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随着我国《版权法》、《著作权法》等一系列维护知识产权法规的颁布实施,作家、作者们的著作权、署名权等合法权益的保护与维护问题,也越来越被重视和尊重。据载:长期被认作所谓“陕北民歌”、“湖南民歌”而漏署、不署作者姓名的《东方红》、《浏阳河》等作品,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文学中,如果谈到描写“隐逸”的诗人,自然要举出东晋的陶渊明。《饮酒其五》、《归田园居》、《归去来兮辞》等这些我国读者非常熟悉的作品确立了陶渊明“陶逸诗人”这一不可动摇的评价。从这些作品的成熟性来看,将陶渊明看成是使隐逸文学确立的作家是妥切的。  相似文献   

3.
巴金是否曾是一个浪漫主义作家,他的前期(1)小说是否是浪漫主义作品?对这个问题,三十年代就有不少学者评论过。最早提出《灭亡》中的壮大心“是著作者理想出来的”,是俞珍华于1930年4发表的《灭亡》(2)。1934年4月,王淑明在《新生》门’一文中,认为巴金作品,“包含着不少罗漫气氛”。同年7月,王淑明在《萌芽》’‘’一文中,明确指出,巴金在创作《萌芽》之前,其作品“都采取浪漫主义手法”。1935年4月,日本冈崎夫发表《在日本的中国文人·巴金》‘’‘,认为“巴金是在中国革命文学舍弃浪漫主义而开始走新现实主义的路之后,…  相似文献   

4.
在1993年,贾平凹的《废都》、陈忠实的帕鹿原》、老村《骚土》、高建群《最后一个匈奴》、京夫《八里情仇》、程海《热爱命运》等陕西作家长篇相继在京出版,且长时期成为大书店小书摊的抢手货,在文坛乃至社会各界引起“爆炸性”反响,有人把它称为“陕军东征”,视之为陕西作家向全国范围的一次出击与征战。从1993年到1995年,一陕军东征”成为一个沸沸扬扬的话题。本文拟对其艺术特征与美学追求,及其作为新时期文学演变过程中的一个成果,其所继承所发展、变化的东西作一些探讨。陕军作品之所以能有这么大的反响,正是因为他们有自己独…  相似文献   

5.
陈元胜 《学术研究》2002,(8):154-154
中国文学史上众多的作家、诗人,其籍贯古今地名考察,有助于古代文学研究知人论世,还历史以本来面目。钟嵘《诗品》评论汉魏晋至齐梁122位诗人(外加“古诗”),其中不少诗人的籍贯,或在《诗品》注释中,或在古代文学作品选本上,或……  相似文献   

6.
毫无疑问,《沉沦》的问世不仅规定了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基本内容与风格,而且确立了郁达夫牢不可破的作家地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也许是作家的称号过于神圣了的缘故,也许是《沉沦》等小说过于感伤了的原因,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位独具风格的作家差不多就在《沉沦》等小说问世的同时发表的那些闪耀着郁达夫早期思想光芒的文艺论文以及后来不断问世的散文、杂文等作品。事实上,这些作品不仅同样具有作家独特的艺术个性,而且显示了郁达夫作为战士的思想与品格。其实,明显具有“作家自叙传”性质的《沉沦》等小说中的主人公又何尝不是反帝、反封建的战士?只不过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强大的反动势力面前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再加上自身的一些弱点,表现伤感、颓唐,成了失败的英雄,因而不能被读者完全接受罢了。 如果说,在《沉沦》等小说中,为了从独特的角度表达反帝、反封建的主题,通过明显带有“作家自叙传”性质的主人公所表现的,主要是被郁达夫有意夸大了的性格中的消极、灰  相似文献   

7.
不只是“伟大作家”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于2008年8月4日去世了。在20世纪以来的俄国作家,可能还包括20世纪以来的整个俄国知识界,索尔仁尼琴都可以列入影响最大的人物之列。他以作家成名,其《伊凡·杰尼索维奇的一天》《癌病房》《第一圈》等作品无疑是苏联赫鲁晓夫时代“解冻文学”的代表作,当年他也因此成为苏联作家协会成员。他后来获得的是诺贝尔文学奖,  相似文献   

8.
论曹禺对中国话剧艺术的贡献──纪念曹禺戏剧创作60周年胡授昌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取决于作家的艺术贡献,而对作家艺术贡献的评估,应是取决于其作品的艺术生命。戏剧作品的艺术生命,用曹禹的话来讲,就"在于演出"。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和《北京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妇女历来深受封建政权、旗全、夫权的压迫。在这些沉重的桎梏下,她们从来没有被当作独立的人看待。是苦难最为深重的人群。鲁迅是一位关注妇女问题的作家,写出了描写中国传统妇女悲剧命运的三部曲《明天》、《祝福》、《离婚》。这三部作品分别依次呈现“守节”、“守节未成”和“反抗未成”三种节烈观念指导下传统妇女的命运。“反抗未成”的爱姑因其异于单四嫂子、祥林嫂的意识状态而更加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0.
不同于早前学界对明治时期女性作家(又称“闺秀作家”)及其作品的研究,北田薄冰的小说《白发染》应被解读成1895年由砚友社青年作家发起的观念小说风潮的后续.作为批判因资本主义兴起造成的当时社会中各种不合理现象的作品,观念小说在1895年一经出版便受到了读者的热烈欢迎.活动于那个时期的北田薄冰,也通过自己的作品直接的表达了自己对当时社会风俗人情犀利的洞察力,也间接地参与了当时的文学运动.在一个女性的自由和发言权被束缚的时代,《白发染》故事内容所隐射的社会问题、女性地位,包括北田薄冰本人让该作品发表于当时知名前卫文学杂志上的行为,都让该作品领先于时代的发展,让北田薄冰作为一个独立的作家,永远地刻印在了日本文学史的书卷中.  相似文献   

11.
<正> 象大自然的鲜花各有其色彩和芳香一样,每一个成熟的作家,也有其不同的创作个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中说:“各师成心,其异如面.”意思是说每个作家按照自己的个性来创作,作品的风格就会象各人的面貌一样彼此互异。秦牧是一位执着地追求独特的创作个性的作家.无论是观察生活的角度、揭示生活的深度,还是艺术表现的手法,都有一种与别的作家不同的素质与才能,他的作品,都在“思想和形式的密切融汇中按下自己个性和精神独特性的印记”(《别林斯基论文集》),在风格上独树一帜,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相似文献   

12.
宋懋澄是明代后期杰出的文言小说作家,所作《珠衫》、《负情侬传》等屡被改编为通俗小说和戏曲。贯穿宋懋澄全部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纪实性强,主要表现在两类作品中:时事类纪实作品和人物传记类纪实作品。宋懋澄文言小说的纪实风格在明后期小说创作领域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3.
王薇 《重庆社会科学》2006,(1):66-69,81
巴金反映抗战时期平民生活的长篇小说《寒夜》是其写“小人小事”的巅峰之作。作品中“小人物”形象和冷峻的基调与巴金的其它作品相异,却与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小人物”系列形象及其一贯基调有很大的相似性。本文从《寒夜》与契诃夫小说表面的相似性中找出差异点,在更深的层次上找到巴金受契诃夫影响的契机,分析了产生这种影响的途径和实质,以及在《寒夜》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茅盾算不上是一位纯粹的乡上文学作家。然而,茅盾作为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之一,对五四以来的“乡土文学”却很是关注,针对文坛上的乡土文学作品发表评价,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一集》之《序言》、《关于乡土文学》等文中,提出较为系统的关于乡土文学的见解。同时,作为一个全面描写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作家,茅盾的不少作品,如《农村三部曲》等,也不乏地方色彩,富有乡土气息。茅盾这一理论上的探索和创作上的尝试,对中国现代乡土文学创作的发展,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关于乡土文学》一文中,茅盾对“…  相似文献   

15.
人们也许还记得,197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名为《重放的鲜花》的作品选。它们的再度“开放”是历史给予它们的公正评价。如果把眼光扩大,从作品扩大到作家,从57年前的作家扩大到整个十七年的作家,我们可以说,在八十年代的文坛上,从十七年走来的作家,正是一批“重放的鲜花”。  相似文献   

16.
於梨华对我国留学生文学的创作和发展有其独特的贡献 ,其作品最为感人的是自始至终贯穿着强烈的寻根意识。在她的创作生涯中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傅家的儿女们》《三人行》三部作品 ,各有其独特的代表性 ,分别代表了她创作思想上的成熟、深化与升华。从给她带来声誉的“无根的一代”、到与以往段落告别的“寻根的一代”、并向新的目标迈进的“归根的一代”中 ,我们看到了作家创作思想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厄普代克长篇小说《葛特露和克劳狄斯》重构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颠覆了后者中的人物关系,把“被说者”变为“说者”,“说者”变成了“被说者”,从而传达出在新的文化语境中,作家对历史、善恶尤其是女性问题所做的辩证性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王承斌 《理论界》2007,(10):207-209
《诗品》在探讨后世诗歌不同风格起源时,认为有《诗》《骚》两大源头,并由此形成了两大流派。令人在论及钟嵘的诗学观时,多认为钟嵘偏重于《诗经》一派。然而从钟嵘重视诗歌抒发怨情、重视诗歌的语言美、重视兼具《诗》《骚》二者之长的作家作品等几方面来看,他没有丝毫“重诗轻骚”的倾向。  相似文献   

19.
试论《浮云》在日本文学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浮云》在日本文学史上被誉为近代文学的开山作,但是,百余年来它实际上并没有给日本文坛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其“名”与“实”存在着很大的反差,其批判现实主义精神也没有被传承下来。究其原因,主要是评论界没有透过作品发掘到明治维新反封建的不彻底性,只停留于对作品进行文本研究,而不是站在应有的历史高度,深刻分析其思想内涵;其次,则由于这部作品问世不久,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在日本风靡全国,并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于是它被淹没在这股时兴的文学潮流之中,很少有人注目这部杰出作品;再次,《浮云》自身也存在着某些缺点。以致使很多人不能充分认识它的文学价值,而不能深入人心、流传久远  相似文献   

20.
《蜕变》是曹禺抗战时期创作于重庆的一部话剧,作家试图通过该剧表现“我们民族在抗战中一种‘蜕’旧‘变’新的气象”并实现自己创作模式的转变。但事实上在《蜕变》中作家既没有成功地展现出人们生存环境蜕旧变新的真实过程,也没能成功塑造出蜕旧变新的人物形象,其创作模式的转变反而使其作品沦为政治思想的传声筒,以前作品中的那种诗意与美感荡然无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