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吐蕃末代赞普欧松赞身世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有关吐蕃末代赞普欧松赞身世的著述,统称欧松赞系吐蕃第42代赞普达磨的直系后裔,是赞普达磨被弑杀后,由其小妃蔡邦氏所生的遗腹子.而本文通过对敦煌古藏文文献史料的进一步研究和古代藏汉史料的比较分析,认为欧松赞生父并非达磨赞普,而是吐蕃第41代赞普热巴巾.  相似文献   

2.
出现于敦煌吐蕃期洞窟维摩诘经变赞普问疾图和涅槃经变中的赞普举哀图,是吐蕃统治下的特色题材,当属敦煌的吐蕃图像遗产,此类图像在吐蕃之后的晚唐及其后的同类经变中不再出现,说明了作为吐蕃统治符号图像的基本命运。因此,此类图像成为我们解读一个时代的图像符号,我们可以通过其在洞窟中的时代变化与完整保留现象,探讨吐蕃之后的敦煌社会状况。  相似文献   

3.
北宋真宗和仁宗统治时期,吐蕃赞普的后裔唃厮啰建都青唐(今青海西宁市),创立了一个新的吐蕃政权,其境东起洮岷,西至青海湖,南抵河曲,北达大通河,成为当时青藏高原上吐蕃割据势力中的佼佼者。唃厮啰一生亲附宋朝,抗击西夏,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 关于唃厮啰的诞生地点,宋朝的史家曾有详细记载。但因后人不懂吐蕃语言,对古代吐蕃史地也极生疏,因而长期产生误解,得不到正确的解释。今就有关资料,略作辨证如下。  相似文献   

4.
门巴族同藏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佛教在门隅的传播有近千年的历史,因而藏传佛教对门巴族社会发展和宗教信仰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原西藏地方政府是以政教合一的形式统辖和治理门隅地区。由于门巴族社会发展的特殊性,也使门隅的藏传佛教具有了鲜明的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5.
赞普像是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敦煌壁画中的标志性人物像之一,其出现是壁画的绘制者根据实际情况将佛典内容进行变通的结果。赞普问疾听法图的粉本应源于吐蕃地区,由汉藏艺术家们共同创作而成,而赞普和侍从的服饰及容貌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则是受当时敦煌地区民众审美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公元八四二年,朗达玛在拉萨大昭寺前被拉萨东郊扎耶巴地方修行密咒的佛僧拉隆·白吉多杰射杀。朗达玛死后,其两个儿子欧松和永丹年龄都很小,吐蕃王朝的实权分别落入不同的贵族集团手中。永丹靠母亲琳氏家族的支持,以拉萨为根据地,自称赞普,欧松却被排挤到香雄地方。一派操纵欧松,一派控制永丹,互相争夺赞普王位,分裂为两支,各不相让。彼此为敌,长年交兵。统治西藏地区二百多年的吐蕃王朝,终于四分五裂,彻底崩溃。拉萨作为吐蕃王朝的首府地区也有所衰落了。  相似文献   

7.
阿里骨为董毡养子,系北宋时期河湟吐蕃政权第三任赞普。阿里骨作为非唃厮啰家族的人物,继承唃厮啰政权的"赞普"之位并长期执政,一方面证明阿里骨具有超常的个人能力;另一方面这一致命缺陷让阿里骨统治的唃厮啰政权走向衰落,他的统治也成为青唐吐蕃政权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8.
禄东赞乃吐蕃一代名相,其辅佐松赞干布为统一青藏高原各部与吐蕃在高原的崛起立有殊勋。东赞死后,其子钦陵继续秉持吐蕃大政,最终亦因内部权力之争为赞普剪灭。东赞后裔,钦陵弟赞婆、子莽布支(论弓仁)因避祸东奔,投入李唐。以吐蕃宰相  相似文献   

9.
吐蕃在河陇统治结束后,部分吐蕃民众依然散布于河陇地区;敦煌文献载大量有关吐蕃民众的信息资料,通过对归义军时期以敦煌为中心的吐蕃后裔进行考察,力图揭示这一时期吐蕃民众及其后裔的姓名信息与民族融合、职业特征、佛教信仰等方面的关系,再现河陇吐蕃民众社会生活的缩影.  相似文献   

10.
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考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通过对敦煌石窟、特别是莫高窟属于中唐吐蕃统治时期洞窟中的供养人画像的考察研究 ,指出这一时期敦煌石窟供养人画像的特殊性 ,如有供养人画像的减少、东壁门上首次出现供养人、吐蕃装男供养人与唐装女供养人共存、僧人多于俗人、供养人画像题记之简略化等新特点与新现象 ,并作了详细分析。文中也对吐蕃统治时期敦煌石窟壁画《维摩诘经变》中出现的“吐蕃赞普礼佛图”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娘定埃增桑波是吐蕃历史上第一位僧相,他一生侍奉三代四位赞普。牟尼赞普被毒死后,他面对各种复杂的矛盾斗争,把赤德松赞扶上赞普位,受封为钵阐布,参与政务,为吐蕃社会的稳定、文化发展和唐蕃关系的恢复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12.
杨锋 《中国民族》2023,(4):109-110
<正>藏王墓(也称“藏王陵”)是历代吐蕃赞普的陵墓,位于今西藏山南市琼结县境内,1961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在公元前2世纪,吐蕃政权的前身悉补野王国在雅砻河谷内诞生,聂赤为第一任赞普。当到了吐蕃第32代朗日松赞和第33代松赞干布时,历经700年的悉补野王国先后征服象雄、苏毗、附国、阿夏等高原诸邦,统一了高原。自吐蕃第29代赞普赤聂松赞起,诸王室成员陵墓基本营建在琼结。而之前的吐蕃“上丁二王”“六列王”“八德王”“五赞王”等共28位赞普的陵墓,由于缺乏考古和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13.
吐蕃第二十八代赞普拉托脱日年赞执政时期,“天降佛法”说启开了吐蕃佛教之先河。然而,据新近发现的一些资料记载,早在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时期,吐蕃周边的佛教徒已在吐蕃境内活动,以不同的方式引荐佛教于吐蕃王室。龟兹石窟藏文壁文题记,揭开了吐蕃与吐火罗及在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历史叙事,亦为吐蕃启开了丝路文明之道。  相似文献   

14.
在祖国的西藏高原,埋藏着许多珍贵的文物,有待科学工作者发掘,吐蕃历代赞普的陵寝就是一个重要方面。一、吐蕃赞普及其陵寝由来 <一>赞普之由来据大量藏文史书记载,雪域赞普始于聂赤赞普。其所以称做聂赤赞普,据说因为他是周身皆具福相之丈夫,即玉颜剑眉、齿含螺印、手有蹼膜,行至吐蕃,健步登上神山  相似文献   

15.
佛教自七世纪初传入吐蕃,历经吐蕃八代赞普扶持,已具有相当规模。至达磨继任赞普之后,开始了空前的灭法活动,致使佛教在西藏灭绝长达数百年。公元842年,达磨因灭法活动,被僧人贝吉多吉刺杀。王子云丹与奥松为争夺王位发生内战,“嗢末”军的起义将形势进一步恶化,统一的吐蕃政权顿时  相似文献   

16.
张延清 《西藏研究》2009,113(1):42-51
为了保全佛教圣地敦煌(时称沙州),吐蕃历史上的第二位赞普墀松德赞曾亲临前线,定下了围而不攻的方略,遂有了和平占领敦煌的结果.为了把敦煌建设成为吐蕃在西北的宗教、文化中心,吐蕃统治者在敦煌大力弘扬佛教.秉承前代赞普的弘佛意愿,吐蕃历史上的第三位赞普墀祖德赞下令在吐蕃所辖河西诸州广泛传抄佛经,仅在826年一年,吐蕃就在敦煌抄写了8部藏文<大般若经>和3部汉文<大般若经>,可见吐蕃统治者在敦煌的弘佛力度和兴佛决心.如此大规模的抄经事业,所产生的副产品之一就是报废经页,本文将就敦煌古藏文佛经中的报废经页,作简单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7.
鉴于目前藏史学界在表述西藏古代历史 ,特别是吐蕃悉补野赞普世系年代上的混乱情况 ,本文依据藏汉文献的大量资料 ,通过科学地计算和分析比较 ,初步判定聂赤赞普的出生年代应为公元前 2 30年或公元前 2 54年 ,即公元前 3世纪中期左右。并由此推定了吐蕃悉补野赞普世系的时间坐标及各赞普在位的相应年代。  相似文献   

18.
赞普继承制度是吐蕃政治制度的核心内容,本文对此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本文认为,吐蕃赞普多为终身制,赞普人选必须从同一家庭的男性成员中产生,以父子承继为主,兄弟承继为辅,由长及幼,往往给新赞普上尊号,以表明权力的交接或表彰伟业、树立权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敦煌中唐吐蕃统治时期石窟艺术几个方面,如洞窟建筑形制的规则化、一窟内经变画的大量增加、经变画新题材的涌现、维摩诘经变中的赞普礼佛图、屏风画与经变画的结合、供养入画像的变化等现象的初步分析,认为吐蕃统治下石窟艺术因历史时代的改变而发生的相应变化,反映出艺术与历史时代的深刻关系。  相似文献   

20.
在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以前,吐蕃曾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早期王政时代。这个时代共包括了长达31代赞普的王系传承。有关这些赞普的世系传承情况及其简略事迹,无论吐蕃时代遗留下来的敦煌古藏文写卷还是10世纪以后藏传佛教后弘期所形成的各类藏文史籍中均有大体一致的记载。不过,有关吐蕃早期王政时代的政治与宗教特点,大多数藏文史籍中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