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农村建设是农村吸纳现代文明的文明传播过程。白羊坡村新农村建设的文明传播主要通过大众传播、组织传播、人际传播来实现。文明传播中存在大众传播的优势缺失、组织传播形式单一、人际传播没有引起重视等问题。政府部门应当加大农村的大众传媒建设,有目的、多形式开展组织传播,有效的引导人际传播来加快文明传播的进程,推进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2.
《水浒传》的早期传播方式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娱乐传播和宗教传播,其中以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为主。《水浒传》在传播过程中还形成了以官刻本为先为主和中心扩散型的早期传播特点。  相似文献   

3.
人际传播作为人类传播中最基本的形式,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变,先后出现了纸媒型人际传播、电信型人际传播和网络型人际传播。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后,网络型人际传播逐渐与大众传播、组织传播相融合带给人们关于社会、组织及自我的全新认识,使得媒介性人际传播的虚拟认知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全新境界。本文着重探讨随着媒介技术的进化和媒介形态的演化,纸媒、电信和网络等媒介性人际传播中所产生的相应的虚拟认知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4.
处方药的品牌营销与传播成为处方药营销的一个新思路。任何品牌都以传播为基础,处方药当然也需要传播,而且传播受众正在跨越医生,向消费者延伸。对于部分具有类OTC性质的处方药,加强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势在必行。处方药的品牌传播应在一般商品传播理论的基础上有所变通,形成隐性的整合品牌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是宽带的世纪。宽带为传播发展提供了更自由、更宽广的舞台。本文就宽带对于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做了初步论述。  相似文献   

6.
随着传媒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呈现出融合互动的趋势,人际传播大众化,大众传播人际化。与大众传播相比,人际传播具有直接性、互动性、亲和力强等优势,人际传播可以弥补大众传播的劣势。大众传媒对人际传播的运用,不仅表现在制作手段和节目样式上,更为重要的是要树立一种新的传播理念,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将人际传播的相关原则贯穿于大众传媒活动的始终,更好地发挥大众传媒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试论人际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关于人际传播的一些基本理论,涉及不同人称关系间的传播、人际关系与人际传播、传播能力、人际传播中互动和传播技巧等问题。在不同的情境下,为了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要学会在交往中正确使用语言,避免造成伤害。为了保持人际传播的和谐,要尽可能避免发出伤害性信息。  相似文献   

8.
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区分,是传播学中以传播主体和媒介形态作为分类标准的惯常尺度。换一种方式,从传播过程或者是活动的时间取向上可将传播分为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兹为一种新的传播向度。韧性传播具有语言交流的本土性、传播过程的连续性、传播行为的持久性、目标的稳定性等特征。间歇传播含有语言沟通的便利性、传播过程的间隔性、行为的非持续性、目标的相对灵活性等特点。韧性传播和间歇传播优长互补,具有通约性。韧性传播可厘定“一以贯之”、“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等途径。间歇传播可析出“以逸待劳”、“张弛有度”、“曲径通幽”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人际传播在社会生活各方面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定社会的人际传播范式必然根植于本土的文化土壤之中。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于核心主导地位,儒家思想渗透到人际传播中,其中"仁爱"是人际传播之根本,内"诚"外"礼"是有效传播的原则规范,内"忠恕"外"信"乃有效沟通的实现途径,并形成了传统人际传播范式。研究传统人际传播范式,对于促进当今人际传播、发展人际关系和协调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功能和影响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际传播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质量,影响人与人的关系.在<人与人的相遇>一书中,人际传播是"我与你"相遇、相知与相交的过程.该书通过对关系理论、传播能力理论和对话理论等人际传播重要研究层面的理论探索,在东方经典与西方的理论比较研究中,引导人们自觉、客观地反思人际传播的全部意义,体现了传播学本土化研究的学术自觉,表达了人们对于人际传播神性境界的一种文化追求和理想期盼.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一种演播室环境中的人际传播形态,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传播语境存在着非自然性。为了减少镜头前人际传播的非自然因素、优化传播语境,首先要在传播角色上进行准确定位,明确参与者之间的角色关联;其次要对传播内容进行针对性选择和有效控制;最后要注意传播手段运用的适应性和得体性。  相似文献   

12.
大型角色扮演类网络游戏作为一个可以感知、可经验、可体验、客观存在的计算机互动娱乐软件,已经成为了一种有着重大社会影响的新媒介文化形式,对其传播机制或文化生成机制的分析是了解当下文化生成的一个重要途经。通过对网络游戏的传播者、传播内容、传播媒介、受众、把关人五个传播要素的分析,建构了网络游戏的传播关系模型;而可知传播者与游戏者之间的大众传播及组织传播、游戏者与游戏者之间的组织传播及人际传播、游戏者与类我符号之间的内向传播三个层面五个方面共同构成了网络游戏的传播关系。其传播关系既具有一般传播关系的共性,又具有基于网络游戏媒介特性所形成的特性。  相似文献   

13.
通过介绍了库利的“镜中我”理论、基于此进一步发展的库利和米德关于“自我”的理论。理论认为个人在“初级群体”的社会交往中形成自我。这是人际传播理论研究的源头,对于人际传播研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们关于人际传播的主要研究成果对后来的传播学研究发展起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手机作为人际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与人类的关系越来越紧密。随着手机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它所承载的人际传播意义内涵有了很大的拓展,越来越体现出互动性、个性化的特点,开创了人际交往的新方式。本文从手机语音传播、手机短信传播、手机微博传播这三个方面入手,研究手机媒体在人际传播视阈中所呈现出的新特质以及对于个体自我形象建构的新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两级传播流"理论的贡献,不仅在于其开创了大众传媒的有限效果时代,更重要的是它在信息传播过程中更突出个人影响——面对面的交流弥补大众传媒宣传的不足,因此,它不仅是一种"信息流",更是一种"影响流"。本文从"两级传播流"的第二级入手,运用"意见领袖"、个人影响和人际传播等概念,通过对四川彭州宝山村在5.12地震前后信息传播的特点分析,得出人际传播是农村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的结论,并基于个人影响广泛存在的事实,认为在中国农村存在着"两级传播"现象。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网络中的人际传播的需求会日益增多,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的大众化传播的需求。它会取代人们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流吗?网络的人际传播又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文章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并借以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人和社会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纵观中国乡村社会传播结构的历史演变,发现乡村传播结构与社会结构始终存在互嵌与协同演替的规律。乡村传播结构脱胎于社会结构,从属于社会结构,反过来又会影响社会结构的变迁与发展。比照阿尔弗雷德·舒茨将“社会世界”四分为“前人世界”“周遭世界”“共同世界”和“后人世界”的社会类型理论,可以把中国乡村传播结构变迁分为与之对应的四个不同阶段,其中乡村传播结构系统中的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和新媒体传播等,在不同历史时期对社会结构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前人世界”的中国乡村社区以人际传播和家庭内部的初级群体传播为主,组织传播多为一种摆设,大众传播已经萌生,国际传播雏形初显,但后几种传播模式对乡村社会发展几乎没有多大影响;“周遭世界”虽然仍以人际传播为主,但乡村组织传播的力量逐渐增强,大众传播的影响逐渐兴起;“共同世界”大众传播占据主导地位,其他各种传播模式共生共存;“后人世界”新媒体传播迅速崛起,大众传播式微,组织传播弱化,各种传播模式趋向融合,但整个乡村传播生态系统变化的不确定性变大,对乡村社会结构影响的不确定性也在增大。  相似文献   

18.
在传播中,通常仅仅以传播的主体和媒介形态将传播划分为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国际传播等。而换一种视角,从传播的行为取向和施力程度不同又可将文化传播分为强势传播与柔性传播,这是一种新的传播向度。强势传播则具有传播取向的扩张性、传播方式的直接性、传播行为的主动性、传播意图的明指性等特征;柔性传播具有方法的含蓄性、内容的曲指性、行为的内敛性、目标的暗指性等特征。强势传播和柔性传播各有优长:强势传播可析出"有的放矢"、"反客为主"、"多管齐下"、"与时俱进"等途径;柔性传播可分为"抛砖引玉"、"他山之石"、"绵里藏针"、"求同存异"等策略。  相似文献   

19.
高校德育传播有效性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德育是人际传播的一种。根据人际传播相互作用有效性高的特征,教育者应增强包含信誉、专业权威、使命感在内的角色意识,了解受传者的先在结构(学习者在进入学习环境之前的心理模式),采用“成年—成年”互应型传播方式(双方以平行的自我状态进行的人际传播),建构现实性(适应社会)和超越性(追寻人类的精神家园)兼具的德育目标。这是改进德育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是削弱德育传播损耗、加强德育针对性及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是人类传播两种主要的传播方式。规模化和小范围、公开性和私密性是这两种传播方式的主要区别。这种区别也构成两对内在矛盾推动着两种传播方式不断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