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迅哥儿”住过的深宅大院 我是迈过鲁迅故居的门槛的,我不敢踩它,怕那像历史卷轴一样的门槛会被踏碎了。天色本来就阴沉,再加上人多嘈杂,我已消去了对这老屋的兴趣。只记得它很大,门是一重接着一重的,所有的房间都陈设着古旧的家具和器皿,它们就像老人们历经沧桑的眼睛一样,沉静而又略嫌冷淡地望着我们。我注意到.屋子没有大窗口,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之春,当我们决定就“兵团大农业如何应对WTO的挑战”这一话题,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副司令员胡兆璋进行专访时,心中不免有几分忐忑不安。众所周知,近年来,关於“如何应对WTO的挑战”的话题一再升温,在诸多报刊杂志上,不时有指点江山的激扬文字新鲜出炉,以至让许多人对WTO都产生了“迅哥儿”看社戏时见到老旦出场时的感觉。但正如“老旦就是老旦”的道理一样,挑战就是挑战,它绝对不会因为某些人的害怕或厌烦而自动消失。因此,面对挑战,我们惟一的选择还是如“迅哥儿”所说的:真的勇士,敢於直面惨淡的人生,敢於正视淋…  相似文献   

3.
释 "所"     
从“所”的字形分析,它的本义应是名词“处所”,由此又引中为名词“意思”。后来由于名词的虚化,“所”虚化为虚 位代词,表指代作用,但不能单独使用,此外,“所”字还有一种特殊的用法,作疑问代词。  相似文献   

4.
《北京人》在曹禺的创作中具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它隐含了作家以后创作的基本走向,曹禺此后的创作都可以在《北京人》中找到前兆性的趋势。它既是作家创作危机的一种表现,同时又是对其审美转向的一种预言。作家一方面在作品中高扬着反传统的旗帜,另一方面又对体现着传统美德的愫方赞美有加;一方面向往着北京人那种"敢爱敢恨"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被"为着自己受苦,留给别人一点快乐"的人生哲学深深地吸引。作家不知不觉间陷入了悖论之中。这一悖论是由作家灵魂深处的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所决定的,它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作家在以寓言的方式宣告了传统的士大夫家族不可避免的衰败命运的同时,也在优美地向过去的"反传统"事业告别。  相似文献   

5.
夏目漱石的小说《哥儿》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在不同时期多次被译为中文,甚至于在同一时期也有不同的译本,这给翻译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文学翻译理论方面,许多翻译理论家都不约而同地承认文学翻译需要译者的艺术再创造性。通过《哥儿》三种译本的词汇翻译研究,可以看到三位译者在翻译人物称谓语、拟声词、文化符号等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时,都作出了不同的选择,这正体现了文学翻译的艺术再创造性。  相似文献   

6.
从"人伦"到"契约":中西方信用文化的比较分析及法律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的信用是建立在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基础之上,是借助于血缘关系和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一种由人伦基础所构成的德性范畴,它强调的是行为人的操守和自律;而在西方国家,可以说契约文明构成其信用文化,信用是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契约关系之上,它强调的是规范和监督,体现了平等自由、等价交换和正当权利的法律原则。当代中国社会相对传统社会而言在社会结构、伦理关系、价值观念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那种借助于血缘和熟人关系而形成的人伦信任心理和权利义务关系,均被由市场经济利益调整所形成的契约关系所取代,由法律调整的现代信用,完成了我国信用文化从"人伦"到"契约"的现代转换,进而促进社会信用体系的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7.
现代性视野下的"科玄论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1923年的科学与玄学论战是现代中国思想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从现代性的视野下去考察,可以得出如下认识:论战上是中国知识界对于西方现代化运动发生以来所经历的种种“事变”的一种反思,是就现代化这一世界性进程所引发的“中国问题”而展开的一次哲理对话,同时它也以其对中国哲学发展诸路向的揭示和基本框架的奠定,构成了中国哲学“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8.
"you know"的使用价值在于它是一种交际双方共同建构所描述的事件表征的手段.具体地说,"you know"可以使受话人认识到它所引入信息的关联性和隐含意义.我们可以依据该语用价值对"you know"的3种用法作出统一的解释.  相似文献   

9.
说"及其"     
"及其"是古汉语里经常连用而固定下来的一种凝固说法.它与古代汉语里的"有所"无所"等的说法有类似之处."及其"中的"及",是一个文言连词,其语法作用与连词"和"相同;与"其"连用时,所连接的前后两项都属于名词或名词性偏正结构."其"则是古代汉语里沿用下来的起指代作用的文言代词,它的词汇意义相当于名词加结构助词"之",其语法作用是在句子中充当定语.连词"及"与代词"其"连用时,它连接的一般是并列的两项,且两项之间结构上是加合关系,意义上则是从属关系,即后一项或从属于前一项,或从属于前一项中某个限制成分.  相似文献   

10.
"人文精神"是一个历史范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其核心是一种价值取向.它立足于人,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需求,要求关心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它所关注的始终是体现和维护人的价值权利与价值选择.因而,人文精神是个历史范畴,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的人文精神其具体内容含义也各异.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罗斯文学又一次进入辉煌时期,有"白银时代"文学之称。本文主要对俄罗斯"白银时代"诗歌进行了综合评述,从它的命名、产生的背景入手,着重分析它所包含的三个流派的形成、发展及其创作特色。  相似文献   

12.
“五四”时期的古诗今译活动是一个饶有意味的话题。它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和“新诗”写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古诗今译是对“新诗”写作的有益探测和锻炼,而古诗今译所生产的文本,也是一种“新诗”,一种被更新的诗。就整体而言,古诗今译最重要的意义,是为早期新诗的合法性提供了一种姿态性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边塞"考     
边塞诗是中华诗国的奇葩,它深深植根于"边塞"这一神秘、苍茫、雄阔而又极富时代特点的社会现象之中,历来得到广大民众的喜爱.本文通过考察"边塞"产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内在缘由,比较全面地揭示它所蕴含的深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内涵,从而有助于客观、深刻地剖析边塞诗那撼人心旌、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  相似文献   

14.
"所"是高频虚词,"所VP"结构是汉语句子格式的一个大类.出现于《周易》、《尚书》、《诗经》和殷周金文,沿用至现代汉语,展示了汉民族对由动作发出的有关指称概念.历史上对它的研究,见仁见智.《马氏文通》的问世,使研究走向现代语言学研究并经历三次大的争论,每一次争论都推动了人们对"所"字词性,"所VP"性质、范围、语法功能和语义功能的认识.由"所VP"研究引出的"自指"、"转指"、"句法成分提取"、"空位"、"向"(又称"价")等理论,具有现代语法学理论的普遍意义."所"源于"所VP"结构."所VP"结构分为两类,一为"所VP"短语,一为"所VP"词."所VP"词中,"所"为名词化词缀语素;"所VP"短语中,"所"是名词化标记语素.  相似文献   

15.
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哥特艺术,是以建筑实体形式凝固下来的一种文化存在。由于不同时期社会思想的影响和建筑技术的推动,哥特艺术总以不同的姿态和气质出现在各类建筑中。逐渐地,人们对它的情感体验超脱了建筑特定空间。当充满黑暗、恐怖、神秘色彩的哥特小说问世后,哥特艺术开始在音乐、电影等大众流行文化中蔓延。它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也在与社会意识和风尚的结合中不断地拓展和延伸。  相似文献   

16.
基础主义在解决知识回溯问题上陷入了困境,这直接导致了另一种重要的替代理论——一致主义的产生。不过,一种完整的一致主义理论需要依靠它所指定的一致概念来界定,这样自然就转向了一个倍受关注的问题:究竟什么是“一致”?一致主义者通常按照两个可供取舍的思想来理解一致:经典的回答把“一致”理解为蕴含的一致,而新近的回答则是把“一致”理解为解释的一致。现在我们讨论的重点是前者。  相似文献   

17.
勒克莱齐奥的新作<乌拉尼亚>,追求一种与现代文明相对立的理想天然生活.作品中描绘的"坎波斯",并不是理想社会的模板--既不是西方式的乌托邦,也不是中国式的桃花源.作品具有浓浓的禅意,它所揭示的社会理想,是一个消解了分别,将物我推向心灵、推向虚幻的禅境生活.  相似文献   

18.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西礼仪之争是海外汉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因为它曾给中国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同时论争双方在欧洲发表的大量介绍中国的文献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本文主要梳理了礼仪之争的不同阶段,使我们对其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并探讨了它在中欧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彰显其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9.
舶来术语“语言规划”或张扬它与时俱进时代特征的“语文现代化”,实质就是“干预”,是一个系列工程。本文所涉及的两个术语的本质特征恰恰表现为语言文字问题的研究当是“以人为本”。这一工程的最终目的是使语言文字为人而生、为人而变、为人而存在。  相似文献   

20.
人不独是一种个体性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整体性的“类存在”。西方哲学中的“类”观念在自然哲学的意义上所标的的是物因其所具有的“共相”而组成的集合,而它在康德与马克思那里发生了某种重大的转型,使得一种更为始源性的含义被揭示出来。这种发生在西方观念系统中的转型开启了与儒家哲学对话的契机,并由此为理解儒家的“类”观念提供了新的立场和视角:“类”乃是人经由自身之自觉活动所实现的兼容同一与差异的存在样态,儒家目之为“群”。而“仁义”之道在“类”观念的视角下或可作如此解释:“仁”代表了人天然本具的与万物相感通的通性,这是作为个体的人得以参与到整体性构成之中的基础;“义”则代表了人能够在实存中容纳后天差异性内容,捍卫并成全特殊的、个体的“自我”之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