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党中央对文化建设问题一直高度重视,十七大以来,把文化建设作为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并列为必须完成的三大历史使命之一,反复强调要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法兰克福学派以20世纪人类经历的深刻的文化焦虑为背景,在理论定位和精神本质上把社会批判理论解读为一种深刻的文化批判理论,它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不仅解构了工业社会的文化,而且对我国大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詹艾斌 《学术论坛》2004,(5):170-173
文化和意识形态批判是法兰克福学派社会研究的中心论题。理论家们主要从大众文化的兴起改变了人类文化活动的性质等五个方面对大众文化进行批判。大众文化的盛行包含着对历史人文理性的摧毁。在批判中,理论家们隆重推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人学命题。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的批判,实现了社会批判的功能,对我们思考当下中国的文化建设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进入九十年代,中国大陆的文化格局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变化。大众文化逐渐从先前大一统的官方文化或国家意识形态中分离出来,它和原有的精英文化一起,构成了三足鼎立的新局面。本文从大众文化产品对人们时间危机的消除中透视大众文化迅速崛起的原因。大众文化是在工业社会中产生,以都市社会为其消费对象,通过大众传播媒介传播的无深度的、模式的、易复制的,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在这里,时间当然是指文化意义上的时间,或者说人类对时间的感受和看法,而不是作为物质属性的时间。每一种文化都是以一种特定的时间感为基础的…  相似文献   

4.
高敬军 《理论界》2004,(6):172-172
大众文化,它应该是一种独立于它种文化的一种文化,作为独立于它种文化的一种文化应该有它自身的规定性。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来看,大众文化是现代工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产物,是构成人的精神再生产的母体;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是大众社会进行自我抚慰的文化形态;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大众文化是对受众实施持续影响的技术性文化,大众文化和现代技术合谋,使大众  相似文献   

5.
当代西方文化的研究理论中,对大众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否定到肯定的转向。在这种语境中所理解的“大众文化”,主要是从它生产的条件和消费群体及其消费方式着眼的。它的生产条件包括3点:一是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文化产品被快速地复制;二是文化生产的主体掌握和利用文化资源进行创造性工作;三是人们观念的改变为大众文化的生产提供了必备的心理基础。它的消费群体是“大众”,大众消费文化的方式,最基本的一点就是,消费者在消费文化产品、满足精神需要的同时,也在进行着有意义的生产。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化及文化产业密切相关,大众文化是商品化的通俗文化,通俗文化是工业社会中的大众文化,文化产业则是当代社会生产和消费通俗文化的产业化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说的精神文化生产,指的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巩固发展相适应的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哲学社会科学、教育教学、大众文化娱乐等各项文化事业中的精神文化创造和文化产品生产。精神文化生产者的职业道德.就是与精神文化创造这个特定的职业、岗位的社会地位、功能、权力和义务相一致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从职业道德的角度来规范精神文化生产者的职业行为.对于净化文化市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为社会创造清新的精神空间;对于我们以更为健康的精神文化促进整个社会道德进步和精神文化振兴.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一、时代呼…  相似文献   

7.
“大众文化”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众文化不同于传统的市民文化,它是20世纪后工业社会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和生存权利大众文化创造了一种缓和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生活状态它通过消遣的形式对社会意义进行新的探索和解释,通过日常生活的平均状态和日常生活审美化使人们获得一定的物质满足和精神的慰藉。然而它对深度价值的消解,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过分夸大感性的力量及经济张力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8.
社会保护,是为很多国际组织和学者所使用的新概念,是国际上关于民生保障的新的共识.从历史上看,作为一种社会机制的社会保护在其发展过程中,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生产方式的转变而变化的.农业社会有传统社会保护机制,工业社会有现代社会保护机制,后工业社会有后现代社会保护机制.我们现在正处于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的关节点上,社会保护机制必然要发生重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9.
潘正祥  李宇征 《学术界》2004,(1):200-205
当代的科学文化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文化系统 ,是现代文明的主体文化 ,正在从器物、制度和精神层面全方位地照亮和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普及科学知识 ,弘扬科学精神 ,提高科学素养 ,让现代科学文化的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文化之中 ,渗透到大众文化的方方面面 ,形成以现代科学文化为主体的社会文化 ,是我国目前推进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0.
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大众文化批判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真正的艺术作为最精致的文化造物是人的自由自主的本质的最深刻的体现,以及人类社会进化的重要的内在驱动力。但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的背景中,艺术也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异化。这种异化的艺术集中表现为大众文化。法兰克福学派从大众文化的商品化-创造性的丧失、大众文化的齐一化-个性的虚假、大众文化的欺骗性-超越纬度的消解和大众文化的操纵性等方面剖析大众文化对人的存在的负面影响。要扬弃大众文化的异化,必须扬弃人的本质的异化,恢复艺术和审美的个性和创造本质,即恢复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11.
人文精神与大众文化批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90年代中国的大众文化90年代,中国社会发生着急剧的变化,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同时,社会文化形态也由传统的农业文化向现代工业文化转型;从价值体系上看,则由以群体为本位的文化模式,向以个体为本位的文化体系转化。对大众日常生活价值形态...  相似文献   

12.
对大众文化的批判,是现代西方文化批判,特别是以法兰克福学派为主体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的一个重点领域。但是,由于西方大众文化批判存在着一种明显的"泛化"倾向,这使得他们对大众文化的生成及其社会效应采取一种全盘否定的态度。我们既要分析和借鉴西方文化的现实批判精神,对大众文化的发展保持适当的警惕和批判,也要从大众文化的发展寻找当代文化生成的合理维度和生长点。  相似文献   

13.
工具的革命与信息社会的黎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产工具是划分人类社会形态的重要标志之一。正如蒸汽机把人类带到了工业社会一样,智能工具的创造及使用把人类带向信息社会,人类已经看到了信息社会的曙光,人类对信息社会的黎明充满了期待。智能工具提升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改变了人类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生产方式、交易方式和生活方式,加速了人类社会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演进。  相似文献   

14.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技术和消费社会的语境下,通过现代传媒广泛传播并适应社会趣味的文化范式和类型,它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基。汉字书写文化正面临着现代技术的挑战。传统的书写方式从昔日的中心地位走向边缘,当代大学生应担当起传承历史文化之重任,在书写中寻求传统文化的踪迹,延续和丰富中华民族的生命意识和诗性精神。  相似文献   

15.
思考有关大众文化的一切问题,都应立足于“大众”这一文化活动的主体,分析大众的特征、内涵、构成成分及其对文化的需求,而不应离开大众性,将目光专注于某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和某种流行形式。在大众文化与现代工业的关系上,如果把大众文化归结为20世纪现代工业的产物,就否定了文化发展的历史继承性,在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上,大众文化也并非是低层次的文化,从动态上来看,二者之间有一个转化过程。大众文化表现为娱乐文化是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文化的未来是共同性与独特性并驾齐驱,而不会因为共性的发展而淹没了个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与空间:90年代中国文学的文化语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中国已历史地进入“全球化”时代。消费主义文化是资本全球化时代最流行的大众文化 ,这种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文化消解了精英文化的理想主义精神 ,并将诗性从日常生活中清扫出门 ,从而改变了人们的文化经验以及理解日常生活的观念方式。在此文化语境下 ,文学自身的生产与传播方式 ,以致文学的功能和风尚也必将发生影响深远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7.
大众文化及其本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艳  张彭松 《理论界》2006,(2):145-146
在现代社会中,大众文化是依靠现代大众传媒技术,人为地、理性化地加以传播和操纵,并能够为大众所接受的、可供消费的、即时性文化形态。大众文化以极其强大的单一性、同质性和宰制性代替了传统的深度文化,使文化本身失去原本所应具有的丰富性和超越性,造成现代人的精神压抑。从本质层面来看,大众文化是现代性的意识形态,成为现代社会的一种新的统治形式。  相似文献   

18.
工业社会学是适应现代工业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起来的。它是以研究工业领域中的社会组织、社会问题、社会发展和人际关系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社会学分支学科。重视工业社会学的研究与运用,为我国正在进行的工业现代化建设服务,是十分必要而有益的。由于现代工业的飞速发展,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给人类带来了工业文明和繁荣昌盛,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这些社会问题的解决,仅凭已往的经济知识和技术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但若运用社会学的理论知识与研究方法,则能  相似文献   

19.
程小平 《学术界》2023,(10):114-122
由于应用了网络新媒体技术,互联网作为一个全新的公共场域,较之传统场域聚合了更为广泛的受众,产生了有别于工业时代的大众文化。与工业时代大众文化受权力中心操控不同,网络大众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去中心化特质。这种去中心化特质具体表现为去文字中心、去美学中心、去理性(精神)中心以及去人类中心的多重面相。透过几乎不设限的开放空间及多重面相的复杂运作,网络大众文化拒斥各种封闭的中心化;而这种保持开放性的去中心化恰恰使得人类文化发展蕴含着无限可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采用渐进-逆溯法,追溯至人类初期,首先探寻文化区分与社会区分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同源何在;然后以文化区分与社会区分同源于价值观的观点渐进分析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等级之分和撞击原因。本文注重将问题放到源头:人类初期的文化产生之初、社会形成之初以及大众文化形成之初,从文化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角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