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搭建“组织建构-契约治理”分析框架,考察集体合作农场能否成为保障粮食规模化经营的重要手段,并以太仓市永村为典型案例,阐释集体合作农场对粮食规模化经营的作用效应及其限度。结果表明,集体合作农场通过发挥产权激励、降低交易费用、农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分工的效应,缓解了粮食生产的交易费用约束和协调激励不足的问题,有效保障了粮食生产的数量和质量。但集体合作农场在内生发展可持续性、缔约主体权利地位保障、市场资源要素流动方面存在一定局限,对集体合作农场经验的推介还需全面考虑区域适用性。  相似文献   

2.
基于多能动者的人机合作是当前人机关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人与机器作为能动者能够实现交流、协同与合作。为了实现更加有效和优质的人机合作,应当建构集体能动性。这种建构是可能的,因为人机合作满足集体行动、集体意向和共同结果这三个建构条件。人机合作中集体能动性的建构包括认知维度和行为维度。认知维度借用“我们-模式”和“共享意向”理论内在解释人机合作中的集体能动性;行为维度借用联合行动模型和随附关系理论观察和模拟外部行动从而建构人机合作中的集体能动性。  相似文献   

3.
通过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促进乡村治理有效,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以湖南鹊村土地合作经营模式为例,探讨农地“三权分置”改革重构乡村治理的实践过程及其内在机理。农地“两权分离”的制度安排造成村治主体能力不足、村庄治理资源匮乏和治理规则失效等乡村治理困境。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是对乡村治理困境的积极回应,其促进了村治主体能力提升、治理资源集聚和治理规则重塑,从而实现了乡村治理有效。研究发现,乡村治理重构的关键是再造集体治理能力,这涉及资源配置能力和组织动员能力两个方面。“三权分置”改革通过产权结构调整提升集体的资源配置能力,通过激活村庄利益关联和政治关联强化集体的组织动员能力,实现了集体治理能力再造。  相似文献   

4.
在“效率”和“公平”相互作用下,我国农村土地制度依次经历了“农民私有”“共有共用”和“共有私用”三个阶段。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共有私用”导致农民集体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无法有效实现,同时也制约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在追求“效率”过程中,“共有私用”已事实上演变为“按份共有”。但“按份共有”与集体所有制法理上存在冲突。为平衡这一冲突并贯彻落实“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基本政策精神,我们提出应实行集体永佃制:集体经济组织享有土地集体所有权,现有的农户承包权和土地经营权合并为永佃权;通过集体收益的二次分配实现“公平”,而土地经营权的市场化流转则有利于实现“效率”。为更好实现集体所有权,应逐渐构建农民集体成员市场化进出机制以及兼顾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民财产性收益增加的收益分配机制,还要积极探索集体永佃制下以股份制为基础、以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体的土地经营模式:农户土地托管制、土地股份合作制、土地混合股份制以及农户土地回购制。  相似文献   

5.
2008年以来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晰了集体林木资源的产权关系,稳定了林地的承包经营关系,但也造成了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偏低,不利于实施集约经营,限制了集体森林资源经营效率的进一步提升。采用Probit模型对辽宁省10个样本县、50个样本村、500户样本农户参加林业合作组织的行为进行了计量分析。结果显示:村内林业合作组织数量、农户是否接受过林业科技服务、林地面积、家庭人口数量、人均耕地面积、农户家庭成员是否担任干部及人均收入等因素对农户参与林业合作组织的行为有显著影响。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林业合作组织发展的政策扶持力度、提高林业合作组织服务功能,进而推进农户森林资源的规模化经营。  相似文献   

6.
自从密集型数据产生以来,借助互联网展开跨学界、跨国界的认知合作成为现代科学研究的重要范式.基于互联网的认知合作行为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即共享的集体目标、基于计划的联合行动、个体创造性行为的迭代.在这些条件下,认知合作的集体意向性可以建构为CC-意图模式.从集体意向性到认知合作的发生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支撑,否则认知的集体行为不等于认知的合作行为.认知合作中集体意向性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基于互联网形成的认知合作团体具有本体论意义上的社会属性;代码契约形成的集体意向性的承诺是认知合作行为发生的关键要素;集体情感意向性的存在进一步刺激了认知的合作行为发生;学术权威的社会角色成为集体意向性迭代的关节点.  相似文献   

7.
本文选取福建省邵武市为案例点,通过访谈、问卷调查和参与式座谈等方式对南方集体林区林农合作组织发展的相关利益者进行了调查分析,旨在研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明确森林经营主以后,如何通过合作组织这一形式解决林地分散经营带来的林业抵抗风险能力降低、林业经营成本增加等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合作组织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合作组织发展的动力、自身运营能力、法律支撑和政策环境等方面.根据研究发现的问题,本文给出了相应的建议,希望对今后南方集体林区进一步推进林农合作组织的发展,从而促进集体林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启东事件”为例,将事件划分为环境运动和民权运动两个阶段,采用戈夫曼的“框架理论”,通过对两个阶段中新媒体平台中新闻报道和网民意见的分析,再现该事件中集体认同形成的过程,探讨新媒体在集体认同形成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研究认为,新媒体在社会运动集体认同形成过程中主要起到范畴化、唤醒并生产集体记忆、生产和再生产意识形态和提供不同类型话语间充分竞争的可能性的作用,这些作用在认同形成的“聚合”“融合”和“磨合”的三个环节中都有体现。而新媒体的作用均是依附于既有的现实展开的,对这一问题更为深入的讨论应该对阶级、个人利益、文化等因素进行进一步的检视。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林权制度改革之后,小农户与大市场、林地细碎化与规模化经营、个人利益与社区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不断凸显,集体经营的重要性重新受到决策者和地方社区的关注。在部分地区,集体管理的森林不仅保留了下来,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经营绩效。通过比较成功(L村)和失败经营(Y村)的案例,运用Ostrom、Wade和Agrawal的影响成功公共治理的条件要件,从资源特征、依赖于资源的集体特征、资源特征与集体特征、管理制度细节、资源特征与管理制度的关系和外部环境6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探讨塑造成功集体管理森林的资源、社区和制度条件,从而为我国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多元化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0.
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基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幼儿园教师在小组合作环节中的支架行为尤为重要。为此,采用观察法和访谈法,以安阳市幼儿园教学技能比赛的获奖作品为例,选取集体教学活动中的小组合作环节,从支架教学理论角度出发,分析教师支架行为的类型。研究发现:在小组合作环节中,幼儿园教师的支架行为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间接支架行为”和“直接支架行为”。在“间接支架行为”中,又可分为“激发兴趣”、“建立自信”和“积极反馈”三种具体行为;在“直接支架行为中”,又可分为“解释任务”、“启发思考”、“提供策略”和“直接示范”四种具体支架行为。  相似文献   

11.
淘宝体是近来流行的一种网络语体,最初只是出现在“淘宝网”的交易中,随后在朋友们的闲聊中也时有出现,最近甚至在教育、交通和政府部门的公文中也被采用.“淘宝体”的话语同其他任何话语一样,都是在话语主体的意识的意向性的统制下产生出来的.“淘宝体”的语言运用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结构性“错误”,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交际主体的错位、交际环境的错置和交际话语的错序.但这三个“错”都不会对“淘宝体”的使用造成全局性的制约,“淘宝体”语言运用的基本特征表现为“错”与“不错”的糅合.“淘宝体”之所以流行,一方面是个人意向性转换为集体意向性的结果,另一方面是“淘宝体”作为一种语言范型,其规范性要求比较容易满足所致.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实际,在阐述湖南省集体林权制度变革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集体林权存在的产权问题,从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保障收益、配套改革5个方面统筹提出推进湖南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使林业生产关系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全面推进湖南省集体林权制度的改革探索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课改下的高效课堂体现在课堂中全体学生达成三维目标,这需要教师自主、合作、研讨,用集体智慧创造和谐、快乐、民主的课堂,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空间。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运用集体智慧才能一起达成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4.
突破集体建设用地不得用于住宅建设的法律障碍与居住权的人役属性,允许集体建设用地上的房屋设立居住权,不仅是物权平等原则的应有之义,也有助于推动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立足于集体建设用地制度改革,探明居住权的类型与集体建设用地用途的对应关系,设立生活型居住权、经营型居住权、社会保障型居住权,不仅可以落实“全体人民住有所居”政策,亦有助于进一步盘活集体资产,促进农村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居住权是保障自然人住有所居的基本权利,应构建集体决议与居住权设立合同二元区分制度,探明集体建设用地和房屋权属变动不破居住权之规则,赋予居住权人独立的征收补偿请求权,保障居住权的稳定,维护居住权人的权益。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阐述了集体创新理论的发展,并对集体创新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在理论上分析了影响企业形成集体创新能力的其中的两个因素(员工的忠诚、合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理论模型.用浙江省小企业的调查数据从实证上进行验证,得出影响企业集体创新能力的两因素模型.在结果讨论中,对小企业的管理理念提出一些建议.最后指出外部环境处于劣势的小企业,应把企业的集体创新能力作为形成小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  相似文献   

16.
邓俊淼 《南都学坛》2014,(5):116-118
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求建构创业型农村合作组织,分析我国农村合作组织的转型研究发现:集体创业是形成组织的关键要素之一,在集体所有的合作组织中,其焦点是将要素的不同组合投入到特定产品的生产中,决定该产品是否生产。集体创业需要协调组织内部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组织内部协调是不完全契约的重新调整过程;组织之间的协调关键在于谈判能力问题。农村合作组织集体创业的实施分成员个体、组织和跨组织三个层面,包括组织内部成员的柔性契约连接、组织层面集体创业的有效决策、跨组织的协作创业的有效协调。提高农村合作组织的竞争优势,需要从以下四方面努力:强化合作组织骨干成员和管理成员的创业精神,提高其决策和创新的能力;建立有效的退出和分权机制,通过进入、退出和分权的竞争性调整使合作组织达到最优;加强组织结构的重构和优化,主要包括所有权重构优化和管理权重构优化;建立组织内部和外部有效的信任关系,一方面增强组织内部的连接强度和集体观念,一方面推动跨组织之间的协作创业。  相似文献   

17.
当代中国村庄在经营体制上大多数已转型为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但是依然有少数村庄实行集体经营体制。集体经营体制之所以在少数中国村庄取得成功,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集体经营体制也具有较高的经济绩效。但是,村庄集体经营体制存在着针对分配的两个问题:一是村民对公平分配的要求有可能抑制村庄领导人这种生产要素有效地发挥作用,二是领导人可能利用权力侵占集体资产。对这两个问题的权衡决定了实行集体经营体制的村庄在分配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及集体经营体制的稳定性和演变。  相似文献   

18.
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深化了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归属不清、权责不明、保护不严、流转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集体经济发展活力不足,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必然要求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政策引领、制度保障和实践探索构建了集体产权改革的良好制度环境.旌德县的改革实践明确了集体产权主体、创新了集体经济经营模式、推动了集体经济稳健发展、拓展了四条壮大集体经济的途径.其主要做法是清产核资、成员界定、折股量化、成立主体,取得了一定改革成效,但也存在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完善股权设置和流转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理顺党支部、村委会和集体经济组织的关系;健全农村经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9.
随着“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公众对如何享有“有质量的学前教育”的需求日趋强烈,而幼儿园普遍采用的教师集体备课制度在改进教育质量上备受质疑。基于C市W区幼儿园教师集体备课现状的调研,研究者发现该区幼师集体备课存在目标模糊、忽视差异、缺乏引领、观念陈旧、交流意识不强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等突出问题。针对此现状,借鉴相关理论知识,对集体备课活动进行诊断,提出应改善备课队伍结构、凸显教师主体地位、加强教师备课园际合作、发挥文化推动作用和健全集体备课管理制度等相应改进对策。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制度变迁的视角分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林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的影响。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促进林地流转、大力发展林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创新林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为着力点来稳定林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林地流转和林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通过改进林业经营效率对林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定产生影响,而创新林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则通过增强社会保障功能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