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周毓华  田廷广 《民族学刊》2013,4(4):54-61,117-119
"5.12"汶川地震后,龙溪乡部分羌族居民因地震中生存空间遭受巨大破坏而搬迁至邛崃市南宝山安置区,面对震前与震后迥异生存空间所引起的居民生活的改变,笔者试图以羌民社会生活中饮食的变化为研究对象来解释饮食文化背后社会互动因子的改变,揭示羌族异地安置区身为"小传统"社会在现代化、工业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作为社会有机体的一部分如何去适应社会改变,同时实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民族认同。  相似文献   

2.
南宁市区汉壮民族的居住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住格局是影响汉壮民族交往、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通过对汉壮居民在居住场所及学校中的"分离指数"的测算,并分析当前南宁市区汉壮居民之间社会交往的客观条件及影响汉壮居民交往关系的历史背景,结果显示,南宁市中心城区汉壮居民的混居已相当均匀,说明汉壮居民之间交往的客观条件非常充分;郊区农村的"分离指数"偏高说明农村汉壮居民在居住上一定程度的隔离,但由于农村居住格局的特殊性,不宜仅凭"分离指数"直接推论汉壮居民交往条件的优劣,而应结合其他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3.
陈丁漫 《民族学刊》2022,13(12):118-126, 158
少数民族优秀文化艺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伴随着甘孜藏族人口向双流迁移,藏舞由甘孜藏族铭记家乡的“地域性”文化实践,逐步发展为甘孜藏族“跨地域”的民族文化现象,并最终成为多民族共舞的城市文化活动与公共文化事务。藏舞的参与人员、舞姿、功能、内涵等方面均发生了改变,在城市实现了在地化的发展。中华民族内部各民族文化具有相似性的历史文化条件、各民族主动交往的民族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与各族居民“文化合谋”的现实社会环境,共同建构起藏舞在地化发展的“文化生态壁龛”。新的藏舞是城市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现实成果,也是沟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实体,对于推动我国基层社区民族团结创建工作及铸牢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云南怒江州最北端的贡山县及与之相邻的西藏察隅县察瓦龙乡是当代中国唯一的怒族与藏族杂居区。古代怒族与藏族在怒江流域迁徙,民族之间交往频繁。近代,在不同时期国家政权与地方权力交织的背景下,文献记载反映了怒江流域怒族与藏族关系的主要特征是藏族统治阶级对怒藏杂居区的统治,而隐藏在政治关系背后的是普通民众之间交往互动的逐渐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政策的实施消除了怒藏民族之间历史上的不平等,形成了民族关系融合、多元文化共存共享局面。  相似文献   

5.
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可能完全孤立地生存,总是要同其他民族发生交往与联系。作为西藏高原最古老居民的藏族、珞巴族以及门巴族;他们虽然居住地域不同,珞巴族生活于喜马拉雅山东南麓的洛渝地区,门巴族居住在门隅,藏族则生活于雪域高原,喜马拉雅山脉的崇山峻岭横亘在他们之间。然而,高山大川的重重阻隔阻断不了他们的往来,从遥远的古代起,路巴族、藏族和门巴族就有着密切的交往,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有着紧密的联系。这种交往和联系,促进了摇巴族、藏族和门巴族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他们共同月开拓和建设祖…  相似文献   

6.
马成俊 《西北民族研究》2012,(2):198-206,82
在撒拉族与藏族的交往关系中,有"许乎"、"奥西"、"夏尼"和"达尼希"四个表示两族关系的词,其中",许乎"与"达尼希"是最常用的。"许乎"是藏语,意即朋友;"达尼希"是撒拉语,意即"认识的人"或"熟人",也可以引申为朋友。两者是甘青边界循化县撒拉族与藏族之间经常用以表示相互关系的称谓。在这里,撒藏关系非常密切,不同民族家庭之间有经常性的来往,他们互通有无,互相提供方便,在长期的交往中建立了密切的关系。但是,按照美国社会学家戈登的族群关系变量,尤其是族际通婚率来衡量撒拉族与藏族两个民族的关系紧密程度,是行不通的。本文通过深入的田野调查和经常性的观察,认为族际关系的好坏不能只通过有无族际通婚现象或族际通婚率的高低去衡量,至少这个衡量指标在循化县的个案中是没有解释力的。  相似文献   

7.
马存孝  张卓 《民族学刊》2020,11(6):42-47, 159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汉族流动人口向西部民族地区流动,促进了地区间和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从业活动是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动内容,从业分布情况和特点,反映出流动人口与当地居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入程度。民族地区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是汉族流动人口与当地少数民族居民之间关系的折射,对于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通过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Y县调研,了解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情况,深入分析汉族流动人口从业分布特点及其对民族关系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8.
前言1997年11月8日18时02分西藏玛尼北与新疆、青海邻近的地方发生75级大地震,这是西藏自治区自1973年7月14日玛尼73级大地震后、间隔24年的再次大地震。前后两次大震的震中经纬度分别为35°.1、86°.5和35°.2、87°.3,两者相距约80公里。24年来我国地震预报研究有没有进展?这次玛尼刚发生的75级地震应当说是一次检验的机会。作者在1996年12月完成、1997年4月已公开出版的专著“中国强震活动图象与地震预报”一书中,曾对本次地震有较成功的中期(几年)趋势预测。本文将对这一震前趋势研究和本次大震后申扎地区的强震趋势预测作简…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状况为例,在"内地藏族流动人口研究"课题组的系列报告的基础上,从宏观的角度讨论了内地的藏族流动人口对汉藏民族关系的影响。文章认为,汉藏民族"双向或多向自主流动"的趋势已不可逆转。相当数量的西藏和其他四省藏区的藏族民众移居或到汉族聚居的内地大城市谋生,一方面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各民族群众自由迁徙权利的充分保障,更重要体现了藏族民众对国家赋予的公民权利的认同,对与汉族等其他民族的跨区域性的和谐共存报有相当信心,体现了当前汉藏民族关系的融洽度。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以共生互补的经济文化联系和根本趋同的政治利益为纽带,通过悠久的频繁交往,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亲密的文化、血统关系和深厚情谊,形成了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认同感和依赖感。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与其他55个民族一起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西藏是我国藏族的主要聚居区之一,是我们伟大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1.
华锐吉 《西藏研究》2013,(1):115-120
华锐藏族女性服饰在具有一般藏族女性服饰尤其是安多藏族服饰特点的同时,也有其比较鲜明的独特性。通过详细描述华锐藏族女性服饰,进而探究华锐藏族传统服饰体现的文化内涵,一来有助于从服饰文化中探知华锐藏族部落历史;二来可以让人们了解这个部落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密切交往以及相互的影响,从而为华锐藏族女性传统服饰的保护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12.
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各民族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组成部分,藏族是其中重要一员。自远古开始,藏族就与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汉、羌、彝、蒙、回、苗、纳西等多个民族有着密切的交往交流,藏族先民广泛地融合了长江上游多民族的文明,与其他民族一道创造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原文明。考古已经证实,同黄河上游流域一样,长江上游流域的远古人群是青藏高原上藏族的重要来源之一,他们借助长江上游水网,顺流而下或溯江而上,寻找有利于生存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形成了各民族相互交流的历史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期青海蒙藏关系和中央王朝对蒙藏的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蒙古族在青海广泛分布,他们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在青海地区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藏族大都聚居在玉树、果洛、海南、海北、黄南和海西的天峻县。蒙古族大都居住在海西的都兰、乌兰县和黄南的河南县,少数居住在海北的海晏、刚察和祁连县。这两个民族由于长期共处,守望相助,故其关系密切,情谊深挚。在长期交往中,曾冲破种种障碍,发展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但也出现过某些矛盾和令人不快的事件。为了处理、调整这两个民族的关系,中央王朝亦曾制定一系列的政策。现在对他们之间的关系和中央王朝的统治政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到,藏族传统民间文化在尔地村的当代认知与传承,并没有以当代主流文化"替换"传统的藏族文化。但原有文化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社会现实"中,在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文化,并发生嬗变。嬗变更多地表现为年轻一代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已不同于老一辈。而《格萨尔》的流布与传承,也不同于过去口耳相传的传统方式,现在人们更多地依靠收听广播和阅读已出版的《格萨尔》。  相似文献   

15.
唐朝中期,吐蕃以其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文化等制度治理华锐藏区,西藏本土文化在此地有广泛遗存,故其他藏区看不到的藏族传统文化在这里得以保存.又由于华锐藏区处于古"丝绸之路"与"河西走廊"这一特殊位置,并长期与其他民族频繁交往,使之文化既具有浓厚的地域特性,又表现为多元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民族文化接触促进文化涵化,文化涵化促进语言习得。推进藏族地区双语教育模式下的汉语习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作用。达真《康巴》和阿来《空山》对藏族地区汉语习得的文学抒写,在揭示民族文化接触对藏族地区汉语习得重要作用的同时,也对当下民族地区汉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推进民族地区的汉语教育,应加强民族文化接触,积极开展双语教育,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升汉语习得水平,从而有助于民族文化融合共生和各民族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族交往是民族关系产生的基础,心态是影响民族交往的重要因素。西北少数民族交往心态具有多元性与包容性统一、优越感与危机感并从、宗教性与政治性牵连、地区性和国际性结合等特色,反映出西北少数民族关系的性质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新疆和西藏之间崇山逶迤,峰岭嵯峨,喀喇昆仑、昆仑、阿尔金山横亘其间,一般海拔均在五六千米,交通条件至为艰险。但不利的地理环境并没有隔绝维吾尔族与藏族居民间的彼此交往。维、藏两族人民不畏险阻,敢于面对严酷的自然,不断地进行着互通有无的商业贸易往来,谱写了一曲中国西部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古老篇章。  相似文献   

19.
新闻背景:次仁卓玛,女,藏族,1940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民主路社区一名普通居民。农奴出身的她心怀对党和政府深厚朴实的感恩之情,长年义务参加街道工作,无私帮助孤寡老人和远离家乡亲人的藏族学生,用行动书写了一曲感人至深的"民族一家亲"的颂歌,被群众称为"藏族好阿妈"。宜昌市委、市政府授予她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十佳市民等荣誉  相似文献   

20.
族际交往、或民族交往、抑或族际接触关系到民族关系,是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平台。作为"知识分子亚群体"的大学生,他们间的族际交往对其学校生活有强烈的影响,应该得到关注。本文旨在从背景出发,通过梳理和分析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了解和展现其中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并从大学生族际交往特殊性、具体性和发展性给出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