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周列国志》充满着忠、孝、节、义等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观念,其中“忠义”道德是作者决定人格价值取向、区分善恶标准的核心和规范。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忠义”的内涵和外延是发展变化而又丰富多彩的。《东周列国志》,从先秦史料到宋元平话,再到明代冯梦龙辑...  相似文献   

2.
《水浒》忠义思想的纵向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浒传》书名全称为“忠义水浒传”,忠义思想是作家要表现的重要思想,基本含义就是忠君义友,源于汉代以后儒家的忠义观。小说通过对招安、征辽、征方腊三大事件的处理和对宋江形象的修正,来表现忠君思想,部分地达到了目的,但忠君思想与农民起义互不相容。《水浒传》对义友的表现远比忠君成功,主要受惠于同一题材的前代作品。作者在处理义与忠、孝的关系方面,也出现了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3.
《水浒传》是一部带有浓厚史诗意蕴的忠义伦理悲剧。它不仅是对正史"忠义传"所引发的英雄入史情绪的深刻反省,更是对封建忠义伦理规范的反思批判。它以宋江等梁山好汉对于忠义伦理的践行及其必然失败的命运为对象,揭露了忠义伦理的逻辑悖论及愚民本质。同时,也指明了忠义伦理并非儒学、理学幻化的形上整体,而是忠与义两个伦理系统的辩证否定。对忠义伦理实质认识不足的梁山好汉的忠义实践引发了多重的精神情感危机,他们事败身死,尝尽烦忧,得到的却是无限的悲怆。其悲剧精神最终在带有浓厚仪式性、狂热化的宗教式的显圣叙事中达到了圆融的境界。  相似文献   

4.
《水浒传》宋江形象的忠义思想主要是:宣扬或向往对君对国的忠和对友对民的义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虽然宋江很想把二者的关系处理好,却不能超越历史的、阶级的局限。  相似文献   

5.
“忠义”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道德观念,以往认为它多偏重于“忠君”之义。实际上,构成“忠义”的“忠”和“义”有着内在统一的书写逻辑,“忠”所体现的伦理次序的适宜性,使其成为“义”的意涵的一部分。二者在词汇发展的过程中因为对道德的追求而紧密联系在一起,使得“忠义”发展出在不同场景下的双重内涵,即“在国家为忠,在民间为义”。所以,正史忠义类传除了收录“捐躯陨节”的忠臣,也收录舍己为人、朋友情谊等偏“义气”的内容。“忠义”的双重内涵,不是分隔孤立的,而是统一于其内在性质之中。忠义的性质包括天性特质、甘愿放弃生命的牺牲性,以及被奸邪所激发的对立性,实际上更多地生发于“义”,而不仅仅是“忠”。  相似文献   

6.
《清史稿》自上世纪20年代末编成付梓至今,一直为清史学界普遍关注,相关著述层出不穷。其中对《清史稿·忠义传》的研究主要有三种情形:评议《清史稿》时简略论及《忠义传》;评议《清史稿》时涉及对《忠义传》中具体人物的评述;对《忠义传》部分内容的校注、考订。总体而言,《清史稿·忠义传》的相关研究还较为薄弱,有待于从各个角度、不...  相似文献   

7.
《水浒传》的作者、书名、主旨与宋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贵晨 《南都学坛》2008,28(1):49-57
《水浒传》的作者或主要作者是罗贯中,《水浒传》的书名出自《诗经.大雅.》体现全书"忠义"的主旨,宋江形象是《水浒传》作者集中的代言,全书的灵魂。他是一个义士,但更是一位忠臣。他的"忠"不是一般的"忠",是为人所难为,为人所不敢为,为人所不能为,是旷古未有的一种"忠"。在这个人物形象身上,寄托了古代一位仁人志士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追求、坎坷,他对不幸的理解,对光荣的梦想,以及对现实的困惑。《水浒传》中,宋江是与李逵、鲁智深等性情中人不同的另一类英雄,其作为文学典型更具内涵,更难理解,更不容易却更值得肯定与同情。  相似文献   

8.
《三国演义》塑造了众多人物,达四百多个,揭示了“人才为兴帮之本”的思想。而在这众多的人物之中,关羽则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作品通过对关羽艺术形象的塑造,通过对其“忠义”观的描写与揭示,表明了作者鲜明的政治态度与人生理想。而“忠义”思想则贯穿了关羽这个人物的一生,成为千百年来“忠义”的化身。而“汉家节”成了其“忠义”根源。以品德、气节写忠义“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是作品所集中表现出的关羽人物形象的核心品质,通过其高尚的品德、气节写出了他的“忠”与“义”l、桃园三结义小说一开始,通过“宴桃园豪杰三…  相似文献   

9.
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属于一定的政治路线的。”作为观念形态的《水浒》,它是一部从属于地主阶级政治、适应地主阶级政治需要的文艺作品。这部小说,妄图用封建阶级之“道”,来维护封建制度之“天”;用封建地主阶级的“忠义”观念,作为腐蚀、瓦解以至扼杀农民起义的招降幡,宣扬革命农民可以对封建统治阶级尽“忠”尽“义”,而“归顺朝廷”。批判《水浒》宣扬的投降主义,就必须对它所鼓吹的“忠义”加以剖析。  相似文献   

10.
主从关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武士的忠义观也由有条件的“忠”转变为无条件的绝对的“忠”,并最终上升为一种为国家天下的“公共之忠”  相似文献   

11.
宋江是《水浒》中复杂而矛盾的形象。本文分析指出宋江形象其实是《水浒》作者矛盾思想的化身,是“理学”与“心学”对垒的时代思潮的产物,宋江“忠”的观念与实际的相悖。宋江的形象具有二重性.一是“忠义”形象,二是“个人奋斗”形象,这二重形象、两条线索终是一曲博大悲歌。  相似文献   

12.
首先界定早期为嘉靖时期(1522—1566年)。以郭勋和李开先为个案,通过对郭勋刊刻《水浒传》和李开先创作《宝剑记》的深入剖析,揭示了嘉靖时期从上到下大多认为《水浒传》是描写忠义的观点,体现了当时对忠义普遍要求的社会思潮,开后来《水浒》忠义说的先河。  相似文献   

13.
《三国演义》关羽形象所表现出的忠义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忠义”的颂扬,主要是通过成功塑造关羽这一被清人毛宗岗称为“义绝”的典型形象来实现的。关羽主要是尽忠义于某一个人,就是他“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君臣”的刘备,还有较浓的知恩图报的思想,当关羽的忠与义处于矛盾对立时,往往是朋友之义、兄弟之义高于一切的。所以,关羽的忠义被统治阶级利用来麻醉人民,使他效忠于统治者。而下层群众看重的则是关、张、刘三人“誓同生死,祸福共之”的义气,表现了人们要求摆脱世俗生活中“重利轻义”的偏见而追求真情实谊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里,历来重视对忠臣义士的褒扬,把他们作为正面英雄人物,或树碑、或立传,借以达到维护封建统治的目的。在二十四史中,自《晋书》开始,专列《忠义传》,后代史书接踵仿效。有些断代史虽无专门的《忠义传》,但其内容不乏对忠义人物的大力讴歌。《明史·忠义传》所谓:“从古忠臣义士,为国捐生,节柄一时,名垂百世,历代以来,备极表章”。这是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实际情况的论断。 不过,从二十四史所写的忠义人物里面可以看出,内容很庞杂,有反抗民族压迫牺牲  相似文献   

15.
忠义是《水浒》宣扬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基础。宋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理想人物。宋江曾说:“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忠义正是宋江反动思想的核心,宋江成了忠义的艺术标本。《水浒》为什么不讲一个朝廷大臣(如包龙图或宿元景之类),而要讲一个山上“盗魁”来集中鼓吹忠义呢?作者又是怎样在这个“盗魁”身上展现忠义的呢?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忠义的特异标本呢?  相似文献   

16.
忠义是《水浒》宣扬的“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思想基础。宋江是作者精心塑造的理想人物。宋江曾说:“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忠义正是宋江反动思想的核心,宋江成了忠义的艺术标本。《水浒》为什么不讲一个朝廷大臣(如包龙图或宿元景之类),而要讲一个山上“盗魁”来集中鼓吹忠义呢?作者又是怎样在这个“盗魁”身上展现忠义的呢?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个忠义的特异标本呢?  相似文献   

17.
《水浒》是一篇悲壮的史诗,尤其是宋江这个中心人物,从刀笔小吏到义军领袖,再从义军领袖转变为封建王朝的走卒和忠臣,直至免死狗烹,其悲剧的一生令人扼腕痛惜、催人泪下。纵观宋江一生,“忠”和“义”是他思想性格中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他为理想而奋斗,尽管这个理想无法实现于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正因为不能够实现,导致了悲剧性结局,惟其结局悲剧性之惨烈,方能产生振撼人心的艺术效果。忠义观的内在矛盾和忠义观与当时社会的矛盾构成了全书两条内在的线索。以忠义为线索,宋江的一生可以明显地分为四个时期:(1)上山前…  相似文献   

18.
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塑造了不同类型的武将形象,他主要是以"忠"为标准来划分剧中武将的。在剧作中,他热情赞扬了"左史黄"等忠义勇猛之将,强烈批判了高杰和"二刘"等骄横叛降之将。他清醒地看到"有明三忠"所作出的种种努力,对于挽救南明已是无济于世,南明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19.
《新刻水浒忠义传鼓词》作为新发现的大部头的水浒鼓词,内容涉及到《水浒传》小说的第四十四至五十二回,以及第六十回的一部分。概述《新刻水浒忠义传鼓词》的版本、故事梗概,本文重点论述《水浒传》鼓词与小说的关系,鼓词对小说的改写,简单阐述鼓词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明代书目著录章回小说《水浒传》时,或归于“野史”“传记”,或入“子杂”类,这与《水浒传》本名《京本忠义传》及其早期刊本系统题署含有“忠义”二字,有很大关系。在《水浒传》早期传播过程中,较早的一批谈论者是李开先之类的文坛名流,时人往往将《水浒传》比附于“史书”,认为《水浒传》所记多有所本。这种以为《水浒传》是史书的看法并非仅是当时民间的意见,而含有一定程度的官方意志。与《三国志通俗演义》一样,《水浒传》早期流传经历了社会上层向下层民间传播的过程。明代统治者从宣传“忠义”维护统治的需求出发,在都察院刊刻前曾对《水浒传》进行过“政审”。“忠义”思想成为《水浒传》早期传播过程中官方的主导意志,这就保证《水浒传》得以有效传播开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