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从思想史与历史的结合分析了鲍德里亚关于"物"的思想。从思想史的视角来看,对主体哲学的批判与结构语言学的兴起,展示了主体被结构化的理论逻辑;从历史的视角来看,随着商品生产与交换的普遍化,主体地位的确立同时也是主体被物化的过程。鲍德里亚所处的消费社会,在电子媒介的中介下,符号一物的支配地位的确立形成了一个物体系的世界。对这个世界的讨论构成了鲍德里亚思想的重要主题。后期的鲍德里亚认为,物的嘲讽策略让主体在自主的幻象中成为物的工具,这成为主体无法逃避的宿命。  相似文献   

2.
对于"大众文化",西方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批判者认为其是"欺骗群众的启蒙精神",是肤浅文化的同义语,是美国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入侵,是民间文化的灾难.辩护者则认为,对大众文化的这些非难关系到一系列价值标准的判定,大众文化和趣味标准不应由意识形态的制造者来决定,大众文化与其说是将艺术降格为商品世界的符号的再生产,不如说它是一个转折点,即终结了旧的文化形式,并将符号和消费引入自身地位的界定之中.所以,传统的批判理论指责大众文化被框定在极度的消费主义之中,风格千篇一律的刻板单调和平庸陈腐,是无的放矢.大众文化或许同样可以对高雅文化说,它事实上什么也不缺.大众文化本质上是一种下层文化.大众用两种基本方式来对待自己的下层性:一是逃避;二是对抗.两者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并且都包含着快乐和意义的相互作用.在逃避中快乐多于意义,在对抗中则意义比快乐更为重要.大众文化的负面影响表现为全球文化一体化和单一化的趋势,对人生深度、意义深度的消解,对艺术的神圣性、超越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3.
索绪尔是结构主义语言学之父,结构主义方法论的创始人。克里斯蒂娃在建构解析符号学这一后结构主义符号理论的时候,从两个方面对索绪尔的语言学研究进行批判、改造和传承。一方面,她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的基础上,将时间和主体等外部因素引入符号研究,使符号研究的对象动态化,强调符号意义的生成性特征。另一方面,她挖掘了索绪尔具有后结构主义性质的易位构词研究成果,对其进行改造、吸收,并加以利用,使其与自己的互文性思想相呼应。  相似文献   

4.
文化研究派的大众文化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于它以双重理论范式把握和切入大众文化的双重结构,即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和批判性的大众媒介理论。这两种理论范式对以往经典的单一性大众文化批判理论既有继承也有超越。它对大众文化理论的探索和建构使大众文化理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作为范式之一的积极性的大众文化理论采取与悲观主义和精英主义不同甚至对立的文化立场,从平民主义和大众立场出发,发掘民间社会对大众文化的积极反应,发现大众参与和对话所具有的能动解码实践,从微观和差异层面来探索其中的权力关系,从而彰显了作为反权力话语的文化研究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5.
王鹏 《学术交流》2016,(4):44-49
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其早期思想的重要成果,同时,符号政治经济学也是其整体理论框架的基础和重心。鲍德里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符号政治经济学与传统政治经济学二者的差别所在,二是符号政治经济学对传统政治经济学内在逻辑的批判,三是符号政治经济学的颠覆性批判。然而,鲍德里亚对于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是片面的,究其根本,符号消费仍旧属于异化的表征。从理论意义角度来看,鲍德里亚犀利的批判和独特的切入点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马克思的整个理论框架都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和撼动,因此,对鲍德里亚的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进行有效的回击和再批判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批判与"启蒙的辩证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晓明 《求是学刊》2004,31(4):16-19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对现代性的批判再度以深入地检审"启蒙"及其传统的方式被课题化.霍克海默和阿多诺的<启蒙辩证法>对这一主题作出了重要应答.其核心思想是现代极权主义并非启蒙传统的外部状况或单纯反面,而是这一传统之固有特性和固有动力的辩证展开.因此,启蒙原则及其自我巩固的发展为20世纪的神话和野蛮状态提供了最广泛、最深刻的基础.这是一个颇有价值的洞见,但由于随之而来的批判未曾真正深入到存在论根基处进行彻底的检审,所以它仍然是不充分的和有待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理论与文化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一种批判理论的法兰克福学派 ,它给予我们的启示不仅仅是与传统理论彻底决裂 ,更重要的是面对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现实如何将批判精神转化为意识形态的和文化的批判实践。法兰克福学派的审美思想和文化理论对文化工业和大众文化所展开的批判 ,无疑是剖析西方功利主义文化所造成的文化产品的商品化、标准化和大众化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已经步入消费社会,处于其中的人们不仅被物品所异化,还被符号所异化,符号体系成为新的控制力量。鲍德里亚看到了消费社会符号对人心灵与精神的控制和危害,通过对消费内涵变化的分析,得出了其独具特色的消费批判理论,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消费已成为主导性的力量,并以符号的方式控制着整个社会,制约着人的生活,人生活的真实世界被遮蔽。鲍德里亚的理论深层次地指出了消费社会带来的不只是经济形态的转变,更为重要的是人的生存方式的改变,而符号对人的控制,恰恰是现代人的生存危机。当然,由于他过分强调了符号的功能,漠视了符号所代表的物的使用性和功能性,从某种意义上也走向了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9.
剧学理论是罗兰·巴特文艺理论思想重要的组成部分.巴特认为,思想观念、意识形态的并存或冲突即是戏剧性生成之根源,这一类的观念并存或冲突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在,广义上都可被视作文本,文本无处不在,戏剧性亦无处不在.巴特试图以这种无处不在的戏剧性为自己的欲望化主体构建正名,因此巴特的剧学可被称为“欲望剧学”.巴特的剧学理论颇为有力地预言了近来先锋戏剧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向.但是,就理论而言,巴特的剧学思想远谈不上自洽,它的价值命意存在着强烈的自反性.  相似文献   

10.
宋桂珍  鹿琳 《学术交流》2005,(4):158-161
<呐喊>、<彷徨>塑造了一系列男性形象,不论他们的身份、地位、知识、素养及个性气质如何不同,但他们骨子里已被男权文化所浸染,他们所秉承的都是几千年来男权社会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取向,以男性独尊的他者眼光傲视女性、评判女性甚至欺压女性、残害女性.对此,鲁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从而体现了自己的男权颠覆意识.  相似文献   

11.
12.
凌鹏 《社会》2019,39(6):62-86
费孝通先生的“差序格局”概念是中国社会学中的经典概念。近年来,围绕“差序格局”学界有更加深入的探讨,揭示了其内部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不过,这些研究并没有探讨“差序格局”的另一面,即如何能从亲属关系推展到天下范围。为了探讨这一问题,本文对京剧《四进士》剧本进行了细致分析,从中发现“异乡人”和“好人”两个重要概念,通过探索其内涵及其相互关系,来理解“差序格局”中“推”的真正含义。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亲属关系”与“异乡人关系”之间的复杂关联,并重新理解“伦理精神”的含义。  相似文献   

13.
While the carnival in Latin America functions as a form of popular entertainment, it can also be viewed as having other roles. Robert Lavenda examines the Caracas carnival as an event which is atonce symptomatic of the social reality that surrounds it and able to bring about change within Venezuelan society. As popular culture, the carnival has been an important mediator in directing this society toward the modern capitalist worJd-system. Lavenda traces how, under the leadership o f Antonio Guzman Blanco, Venezuela took a major step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nineteenth certury towards becoming a modern country. Under Guzman's and other modernizers' influence the old carnival, which had been characterized as a wild and rowdy small-group activity, was transformed to bring it into line with contemporary European models, that is, a highly organized and closely monitored mass celebration. The author discusses how the new power relationships that had developed in the city were reflected by the composition of the carnival's governing board. By setting up a series of oppositions between the Sou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versions of the carnival, Caracas' ruling elite hoped to orient the masses away from the former values and towards the latter.  相似文献   

14.
二百年来奥斯汀小说的接受与传播过程,为如何看待和对待文学经典提供了丰富的启示。奥斯汀的小说经历了自身价值不断被发现与显现、在多重外力作用下从通俗文学走向文学经典的过程;在大众消费文化时代,奥斯汀小说作为源文本不断衍生、被开发,由文学资源成为文化产业链的资本。大众传播形式固然有削弱文学经典严肃性和深度感的一面,但经典本来就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各种重构和阐释为奥斯汀创作注入活力、延续生命,构建出文学经典与大众文化的良性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赵凤远 《求是学刊》2007,34(6):131-134
作为我国和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先秦儒家侧重于谈论人与社会的关系相比,庄子侧重于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揭示和合精神所具有的生态审美内涵,即万物一体的生态和谐理念、阴阳和合的生态动力机制、自然素朴的生态自由精神。其生态和合观中所蕴涵的敬畏自然、万物平等、自然无为等思想可以成为现代生态道德的价值依据和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维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走低碳社会的道路,这已是国际社会的共识,也是唯物史观题中应有之义。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能源、资源以及环境方面的结构性矛盾日渐加剧,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构建低碳社会,成为中国当前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是互嵌整体的唯物辩证自然观、给与自然界以人文关怀的生态伦理观、人与自然价值和谐的价值文化观,都为低碳社会的构建提供了理论确证。  相似文献   

17.
史可扬 《唐都学刊》2004,20(3):43-47
电影的审美文化分析就是要探询电影与人的生存的关联,对人的理想生命状态的揭示和回应。这种关联是双向的,一方面要探讨社会因素对电影的影响;另一方面要寻觅电影在社会中是如何贯彻和实现审美原则的,或者说是如何成为审美文化现象的。在此基础上,对中国电影进行了审美文化分析。  相似文献   

18.
盛美军 《求是学刊》2007,34(2):81-84
法律文化是人为了实现其绝对意义的全部本质,而在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领域中,从历史和思辨中凝结出的内存于观念中、外显于言行中的相对意义的合理的生存方式。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是法律文化应然性的价值取向,法律文化在实现公平正义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具体体现为舆论造势、启蒙教化、规范设计、实践落实和催化保障作用。法律文化发挥作用应具备相应条件,即倡导积极的法律文化、培养理性的法律人、建立良性的法律文化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命题。社会主义文化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其积极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先进文化的价值核心是中国现代化建设新形势下对人的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先进文化对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Survey research posits that Mexican Americans' perceptions of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immigration drive their opinions about immigration, but this research does not provide a clear picture of how Mexican Americans calculate these costs and benefits. This article aims to understand the processes that explain how Mexican Americans calculate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Mexican immigration. Methods. The article employs 123 in‐depth interviews and observation with later‐generation Mexican Americans in Garden City, Kansas, and Santa Maria, California. Result. Respondents are ambivalent about how Mexican immigrants affect their lives, and their ambivalence is driven by prevailing ideologies in American society regarding immigration, race, and ethnicity. On the one hand, ardent anti‐Mexican nativism leads Mexican Americans to see substantial costs accruing to Mexican immigration. Mexican Americans fear that anti‐Mexican nativism leads to status degradation for all people of Mexican descent. On the other hand, an ideology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its accompanying value of diversity lead Mexican Americans to see substantial benefits accruing to the large Mexican‐immigrant population, particularly in politics, the labor market, and popular culture. Conclusions. Mexican Americans' perceptions of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Mexican immigration are based not only on economic considerations, but on social and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structured by prevailing and often paradoxical ideologies. Respondents' structural position increases concerns about status degradation resulting from immigration, but also shapes how they are positioned to benefit from the boost in prominence that immigration provides to the entire Mexican‐origin pop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