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姆是20世纪著名的作家,其短篇小说方面的成就尤为突出。他在揭示与把握人物时,对人性的描写并非简单地进行好与坏的区分或善与恶的定位,也不是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富于变化的情节,将人性的善恶融为一个复合体,善恶相间,螺旋演进,形成善恶双螺旋的表现艺术。文章通过解读与分析毛姆的几篇代表性短篇小说,指出善恶双螺旋是毛姆人性描写的重要特色。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莎翁四大悲剧主角人性描写的对比,提出了哈姆莱特的人性追求、奥瑟罗的人性扭曲、李尔王的人性回归和麦克白的人性丧失的悲剧定位,并据此阐发了这些悲剧属性的对应性以及剧作家的感情立场。  相似文献   

3.
老舍与茅盾都在自己的创作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描写了男女之间的情爱。他们的描写各具特色 ,异彩纷呈。比较而言 ,老舍笔下的恋爱、婚姻模式倾向于传统 ,茅盾笔下的情爱描写则富有更多的浪漫色彩和时代气息。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他们所属的文化类型不同 ,他们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各异 ,而且两人在继承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同时又各有其艺术独创性  相似文献   

4.
回归人性——高等教育的自身呼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鉴于高等教育的实然世界中存在的种种高等教育与人性相剥离的异化现象,文章提出高等教育自身在呼唤着人性的回归.高等教育对人性的回归主要体现在高等教育应关注人性、引领人性、成全人性.关注人性是高等教育的本真诉求;引领人性是指高等教育应引领人性向着自由、自然、多样、独特、适应生活世界以及和谐的方向发展;成全人性是指高等教育不仅要提供一种对人性的正确的认知,而且要提供充满人性的环境以及人性化的手段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平时批阅作文时我发现,很多学生所写的记叙文单调平淡,人物形象不鲜明,文章缺乏感染力。当然,写好记叙文涉及诸多方面因素,但仔细分析,我们会发现,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学生没有应用好记叙文的描写方法,没有将记叙与描写有机结合起来。大家都知道,记叙文写作离不开描写,生动的描写会给人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  相似文献   

6.
描写是用语言文字来表现事物的形象的一种写作手法,在通讯、特写等新闻体裁中常见,而在消息写作中一般不采用.但是,事物总有其特殊性,在必要的情况下,消息写作中适当地运用描写手法,对提高消息的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90年代“个人化写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文学关注人性的传统从“五四”一直延续到了现在,这种“个人化写作”可以看作是人性的一种回归并更加深入,在创作上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从“先锋派”到“新写实主义”、女性写作和新生代的都市时尚写作等方面。尽管其中有成就也有局限,但文学对人的探索将永无止境。  相似文献   

8.
四十年代小说中人性话语的叙述由于战争的影响从战争初始阶段的隐匿逐步转向积极干预现实,这种呈现的方式的转换既承续“五四”关于人性话语问题讨论的精髓,又在此基础之上有了更为深广的延展。同时,由于政治力量条块式的存在,对战争的体验与经验使得对于战争初期统一文学制式的认识逐步消解,文学有了对不同政治力量的服膺或是反抗而产生的对于人性问题关注的不同,进而呈现出的分化状态。  相似文献   

9.
克洛德的自然人性,宛若“天使”,在黑暗的“魔鬼”生活中熠熠发光。可是在压抑中复归的人性是畸形的,以至于克洛德用这种不健全的、变态的人性既伤害了他人,又毁灭了自己,终于给自己的一生画上了一个悲凉而凄惨的句号。他既是罪恶的社会和宗教的代言体,又是受害体。宗教禁锢人性的本质不言而喻。  相似文献   

10.
"传统女性主义"是最早进入中国的女性写作理论,它唤醒了中国女作家的女性意识,并将中国的女性写作带入一个新的视域。中国当代杰出的女作家大胆地吸纳了这一理论,并以自身的文本创作对此进行着中国式的实验,为传统女性主义在中国的未来走向进行了智性与理性的阐释。  相似文献   

11.
鲁迅小说在对自然人性的诗意抒写及其后对脊梁精神的深刻开掘中,显示出一代启蒙知识者真实而矛盾的心路历程:从诗意栖居地的幻灭到夹缝中的精神炼狱再到现代灵魂的自我救赎。这种直面人生的精神姿态,充分体现了鲁迅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民族前途和国家命运的深沉忧患与执著探求。  相似文献   

12.
与先锋作家布满人性恶的小说文本不同 ,迟子建以母性情怀创造了一个温馨和煦、充满人情人性的文学世界。她对温情的力量和人性善的信奉 ,让我们对人类的发展有了崭新的认识 ,对未来有了美好的期待。同时 ,也开拓了女性写作的文化视域  相似文献   

13.
人是什么?人性是什么?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话题.文学是人学,蒲松龄在他的<聊斋志异>中也苦苦地追问:到底什么是人性?在<聊斋志异>中,蒲氏是徘徊在儒家伦理和自然人性之间.他既赞美纯洁的自然人性,又认为人性有恶,故而乐用儒家伦理对人性进行规约和框定.他觉得,在儒家伦理和自然人性间走中庸之道,可能是人性美的一种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4.
对人性预设与公共行政思路的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公共行政学借用政治学的观点,对公共行政人员作了性“恶”的预设而强调规制;公共选择学派依据“经济人”假设主张将市场机制引入公共部门。以德行政构想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超越官僚制、推动公共行政发展的需要。“公共人”假设是以德行政形成的人性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场景描写在传统小说中通常具有连贯、完整与和谐的特征,这来源于对古典精神的认同,而在现代小说中场景描写却变得朦胧、不确定或失去了时空感,这反映了现代自我灵魂的破碎和无根的飘泊.拟通过对传统和现代小说中场景描写的对比,阐释场景描写中有根的精神探寻和无根的灵魂追问,并就渗透于其中的文化精神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6.
翻译学的规范性,意为翻译学就某一文化中翻译应该如何实施制定规范,翻译学的描写性,则是翻译学对人类经验世界之中由翻译行为和翻译结果构成的翻译现象进行描写。关于翻译学的描写性和翻译学的规范性之间的关系,翻译学描写派和翻译学规范派展开了长期争论,两派各执一词,至今未有定论。实际上,从严格的学科意义上讲,翻译学既具有规范性又具有描写性,二者之间构成平行共存、互为补充、彼此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关于当代中国教育中人性内容缺失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有关人性堕落的报道充斥报端,人们在惊讶于人性的幼稚、残忍、冷漠、麻木等等丑陋表现日渐猖獗的同时也开始反思背后的源头。为此,以教育为基点,在文化视野下探析当代中国教育中人性内容缺失的原因,并由此揭示出传统文化在现实社会背景下对于实现人性复归的价值和意义,希望对“人性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论人性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性诸要素、诸层次是稳定的、永恒的和无差异的 ,但人性诸要素、诸层次的组合形式、运动形态是不断变化的。  相似文献   

19.
物质生活的极大丰裕 ,与人的精神生活和道德情操的提高并不总是成正比。现代的人逐步远离清澈的河流、新鲜的空气、和睦的人际关系 ,走向自我封闭的精神状态。考察社会意识领域 ,揭示现代社会中人的生存的社会历史原因 ,进行制度创新 ,减少社会压抑 ,实现人性的复归 ,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20.
人的本性问题 ,是管理科学所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和工作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对于各种理论来说 ,就是要了解影响人性的各种因素 ,以便于在管理中激励人的善性、约束人的劣性、合理引导人的中性。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依赖于管理思想中种种不同的人性假设 ,而人性假设是否科学 ,又直接决定着管理职能能否正确地运用和发挥。本文从中国古代、西方现代、客观实际和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人性观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