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形态的演讲是自然历史过程的论断,并没有抹煞两种过程的差异性,而是指出了社会的经济运行规律与自然界的运动规律一样,受内在客观法则支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历史在本质上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历史。这一理论从对象化客体,即从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社会生活的一般进程上,揭示了社会经济形态从低级到高级演进的规律,从而为马克思的历史进程学说提供了历史哲学理论的逻辑支撑。  相似文献   

2.
(一) 人们使用“长官意志”这个概念,是从列宁的著作《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中引来的。在这篇著作里,列宁在阐述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时说,马克思“推翻了那种把社会看作可按长官的意志(或者说按社会意志和政府意志,都是一样)随便改变的、偶然产生和变化的、机械的个人结合体的观点,第一次把社会学置于科学的基础上,确定了作为一定生产关系总和的社会经济形态的概念,确定了这种形态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在这里,列宁讲了“长官意志”和社会发展规  相似文献   

3.
潘宁 《社会科学家》2005,3(4):11-15
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马克思恩格斯深入考察了物质生产的内在结构及其运动过程,揭示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矛盾运动规律,指出这一矛盾运动是人类社会发展根本动力。毛泽东深刻地总结了中国和共产国际的历史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科学概念,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一理论,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很大的现实启迪。  相似文献   

4.
唯物史观为人类理解和把握文明形态的生成演进规律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本原理具有深层的文明意蕴: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创造和推进文明形态的根本力量,生产关系是区分人类文明形态的内在依据,二者的矛盾运动是文明形态得以发展演进的动力源泉。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中推进文明形态高质量跃迁,在生产关系的不断变革中生成文明形态的全新内在秩序,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方式超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以唯物史观为根本遵循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必然也必须在进一步发展中自觉引领世界生产力发展,不断推进人类生产关系变革,重塑世界文明交往方式,实现世界文明和合共存、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只有理解了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才能真正理解唯物史观;而要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需要把握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的方法论.马克思考察意识形态运用了元批判方法和总体性考察方法.通过元批判方法,马克思去除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对历史前提的遮蔽以及对人的本质的现实基础的遮蔽,同时去除了意识形态以"普遍性的形式"对其真实本质的遮蔽;通过总体性方法,马克思从社会实践的总体化过程中,尤其是通过物质生产过程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运动,揭示了整个社会历史运动过程的机制以及社会总体的结构,从而科学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6.
过去,我们对唯物辩证法揭示的三大基本规律及其逻辑联系,研究比较深入,但对唯物史观揭示的一般社会规律及其逻辑联系却研究甚少,本文试图在这个问题上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引起讨论。本人认为,在社会领域中同样存在着三个基本规律,即: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群众和个人不同历史作用的规律、物质利益运动规律。这三个规律是贯穿于人类社会的始终的。此外,唯物史观还要研究其它一些一般的社会规律,如阶级斗争规律,经济、政治、思想领域中各自的运动规律等等。但是这些规律或者只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或者只表现于社会的某一特定领域,因而,它们都不能和三个基本规律相并列,而是属于另一层次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即某种不依具体的环境、地域、社会体制、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为转移的走向。全球化意味着跨越地域、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疆界,将全球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现在,它已经成了当今人类社会的一种状况与基本特征,是人类在世纪交替之时的发展状况。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按其本身固有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因而,人类社会发展到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也是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8.
经济利益问题是政治经济学中的重要问题。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核心的问题是经济利益的问题。那末,经济规律同经济利益是个什么关系呢?作为一种探索,我想对这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一) 经济规律是生产关系运动、发展的规律。生产关系运动的最终原因是什么?马克思说:“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63页)列宁说:“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唯物主义者。他们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和人类,看出自然界中一切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物质力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进行的,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又是在个人的活动中实现的,因此,研究个人的活动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有助于把握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一马克思恩格斯在总结自己的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时指出,唯心史观的研究方法是从意识出发,把意识看作是有生命的个人;符合实际生活的研究方法则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因此,“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  相似文献   

10.
唯物史观是党的执政理论建设的理论基石。作为系统考察人类社会运动发展过程的科学原理,唯物史观全面揭示出社会政治运作的动力机制,深刻预见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详细阐述了政党政治活动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角色和作用,为党在新时期新阶段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提供了先进的理论指导,为深化和发展党的执政理论体系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曾劲 《江西社会科学》2003,(12):279-280
一、邓小平经济理论的基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说在于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史观,并运用这一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考察所有制问题,揭示出所有制关系的本质是生产关系,从而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分析社会经济、政治体制。而邓小平理论摆脱传统政治经济学脱离生产力而完善生产关系为首要任务的前提,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要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要为将来进入共产主义制度创造物质基础,必须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在突…  相似文献   

12.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变自身功能构式的有机系统的变化过程,在这一系统运动中,社会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总体性,这就是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在一个历史时期中,决定了整个社会定在和社会运动的物质生产中,总有一种方式发生的“怎样生产”的物质生产构序占据决定性地位,它的社会先验地位和影响超越其他生产活动且规定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性质。由此,马克思就不再将资产阶级社会当作一个孤立的生产方式,也不将资本看作一个纯粹的生产关系,而是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探索这一新的生产关系是如何成为复杂社会定在和关系结构中统治性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田杨群 《兰州学刊》2007,1(8):22-24
"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深刻分析、对由工业革命推动的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进行理论论证而得出的科学结论.20世纪后半叶以来,伴随着科技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资本主义国家对私有制生产关系进行了局部调整,资本主义非但没有灭亡,反而迎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矛盾没有改变,决定了其历史命运必然是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社会主义要超越资本主义必须利用资本主义,这是历史发展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4.
现将近年来世界经济研究中若干争论问题简介如下: 一、世界经济学研究对象问题 一种观点认为,世界经济是政治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总的来说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没有原则的区别,伺样是研究生产关系的科学。区别仅在于,政治经济学是从历史上去研究人类社会五种不同类型生产关系的发展规律,世界经济学则着重研究当代不同社会经济制度国家的生产关系发展的规律。 另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5.
唯物史观的历史规律学说再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树栋 《社会科学》2005,2(9):129-133
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普遍规律,并非是若干个在时序上前后相继的具体历史阶段构成的某种固定的历史演进图式,而是历史运动的内在的、本质上的因果必然联系。在唯物史观的体系中,普遍规律是一种科学抽象,它在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只能表现为特殊规律。因此,决不应把唯物史观揭示的历史普遍规律释读成适用于一切民族、一切时代的历史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①。唯物史观就是历史决定论。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石。“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自认为是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但却否认历史有自身的规律性,断言历史是非决定...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唯物史观的解读往往侧重于强调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必然性,淡化甚至忽视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偶然性和多样性。阿尔都塞的"偶然相遇的唯物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偶然性因素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重现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内在的历史偶然性逻辑,为我们重新理解唯物史观提供了一种文化哲学意义上的解读范式。在阿尔都塞看来,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不是单纯受普遍性和必然性约束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一个充斥着诸多偶然性和可能性、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过程。真正的历史是属人的历史,是人与人、人与世界之间交互作用、共同创造的历史,是各种偶然性因素相互作用的历史。对于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规律的解读,我们不仅要关注历史规律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更应重视历史规律的偶然性,重现人类历史发展的多样化、丰富性和差异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论精神生产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经济学不仅要研究生产关系,也要研究生产力;不仅要研究物质生产力,也要研究精神生产力,要从精神文化的高度,观察社会经济生活,以揭示经济运动规律.  相似文献   

19.
<正> 一自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提出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以来,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在一个很长时期内把马克思在这个著名论断中所说的“经济运动规律”,简单地理解为经济关系或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由于这一片面的理解,使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视野局限在仅对生产关系的本质及其变动的分析,而忽视了作为经济关系具体体现的经济运行的分析,从而大大削弱了政治经济学应有的丰富的内容。其实,马克思所说的“经济运动规律”既包括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变动规律,也包括作为社会经济关系表现形式和实现机制的经济运行规律。在《资本论》  相似文献   

20.
论唯物史观的交往范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在谈到唯物史观时指出;“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不言而喻,没有这种观点,也就不会有社会科学。”(《列宁选集》第1卷,第8页)列宁这一论述,着眼于生产在历史中的决定作用,确实抓住了唯物史观的真谛和实质。然而,认识并不能到此为止,因为在唯物史观中,与生产相对的交往也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们共同构成实践活动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如果不深入地研究交往,必然会影响到对唯物史观理解的深度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