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久迈 《西藏研究》2023,(5):105-111+162
根敦群培的诗词通俗优美、朴实无华、富含哲理,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是深入研究根敦群培思想的切入点之一。梳理分析根敦群培所创作的零散的诗文,则可窥视他是如何从一名藏传佛教学僧嬗变为一名西藏人文学者的思想历程。纵观根敦群培的一生,可以发现他的人文精神涵盖“宗教”与“社会”两个维度,不求名利的“日绰巴”精神萌发了他最初的人文主义思想,南亚等地的革命思潮激起了他的人文意识,而《白史》和《中观精要论》则是他人文思想的具体表达。  相似文献   

2.
文章为根敦群培诗词英译专著《消逝在林中的智慧——根敦群培的104首诗》的"导论"。作者在文中结合根敦群培不同时期创作的诗词作品,首先对作为诗人的根敦群培的一生做了简单的回顾,然后专门就藏族诗学的发展和特点进行了阐述,最后简要介绍了根敦群培诗词的整理、出版情况以及《消逝在林中的智慧》这本书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生平简介、治学态度、《白史》创作、学术成就、反帝爱国思想等五个方面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根敦群培大师传奇的一生。作者霍康·索朗边巴是根敦群培大师的施主兼弟子,长期从事根敦群培著作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其对根敦群培大师所做的这部传记,多有亲历、亲闻的基础,故与同类研究根敦群培的著作相比更具权威性,受到了学术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杜永彬 《中国藏学》2012,(Z2):83-97
文章对国内外根敦群培研究的新进展作了较为系统的回顾和梳理,其中包括根敦群培生平研究、根敦群培学术研究、根敦群培思想研究的新进展等三部分。最后对根敦群培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阐述根敦群培对藏族学术和思想的重要贡献,勾勒国内外学术界对根敦群培学术和思想研究的历程及新进展,评述纽约纪念根敦群培诞生1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揭示了根敦群培学术和思想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6.
杜永彬 《中国藏学》2012,(Z2):79-82
根敦群培的著作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多数已经翻译成其他文字。根敦群培著作的汉译数量也相当可观,但仍有部分高质量的文章未见翻译。本文选译的《我从塔尔寺到拉萨的旅程》《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欧洲的科学和理性》《欧洲殖民主义的侵略性和残酷性》等4篇文章皆为作者新译,在此刊出,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7.
2001年是根敦群培(1903~1951年)去世50周年,再过两年就是他的百年诞辰。笔者从9月份开始重新阅读根敦群培的一些著作和相关论著,采访了他在拉萨的根敦群培杂谈亲人,对根敦群培及其亲人曾经生活的地方作了一点实地考察。这篇文字也就是在读书笔记和访问记录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既有相关史实的补正和叙述,也有一些个人粗浅的体会与认识,还有一点超出“学术体”的文字,文章名副其实的“杂”。曾经有人这样评价意大利诗人但丁:他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是“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从这个角度评价根敦群培,应该更为…  相似文献   

8.
在沉寂了几十年后,根敦群培的形象逐渐浮出水面,俨然有形成一股强劲话语之势。 与许多历史人物及事件不同,根敦群培是以其学术感召力和现实的借鉴作用成就其形象的,这大约也就是这一话语成立的现实必然性之所在。在现今,还有一种话语在知识界占据一个醒目的位置,那就是所谓知识分子话语。根敦群培话语目前还有地域与领域的局限,但其扩展的趋势当可预期:他的学术成就虽然主要在藏学领域,但他的学术成就与知识分子情怀具有很强的超越地域和领域的辐射可能,必将为藏学以外的人文关怀者所重视。在知识分子话语范围之内谈根敦群培话语…  相似文献   

9.
李有义 《中国藏学》2012,(Z2):21-27
文章较为全面地回顾了藏族历史学家根敦群培的一生,把根敦群培的成长、求学、游历、蒙冤以及取得的学术成就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中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评价其为我国藏族的一位爱国主义者、民主主义者、朴素的唯物主义者。另外,作者所记亦有亲历之事,为研究根敦群培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10.
在沉寂了几十年后,根敦群培的形象逐渐浮出水面,俨然有形成一股强劲话语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论述了20世纪西藏奇僧、藏族学术大师更敦群培对藏族学术文化的贡献,阐明了作为启蒙思想家的更敦群培对开创西藏人文主义先河的贡献和在藏族思想史上的地位,剖析了更敦群培学术和人文思想的渊源,揭示了更敦群培的命运.  相似文献   

12.
论阿底峡道次第理论及其传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菩提道次第理论是阿底峡在吸收和发扬古代印度学者龙树、无著、圣天等的次第思想基础上在西藏发扬光大的,历经历代高僧大德的薪火相传,逐渐成为藏传佛教独具特色的思想和修行体系。阿底峡撰写了《菩提道灯论》,倡导修行次第,理清了显密教义之间的关系,阐释了佛教经论的正确主张和思想。阿底峡的这一集大成的学说既是对印度佛教的一个总结,又开辟了藏传佛教的新纪元,对后期形成的藏传佛教各教派都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陈磊  李元光 《民族学刊》2023,(11):145-156+172
为打通佛教中观唯识二大车轨以及藏传佛教各派之教证,形成一整体中观哲学。米庞大师按“四法”:“空性、双运、离戏、等性”,将中观哲学分为由低到高的四个等级和四个认知阶段。虽然“四法”均是在胜义层面对空的理解,但单空、双运空、离戏空(离边空)均是权而非实,是为了引导不同根器的众生而说的相似(随顺)胜义,还不是真实(究竟)胜义。“等性中观”是最高阶段的究竟中观。他以其独创“等性中观”一统先哲们各种中观哲学,并使之成为一个逻辑严谨的中观哲学理论体系。米庞大师还运用“二理”(胜义理、世俗理)对中观与唯识进行了整合。即从能境角度看是圣智(胜义智)还是俗智(世俗智)在作抉择;从所境角度看,抉择的对象是胜义谛还是世俗谛。所以,二理是通往二谛的路径与方法。虽然中观各派之间以及中观同唯识之间的观点虽有高低之分,但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源不是各宗派论师本身的智慧优劣,而是各派所化众生根器不同。  相似文献   

14.
根敦群培是近代藏族知识分子中的一个奇才,不仅是他留下的大量著作在藏学研究日益深入和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且有关他的生平和事迹也引起与藏学有关的人们的极大兴趣.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有不少的专家学者投入研究他的作品和生平的工作中,并在这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出版了根敦群培的文集,发表了一批研究论文,杜永彬博士还以研究根敦群培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并出版发行.在今天,人们已经很容易地读到他的著作,并且通过各种渠道去了解和认识他,因此也就能够从藏族历史发展和藏学研究发展的历程,从近代藏族知识分子的命运,从藏族传统文化和现代学术的结合等多个角度去思考和纪念根敦群培.  相似文献   

15.
更敦群培是20世纪上半叶一位杰出的藏族学者、启蒙思想家,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文学作品;同时,他也是一位在藏族传统绘画和非传统绘画方面都颇有造诣的艺术家。他的艺术活动主要包括早年安多时期、拉萨时期和南亚时期,并创作了不少绘画作品。他作为上世纪最早受西方绘画和艺术思想影响的藏族画家,在西藏现代美术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和地位。文章根据近年来陆续发现的更敦群培的绘画作品、有关其艺术活动的文字资料以及收集的口头采访资料,系统论述了更敦群培短暂一生的艺术活动、绘画作品及其艺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在《山法了义海论》之"果"篇章中,笃补巴·西饶坚赞引用《大般涅槃经》《大法鼓经》《金光明最胜王经》等以及"慈氏五论""龙树六论"等佛教经论中的相关论述,深入阐述了佛的法、报、化三身的理论、实践、功能等内容,材料丰富,持之有故。文章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此书的"果"篇为资料依据,对藏传佛教活佛转世制度的佛学理论依据进行了探究,尝试完整呈现活佛转世制度的演变轨迹及佛理依据。  相似文献   

17.
1951年8月15日,一位伟大的藏族学者根敦群培先生与世长辞了,至今已40周年了。根敦群培先生,在西藏近现代史上,在藏学科学史上,“在西藏当代佛学史学中,不但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而且是一位成绩卓著的学者,更是一个坚持祖国统一,反对帝国主义侵略西藏的爱国主义者。”与此同时,我认为先生也是一位伟大的语言学家。本文试图作些浅见,以求指教。  相似文献   

18.
《中观甚深精要论》是根敦群培最具影响力、最富创造性的一篇哲学论著。全文以反思批判的态度,以深思明辨的方式,探究了本体论、认识论、真理论、价值论、境界论、语言哲学等一系列的佛教哲学的核心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真知灼见。这些见解与众不同,振聋发聩,启人慧思,令人遐想。它对我们今天的人们破除迷信、崇尚理性、解放思想、探寻真理具有极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以现代学术的语言对原作的前半部分作了较为细致的诠释、解读,并力求做到"回到事情本身"。用现代哲学的视角对其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及理论思维的经验教训作了力所能及的梳理和概括,试图在佛教古典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找到最佳的契合点,做到"观察的客观性",从而呈现出根敦群培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性格、整体面貌及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牛宏 《西藏研究》2009,(4):41-44
"二谛观",是指佛教中各宗派对于"胜义谛"和"世俗谛"的划分和认识,代表了各宗派义理的真理观.文章对<章嘉宗义>一书中关于佛教四大宗派的"二谛观"作了初步的梳理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德吉草 《民族学刊》2020,11(6):133-140, 182-183
更敦群培1934年前往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南亚国家游学深造,历时12年之久。在南亚期间,他以文化行者的身份和跨文化视角,撰写了《智游列国漫记——金色的疆域》《锡兰纪行》等极具特色的游记,开创了自成一体的旅行文本。历史上藏族学者对以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为代表的南亚文化的书写和表达多是对异国形象进行想象建构,而更敦群培的旅行文本则重新审视和考察地理接壤、文化互动地带的印度宗教、民俗文化,消解藏人先验印象中南亚形象的思维定势,重新发现本土文化价值,对根深蒂固的印度宗教文化中心主义发起挑战,反思各种文化偏见和历史成见,不断确立他人文主义思想和文化中立心态。隐匿在旅行文本背后的是人类学家的身份和另一种民族志书写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