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聊斋志异》对于"异类"内在价值的尊重与欣赏,是作者蒲松龄天然的生态意识的流露。倘以现代生态主义理论论之,其生态意识体现在三个方面:体现了生物的多样性;反映了人与异类和谐正常的关系;肯定了异类的自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理想人格和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以卓越的聪慧学识和非凡的艺术才能为后人留下了一部色彩斑斓的<聊斋志异>.<聊斋志异>体现着鲜明广深的时代精神,具有超越时代、超越民族的艺术魅力.自<聊斋志异>问世以来,历代的学人对其进行了多角度思考、评论、研究.本文从哲学的角度,重点通过<聊斋志异>来分析论述蒲松龄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和人生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王海燕 《东方论坛》2010,(5):47-51,77
与之前的志怪小说相比,《聊斋志异》对异类形象的态度呈现出一种新的审美价值偏向:异类仙化倾向。这种异类仙化倾向源自《聊斋志异》对民间传统中狐仙观念与唐以来文学中仙妓合流意识的继承,更出自蒲松龄对异类观念的创新与道德理想的寄托。蒲松龄对聊斋中关的异类女性的褒美乃至“仙化”,是其理想人性追求及浪漫诗心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天问>中的动物异类相触事象与我国古代氏族集团的联合与冲突相关.动物相亲为联合标志,而动物相斗即冲突体现.  相似文献   

5.
<聊斋志异>中,蒲松龄用他的那支生花妙笔,建构了一个奇妙虚幻的女性世界.然而,浮现在这个女儿国中的,不仅有天使,还有魔鬼;不仅有善良美丽的菊花仙子,还有泼辣淫荡的悍妇妖女.但不论是刀还是菊,不论是禁忌还是膜拜,实际上都只是作者的男权意识在女性群体中的一种投射.  相似文献   

6.
在<聊斋志异>中有无民族思想,学术界一直有两种意见.笔者认为,在<聊斋志异>中确实有较浓的民族思想,只不过是作者多采用言此而意彼的方法,表现得不那么直接罢了.本文集中论述了蒲松龄民族思想的表现形式、根源及特点.  相似文献   

7.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对女性的出路进行了种种的探索和思考,这个过程其实也是对女性生存方式、成长过程、最终命运的透视和解读.而把众说纷纭的<婴宁>的重新释读作为一个切入口,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我国自魏国以至唐宋,写鬼故事之风不绝,<聊斋志异>是这种爱好的继续.人们或为追求恐怖关的享受,或为满足寻找慰藉的愿望,创造了一个鬼神世界,把本来是子虚乌有的事表现得活灵活现,使千万读者为之感动俯仰,而蒲松龄以<聊斋志异>表明,他是这些创造者中最杰出的一个,他把鬼神世界的故事推向极致.他既可用鬼故事写各种世情、人情和爱情,又可借抨击鬼世界来鞭挞人世,笔之所到,自然天成,如水成纹,就像日常生活一样合情合理,证明"高人一等"的评论决非虚誉.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清冯镇峦先生对蒲松龄<聊斋志异>的评点方法.评者将<聊斋志异>中的人物、语言、情节的描写,与中国古代历史文学名著<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厢记>中的人物、语言、情节的描写相对照评点.其方法是比较法、比喻法、借用法.说明冯评<聊斋志异>,有着内容丰富、知识渊博、语言简明,抓住事眼、一语道破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0.
福斯特对完美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宇宙应是完美而有序的,和协是宇宙与人类世界的核心.但现实却令他失望,他所看到的是国家与种族间的鸿沟;人与人之间的孤立和误解.在<印度之行>中他表达了这种梦想、失望与困惑.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中的焦仲卿形象存在误读现象,论者认为他性格软弱,缺少刚气,思想存在矛盾。其实,焦仲卿从一开始就以当时礼制所许可的方式与专制的母亲进行了抗争,向焦母发出"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娶"的誓言;他采取先让妻子回家,再去迎取的曲线留妻的策略,与决心驱媳的焦母展开柔性对抗;在听到刘兰芝被刘家逼婚的消息之后,他先提出以死殉情的决策。焦、刘二人的感情互动,是以焦仲卿为主导,刘兰芝则随着焦仲卿态度的变化而变化。焦仲卿、刘兰芝二人珠联璧合、相映生辉,扬刘贬焦是不适合的。  相似文献   

12.
论《诗经》中的奇婚异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 ,结合相关文献 ,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先秦的婚俗形态进行探讨 ,认为先秦特殊的奇婚异俗主要有 :妻妾作为财产被继承的“收继制”;经原始的“群婚制”变异的“内婚制”;原始的“群婚制’。同时分析了古今某些学者对该问题有失偏颇的观点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论述了有关诸葛亮的三个方面的问题:一、诸葛亮是三国时期一流的军事家;二、诸葛亮娶丑妻不是为了政治前途;三、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是真心的而非有所待。  相似文献   

14.
盼嫁诗是表达未婚少女对爱情婚姻的渴望之情的诗歌,《诗经》的《召南·摽有梅》为其开端.盼嫁诗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反映女子盼望出嫁的诗歌,反映妓女盼嫁从良的诗歌,以及有志之士用以抒发自身抱负的比体诗.盼嫁诗在中国传统诗歌是所占的比重并不多,但是有着其自身独特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汉代妇女对待婚姻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它们表现在:富女嫁贫男;大多数妇女比较尚贤,且坚持婚姻自主;面对不幸的婚姻,汉代妇女能选择改嫁或再嫁,继续积极地生活;对于比较清贫的婚姻生活,始终对爱情忠贞,与夫相随,同甘共苦。汉代妇女这种积极的婚姻态度源于汉代妇女的地位比较高,与后世相比,她们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6.
现代婚姻家庭普遍存在夫权占优的婚姻习俗,即丈夫享有比妻子更多的婚姻资源支配权.主要包含:婚姻主导权、优先发展权、家产控制权、家务豁免权、家庭符号权、子女冠姓权.部分丈夫还巧取了优先出轨权、强行施暴权等。妻子群体在婚姻家庭中普遍不平等的地位决定了女性个体在父母家庭、职场与社会领域中的不平等待遏。它的存在有历史、现实和环境等方面的因素。要建立夫妻平权的婚姻家庭文化,应当从“男娶女嫁”的婚礼走向平等结婚,从“子女随父姓”走向夫妻平等分享子女冠姓权,从“男主外,女主内”走向平等承担家务,并营造平等的社会性别语境,完善相关社会制度。  相似文献   

17.
平民姑娘阿关与烟草店少爷高坂录之助青梅竹马、互相爱慕。阿关因父母之命被迫嫁给了政府高官、家境富裕的原田勇,让高坂录之助心灰意冷,生活急转直下。由父母包办的与毫无感情的杉田姑娘的婚姻更是让高坂录之助变本加厉地放纵自己,最后落得妻离子散、家徒四壁,成了一介车夫。高坂录之助用自甘堕落的这种独特方式来反抗封建陋俗,控诉世俗社会的不平等,而这也最终导致了他的毁灭。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联姻对邦交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的联姻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和政治目的,这对于加强异姓甥舅之间的血缘关系,巩固相互之间军事和政治同盟,改善双方的邦交关系,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对此不可估计过高,联姻对邦交产生的负效应亦不可忽视,其于邦交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9.
贞懿皇后出家是金代佛教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关于贞懿皇后出家的原因,绝大多数学者认为是受女真人接续婚的传统所迫。实际上,金代相关史料中关于接续婚的记载需加详细辨析方可使用,金代中期接续婚已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环境,而贞懿皇后本人也不大可能面临接续婚的窘境。贞懿皇后出家的真实原因应当是佛教信仰、社会现实、个人际遇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从《诗经》看先秦的婚姻制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有关古代婚俗著作的论述,结合相关文献,从民俗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诗经》中所反映的先秦的婚姻制度进行探讨。认为先秦婚姻制度主要有原始的“群婚制”;经原始的“群婚制”交异的“内婚制”;妻妾作为财产被继承的“收继制”。文章最后分析了古令某些学者对该问题有失偏颇的观点及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