表达对现实社会毫不妥协的批判;小说以超常规的叙事视角,突破传统的叙事困境,体现出深刻的隐喻性特征;通过细腻传神的细节描写,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中的物役描写,主要表现在习俗桎梏、礼教枷锁、权力魔杖、金钱牢笼四个方面。这些描写触及了人性的深层,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论D·H·劳伦斯的道德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D.H.劳伦斯是20世纪颇受争议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突破了传统文学的禁区,致力于描写原初的人性。本文结合劳伦斯所创作的三部重要的作品,分析了成长环境对于劳伦斯道德观的影响及其作品所体现的自然本能观和自然主义道德观,从而更好地理解劳伦斯的道德观和他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6.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金瓶梅》对于人和人性的描写和思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它写了人性的压抑、人性的觉醒、人性的扭曲,写出了人的兽性与理性的矛盾与统一。这也是《金瓶梅》在艺术上能塑造出一批真人、活人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7.
文学与人性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是合乎人性的,小说中描写的人物不一定必须是人类历史上真实人物的表达,然而他们却有着和常人相同的特点和动机。某一人的全部特点从来也不可能都包括在小说里,但由于忠实地描写了某些特点,性格刻划依然可能合乎人性的。在任何情况下,文学作品中描写的人性,都是以文学作品以外存在的人性为根据的。是生活给了我们试金石,使我们能用以衡量文学中性格刻划的真实程度,而不是反过来。没有生活,也就没有人物可供文学写照。说一个人物刻划得合乎人性这样的提法是讲得通的;说一个人刻划得不合人性也是有意义的。人物刻划不能“不管怎样”那是真实的。假如某个特定人物在某些特定条件下会做A、B和C这句话能成立,那么在同样条件下他不会做D、E和F这话当然一样能成立;如果小说家描写他倣了D、E和F,那么他的描写就不合乎常人的行为了。在小说或者戏剧之类的复杂作品中,性格刻划并没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也许情节更加重要,或者风格比这两样都重要.可是无论如何,性格刻划是评价文学作品的因素之一,而且是个重要的因素。文学作品也可以描写错误的或不尽属实的世界观,但评论家并不因此而指摘这些作品。作家唯一不敢大加改动的东西是人性。如果他的性格刻划在很大程度上违反人性,我们就会立刻抓住这一点错误来指摘他。  相似文献   

18.
《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的经典之作。小说描写的是一只名叫巴克的狗从文明社会回归原始荒野的故事。杰克·伦敦赋予狗以人性,通过描写狗的"人性"和"野性",来揭露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残酷争夺。  相似文献   

19.
在沈从文描写湘西农村的作品中,大部分都书写健康、自然的农村生活,讴歌美好的人性。在《丈夫》中,沈从文从现实主义角度展示了穷苦人民在贫困面前的悲惨生活,在经济压迫下,男性意识的削弱造成了男性的失语以及为了生存丈夫所遭受的金钱压抑和生理压抑,体现了作者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20.
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在小说《爱玛》中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人物形象,特别是对次要人物简.菲尔费克斯和威斯顿太太细致入微地描写,更是体现了奥斯丁对语言的驾驭能力。本文试从对次要人物简.菲尔费克斯与威斯顿太太相似性的分析来感受奥斯丁对人物的塑造能力和对人性切实精准的刻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