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萧统作为陶渊明的“第一读者”,以选文的方式确认了陶渊明作品“文”的属性,并通过选文的价值判断行为确立了陶渊明的文学经典地位;萧统撰写的《陶渊明集序》与《陶渊明传》在文学史上第一次对陶渊明进行了较为全面、准确的阐释。  相似文献   

2.
论陶渊明的桃源境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渊明的桃源境界是一种精神境界 ,也是一种以农业生产为基础的劳动境界。鉴于目前陶渊明的研究现状以及陶渊明本人的实际 ,本文拟着重探讨以下四个问题 :(1 )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历史背景 ;(2 )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实质 ;(3)桃花源与陶渊明田园文明思想的内在联系 ;(4 )陶渊明桃源境界对后世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陶渊明的诗歌中出现了许多耳熟能详的意象,如"鸟"、"风"、"山"等,陶渊明将自己的思想付之于这些意象之中,这些意象不但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态度,也体现了陶渊明的生活经历。在此从介绍陶渊明诗歌出现的背景及相关资料入手,一并阐述了陶渊明诗歌中的诸如"鸟"、"山"、"风"等意象的意蕴及陶渊明赋予其中的个人的思想感情。  相似文献   

4.
在陶渊明的思想研究中,陶渊明与佛教的关系始终是一个引人注意的话题。本文结合晋宋之际的时代背景和陶渊明本人经历,考察陶渊明与佛教之关系。  相似文献   

5.
笔者全面回顾与总结二十世纪中国陶渊明研究的经验与贡献,认为:二十年代梁启超以综合研究陶渊明、系统而科学地评论陶渊明的尝试,成为本世纪陶渊明研究的第一次大开拓。  相似文献   

6.
陶渊明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 ,对陶渊明研究的著作极其繁富 ,其中也有一些接受影响方面的研究。如 ,萧望卿《陶渊明批评·陶渊明历史的影像》首先粗略考察了历代对陶渊明的接受情况。其后 ,钱钟书《谈艺录》以较为翔实、新鲜的资料梳理了陶渊明在历代声名的显晦。 196 1年中华书局结集出版《陶渊明讨论集·历代对陶渊明的一些探索》。新时期以后 ,陆续零星出现了一些与陶渊明接受史有关的单篇论文或论著章节。论文如袁行霈《辛词与陶诗》 ,论著章节如戴建业《澄明之境·陶渊明接受史片论》等。这些研究成果或者考察了某一读者对陶的接受情况 ,…  相似文献   

7.
古代绘画中的陶渊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曾提出,陶渊明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古代绘画中大量关于陶渊明的作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个论断。现存关于陶渊明的绘画可以分为三大类:第一类取材于他的作品;第二类取材于他的遗闻轶事;第三类是陶渊明的肖像画。考察这些以陶渊明为题材的绘画,可以看到陶渊明在画家心目中的影像,进而探讨陶渊明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符号所体现的人生追求和美学理想,以及陶渊明所产生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8.
民国学人在四个方面探讨了陶渊明的孤独。一是孤独的状态:甘蛰仙对陶渊明的孤独作沉潜式的情感解读,俞人元则认为陶渊明在社会、朋友、家庭中都是孤独的,谢循初阐释了陶渊明在性格与社会境遇两个层面的孤独。二是孤独的原因:甘蛰仙认为陶渊明的孤独源于其傲岸清刚的性情,李长之认为陶渊明的孤独乃是其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谢循初则从身体状况、居住环境等六个方面系统地剖析了陶渊明孤独的原因。三是孤独的排遣:陶渊明以饮酒来排遣孤独是民国学人的共识,俞人元将陶公之酒与苏轼之贺若对举,推崇二者在酒与琴中的至尊地位。朱光潜则反驳陶渊明饮酒“逃避论”并高扬陶渊明之酒德。四是孤独的意义:甘蛰仙认为孤独决定了陶诗的风格与艺术手段,俞人元认为孤独玉成了陶渊明的人格与诗品,李长之则以壮美理论系统阐释了陶渊明的孤独。  相似文献   

9.
陶渊明是一个谜。陶渊明之谜并非完全解开。陶渊明是否信奉天师道,陶渊明对家族命运的思忖和生死观念等等人生之谜,本文作者通过陶诗陶文索取内证而解读之。  相似文献   

10.
颜延之《陶徵士诔并序》,是认识陶渊明的人描写陶渊明的唯一今存文献,具有珍贵的历史、思想和文学价值。颜延之是陶渊明的挚友,延之内心同情东晋、痛愤刘裕篡弑,因此能同情地了解陶渊明在晋宋之际的政治品节。颜《诔》“有晋徵士陶渊明”的称谓,表达了陶渊明认同晋朝、是晋遗民,不认可刘宋、拒绝与刘宋合作的事实;“靖节徵士”的谥号,表达了陶渊明坚守晋遗民的政治节操。颜《诔》记述了陶渊明对刘宋政权政治无道的判断,描写出了陶渊明澹泊心、自由心彻底觉悟的形象,艰苦地从事躬耕和编织以维持生活的形象,以及密切关注现实政治,告诫朋友直言不讳的形象。  相似文献   

11.
加强陶渊明接受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陶渊明接受史的轨迹进行描述和探因,极有必要提到陶渊明研究日程上来.这主要基于两点第一,现代西方解释学和接受美学为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第二,国内文学研究现状特别是陶渊明研究现状表明,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急待展开.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集札记》是陈澧选评的唯一一部文人集,从中可见他对陶渊明的深深崇敬与独到解悟。研读《陶渊明集札记》,对了解陶渊明的接受史和陈澧本人的思想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3.
从拆除被典律化所束缚的陶渊明形象开始,指出陶渊明建立了一种复调叙述结构,并分析了其创作的类型和陶渊明作品内部的众声喧哗现象,认为陶渊明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传统转型期的标志性诗人。  相似文献   

14.
不了解陶渊明的仕隐冲突就无法理解这个人。文章认为,仕隐冲突是陶渊明思想人格的突出表征。它在出仕过程中一直纠缠于陶渊明心头,隐居后也没有止息。但若从家世家风角度看,它在陶渊明出仕之前的心灵中已埋下伏线。文章还讨论了陶渊明出仕的主要动机以及离开仕途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剖析宋人神化陶渊明现象及其成因。笔者认为 ,宋人主要是从人品和文品两个方面对陶渊明及其诗文予以神化的 ,宋人神化陶渊明的主要原因与宋代三教合一、理学兴盛的思想状况和崇尚平淡自然、意境、韵味的文风等紧密关联。本文还就宋代的陶渊明研究与接受的总体特征及其神化陶渊明现象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陶渊明生前和身后 90年间 ,其作品默默无闻 ,几乎亡佚。之后 ,仅《诗品》列为中品。陶渊明逝世百年后 ,萧统收录陶渊明诗文并编纂成《陶渊明集》 ,是为我国第一部文人专集。萧统亲为陶集作序 ,序文高度赞扬陶渊明人格与作品。自始 ,一个伟大的诗人和一集伟大的作品才得以面世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门显学,在这一领域学者众多,著述颇丰.正因为这样,在这方面研究要有所创新是非常之难的.当然,也不是不可能.吴国富先生的近著<陶渊明寻阳觅踪>就是在近年来陶学研究的一部力作.<陶渊明寻阳觅踪>一书作者吴国富,江西武宁人,为九江学院庐山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长期从事陶渊明研究,著有学术专著<论陶渊明的中和>及学术论文多篇.该书以陶渊明在寻阳的活动为线索,重点探讨了陶渊明的家世及居住地.  相似文献   

18.
走近陶渊明     
怎样走近陶渊明?最佳的途径,是认真研读他的诗文,审慎考察他的行踪。在欣赏陶渊明人格魅力的同时,认识陶渊明的诗歌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陶渊明被写入戏剧最早在南宋,几乎与戏剧的兴起同步。元代涉及陶渊明的戏至少有尚仲贤、王子一等人的五种,隐士陶渊明及其所创造的桃源开始以戏剧舞台的形象亮相。明代敷衍与陶相关的戏剧至少有十一种,其中的陶渊明形象在傲节自守外又略显高逸空幻。清人关于陶渊明的戏剧至少有十一种,尤侗《桃花源》等戏剧凸显了陶渊明与佛教、道教的关系。陶渊明进入戏剧首先显示了传统高雅文化与世俗文化不可避免的融合趋势;戏剧中所塑造的高洁自守的陶渊明形象是传统文化理想的一种审美投射,是知识阶层灵魂净化的形象诉求;桃源题材的陶渊明戏既是个人渴望超脱现实束缚的梦幻,也是民族迈向理想的心理动力;如果加以合理的开发利用,陶渊明戏必将成为当代文化建设的积极因素。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如何走向“园田”?陶渊明与“园田”的关系怎样?笔者突破传统认识,对陶渊明的“园田”作了属于自己的一种解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