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职院校的"思政课"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文对高职院校"思政课"的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研究式等五种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当前人工智能正引发教育教学理念和思维方式的新变革,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赋能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国家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和应用高度重视,但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也需注意智能应用欠缺、技术至上倾向以及智能技术滥用等问题,防止出现教学实效降低、德育效果弱化、伦理风险产生等偏离与异化现象。为此,积极对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坚持以需求牵引、全面赋能、安全稳妥原则为根本,通过健全智能教学保障以及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教学内容供给、创新课堂教学形式、完善教学评价模式等路径,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深度融合,实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  相似文献   

3.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历史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紧跟党走的奋斗史。将百年团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将百年团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应当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共青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要求青年争做的“五个模范”为指引,讲深、讲透、讲活共青团历史。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大思政课”是深化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大思政课”本质在于聚焦大时代、建构大格局、汇聚大资源、统筹大课堂、打造大工程。新时代组织推进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坚持以“纵横贯通、情理交融、启智润心、塑造精神”为核心理念,围绕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与成长发展需求,以思政教学为根本依托,以课程思政为辅助协同,通过第二课堂拓展转化,通过心理建设塑造心态,通过生活管理强化养成,综合形成“一体多元、融合贯通”的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工程体系。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的辅助形式,越来越受到高校的重视,在教学中活动中意义重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具有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法律素质等各种素质的功能,能够产生课堂教学达不到的效果.应当结合思政课教学内容,协调好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恰当选择校内、校外灵活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积极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进一步提高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感染力和吸引力.  相似文献   

6.
“体育思政”理念下,厘清“体育思政”的时代蕴含,探寻“体育思政”的生成逻辑,实现高等体育教育政治底色的打磨和价值观层面的互认。通过课堂实践和校内实践,实现体育与思政在课程领域的深度融合,更在师生交流和组织建设层面发力,更好地打造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路径和平台,推进高校体育教育与思政教育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融合。  相似文献   

7.
“大思政课”对新时代思政课在立德树人系统中的新方位新样态提出了建设要求,进行了排兵布阵,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的整体效能提升提供了实践导向。善用“大思政课”推进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必须明确“大思政课”所承担的讲清使命担当、讲好人民伟力、讲透学科理论等方面的多维内涵。当前,“大思政课”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面临着课程要素协同发力不足、思政课体系协同优化力度不够、课程协同育人合力不强等问题。新时期,基于“大思政课”的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要全面提升“大思政课”师资队伍综合素养,整体构建教学内容,健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协同打造“大思政课”多元育人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实效性与针对性不理想的现状,直接影响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能否有效发挥。因此,突破传统的思政课教学重于"说教"的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势在必行,而开展"互动"式实践教学的创新则是思政课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9.
“大思政课”是学生成长成才的“理论大课”“实践大课”“人生大课”,是以“铸魂育人”为价值导向,以“社会现实”为实践观照,以“教学创新”为关键手段,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新动力。“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存在“照本宣科”、教学内容与学生真实需求脱节、教学方法与学生能力发展割裂、教学场景与学生生活世界脱离、协同育人乏力等问题。突破以上困境,需要高校聚焦队伍建设,找准教学规律,搭建协同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0.
“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通过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环节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指明了方向。本文以大思政课的理念为指导,将思政课实践环节划分为师资、内容、形式、评价、保障五个维度,分别提出了争做大先生、体现大融合、构建大课堂、进行大评价、促成大协同的相关建议,探索在“大思政课”视域下如何有效提升思政课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这两个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主要落在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身上,推进两个队伍的交流,构建长期有效的交流机制,创建思政教育工作者协会,促进两支队伍在交流中得到质的提升,强化意识形态领域引领者和教育者的育人功能,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方高校思想理论政治课“三维五融”实践教学模式创新体系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时代价值,有助于高校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提高大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认同。地方高校思政课“三维五融”实践教学模式结构,纵向依托课堂实践操作、校园基地素质拓展、社会实践深度体验三个维度深耕,横向融入课程思政、学生党团组织、校园文化、新媒体和日常管理。通过高校党委重视、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丰富实践教学方法和优化考核考评方法五条路径具体推进教学改实践,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然而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政治理论教育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暴露出一系列社会问题,这迫切需要我们对其进行理性分析并加以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4.
真信马克思主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客观要求构成其要真信马克思主义的需要,真学真懂真用马克思主义是满足这一需要的内在路径。制度建设、树立榜样,宣传先进作为外在推动力形成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真信马克思主义的外在路径。  相似文献   

15.
高校实行本科生思政导师制是解决高校本科生思政教育诸多弊端的有效途径之一,实行本科生思政导师制,需从思想政治、道德情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着力;同时在思政导师聘任条件、职责界定、监管机制完善方面也要深入探索、合理设计。  相似文献   

16.
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教学质量是高校立德树人的生命线,是理论育人的关键点.全面提升课程教学质量既是一项系统工程,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程.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质量提升工程中的课堂建设环节,迄今尚未引起各方面足够关注.没有一个优良的高校思政课课堂,绝不会有一流的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质量,而一个优良的高校思政课课堂不会自然而然的出...  相似文献   

17.
红旗渠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在内容上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高校思政课作为宣传红色文化的前沿阵地和理想信念的铸造基地,肩负着新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原红色精神的光荣使命。将红旗渠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需要回到历史语境,精细化讲好红旗渠精神;运用现代技术,立体化讲好红旗渠精神;联系生活实际,实战化讲好红旗渠精神;依托大思政课,协同化讲好红旗渠精神。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许多高校在思政课改革创新过程中尽管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尝试,但诸如形式化、娱乐化、碎片化、知识化、功利化等问题依旧凸显出来。这些问题从根本上看是思政课政治性与学理性相脱离导致的。对此,习近平提出思政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为实现高校思政课政治性和学理性的统一,必须首先确立以政治引导学理,以学理推动政治的导向,并形成包括建立良性的师生互动机制和优化提升考核评价模式在内的协调机制。  相似文献   

19.
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方法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强化铸魂育人实效,推进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以解决重点难点问题、厘清思想困惑为基本标尺,以联系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为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施“三北”工程的长期实践过程中铸就了“三北精神”,展现了一代代“三北”工程建设者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精神品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价值。将“三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也是增强高校思政课育人功效的现实需要和培养新时代高校好青年的有效之举。文章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思政课教师引领作用、深化思政课教学理论研究、拓宽思政课教学实践渠道这四个方面展开探究,探讨“三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