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论语》大概成书于战国初期,其词句奇古,文无标点,加之全书为语录体,不得以上下文分析语意。又兼遭逢暴秦焚书之祸,难免讹误衍夺,故自秦汉以降,《论语》多处存疑,众说纷纭。古人行文不加标点,要正确解读作者意图必须句读正确,《论语.泰伯》中"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一条,因其句读不同,可以表达多种不同的含义,历来为学者争论不休。概括起来有如下六种句读方式:句读1: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3: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4: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5:民可使,由之不  相似文献   

2.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这么几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现今的高校古汉语、古作品教材及一些有影响的文言读本大多未对其中的“吾属今为之虏矣”一句加以注释,同样,中学语文课本亦如此。有些虽加注释,但似乎都不够准确妥贴,如郭锡良等编、王力等校订的《古代汉语》:“我们这些人现在要成为他的俘虏了。今:时间副  相似文献   

3.
读《齐桓公伐楚》,文中有“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句。翻阅几种版本,对此句的注释一是“风指牝牡相诱。这句的意思是,你在北方,我在南方,相距很远,本来互不相干。”另一是:“风与放通,此指两国相去极远,虽马牛放逸,也无从相及。”《辞海》“风马牛”条兼收了这两种注释。看来,对“风马牛不相及”的理解,关键  相似文献   

4.
《老子》一书的注解汗牛充栋。管窥历代各种对《老子》中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句之注释而形成的庞大的解读体系中可以了解,《老子》对后世中国乃至外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5.
人文学院彭忠德副教授《也说“民可使由之章”》一文(载《光明日报》2000年5月16日理论版)根据《郭店楚墓竹简·遵德义》之“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对上句作出全新的解释。《遵德义》全文强调要用“礼、乐”等德去引导民众,因此,竹简此句标点作:“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于是《泰伯》章“使由”句标点宜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意则为:“孔子说:对于民众,应该用(礼乐之德)引导他们,不应该用(德)强制他们。”不久,彭忠德又发表《完整理解〈遵…  相似文献   

6.
《老子》一书的注解汗牛充栋。管窥历代各种对《老子》中的“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一句之注释而形成的庞大的解读体系中可以了解,《老子》对后世中国乃至外国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7.
<正> 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曹刿论战》一文中,有“公与之乘”一句,我对课文后边关于此句的注释有异议。请看课文后边的注释:[公与之乘]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之,代词,他,指曹刿。(见初中课本第五册)很显然,此句的注释是把“乘”当做动词“乘坐”讲了。我以为有不妥之处,因为“乘”(shèng)在古代是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相似文献   

8.
正确地理解和评价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必须联系当时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不能脱离那个时代的实际。子产治郑始末民之反映不一,《吕氏春秋·乐成》所记孔子治鲁民之反映亦然,然则孔子在评论子产等历史人物或政事时,说出“民可使由”云云,便是非常自然的了。孔子时代学在官府,广大人民无权进入学校,缺乏文化素养,自然也就“暗于成事”,“民可使由”云云正反映了这种现状。但孔子并不赞成这种现状,相反,孔子主张爱人,倡导教育,“有教无类”,是希望改变这种现状的。  相似文献   

9.
<正> 《周南·卷耳》“采采卷耳”句中“采采”这一复词,历来注释家和语法学者多有解作动词迭用的。 1、毛传:“采采,事采之也。” 2、郑笺无注。 3、孔颖达《毛诗正义》申述传意,解“采采卷耳,不盈顷筐”为“言有人事采此卷耳之菜,不能满此顷筐”。 4、朱熹《诗经集传》:“采采,非一采也。” 5、陈奂《诗毛诗传疏》:“古采事同声。《尔雅》‘采,事也’。云‘采采, 事采之也’者,言勤事采之而不已也。” 6、余冠英同志《诗经选译》根据古注,译“采采卷耳”为“东采西采采卷耳”。注释家既把“采采”训为“捋取”之“采”的造用,语法学者也就把“采采”解作动词的重迭了。  相似文献   

10.
《子鱼论战》是新编《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入选的篇目之一。我们在学习有关资料的过程中,发现对“大司马固谏”一句的注释有所不同:《中华活页文选》第二册(62年版)的注释是:“大司马——指司马子鱼,司马是统带军队的高级长官。固谏——坚决劝阻。”《春秋左传集解》第一册(77年版)的注释是:“大司马固,庄公之孙公孙固也。”根据我们对有关当时历史资料的初步了解和对作品内容的粗浅分析,认为《文选》的注释是正确的,《集解》的注释(即杜注)是不当的。理由有四:  相似文献   

11.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句读,如何释解,古之先哲多从义理出发,其语焉不详,今学者又多不得其要领,或望文生义、为己所用;或断章取义、任意发挥。“四人帮”时期,更是简单理解为孔子专制政治的愚民政策,大加批判。我们吸纳先哲义理之说,加之现代语法指示,又证以郭店楚简,求得真义:“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译文:“(治民之道就是治民者)应使百姓遵从正道(而行),不应使百姓知道天道(是什么)。”进而引迪我们对其哲理内涵、心理内涵、教育教学方法思考。  相似文献   

12.
吕叔湘、王海在《<马氏文通>评述》中说:“《文通》讲句读,犯了术语不够用,问题说不清的毛病。”又说:“《文通》仅仅依靠‘句’和‘读’这两个术语,怎么能不左支右细,没法把问题说清楚呢?”这些话使我们产生了一些疑惑:《马氏文通》论句读,真的就只有“两个术语”,且“不够用”吗?同时也使我们觉得,对《马氏文通》的句及论句术语作一番认真的研究,很有必要。查《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书后“词语索引”,得“句、叠句、排句、起句、结句、两商之句、反正之句”等术语1五个。查《马氏文通读本》之“词语索引”,…  相似文献   

13.
高中语文第二册《鸿门宴》中有一句“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注释为“做大事不必注意细枝末节,行大礼不必讲小的谦让”。笼统理解似乎对全文影响不大,但译文首先要讲究“信”,就是要忠实于原文,做到字字有着落,实词往往一字多义,若理解有误,则“一字之失,一句为之磋跎;一句之误,通篇为之梗塞。”  相似文献   

14.
《增订注释全宋词》之注释有关镇江及其属县的错误,又见二例,现举如下:一、册二页一七三王之道《南歌子·扇里薰凤细》:“新竹轻储粉,流莺巧弄簧,不知何处是华阳。”注:“华阳:地名。《尚书·禹贡》:‘华阳黑水唯梁州。’”按:据词意,此处“华阳”当为仙乡意,与《禹贡》所记之陕西华阳无关。此“华阳”当为江苏句容市茅山华阳洞之省,华阳洞在茅山老虎坡西侧,相传西汉时期茅盈、茅固。茅衷弟兄三人在句曲山的三座山峰学仙,曾在此洞修道,后成仙,因而三人称三茅真君,句曲山改称茅山,华阳洞也成为道教洞天福地。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也曾隐居华阳…  相似文献   

15.
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是注释《说文解字》的权威性著作。段氏在注释《说文解字》时针对一些释语的构成特点,采取了“三字句”这种独特的训释体例。对这种现象进行分析,从“三字句”概况和“三字句”的类型与评价两个方面进行说明。同时指出将“三字句”体例等同于“连篆读”的说法是不妥的。  相似文献   

16.
高中第五册语文《子路曾(析曰)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一句,课本注释为双宾语,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明显错误的。 所谓双宾语,是指某些动词可以直接带两个宾语。其特点是:前一个宾语一般指人,回答“谁”的问题;后一个宾语一般指事或指物,回  相似文献   

17.
关汉卿的《窦娥冤》第三折,窦娥临刑前发的三大誓愿中有一句“(也只为)东海曾经孝妇冤”。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注释此句时说:“汉东海有寡妇周青,为侍奉婆婆矢志不嫁,婆婆遂自缢而死。其小姑告官,诬嫂以杀人之罪;问官不察,竟判处死。  相似文献   

18.
鲁迅早期写的《自题小像》,有“寄意寒星荃不察”一句,这一句诗的意思,许寿裳最早解释为“述同胞未醒,不胜寂寞之感。”(《我所认识的鲁迅》)以后的注释者或讲解者,都根据“述同胞未醒”之意,对“荃不察”作了大体相同的讲解。  相似文献   

19.
现行高中语文课本第四册,有一篇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课本对文中“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一句中的“右丞相”没作注释,可能编者认为无注释之必要。而时雁行同志发表在一九八0年《语文学习》第十一期的《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一文中,对“右丞相”却作了解释。他说:《<指南录>后序》开头,文天祥自述道:“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讲授这句话,只要让学生理解,“丞相”是封建社会最高官  相似文献   

20.
先秦“若是其甚”类句式正诂朱城《孟子·梁惠三上》“若是其甚与”句及《公对丑上)“如彼其专也”、“如彼其久也”、“如被其隼也”等.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的注释中都认X是用法句.也就是说,它们应分别按“其甚若是”。“其专如彼”、“其久如波”、“其卑如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