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增长缓慢、逆全球化倾向凸显、新兴经济体崛起等全球治理面临的挑战,提出为顺应全球经济发展的潮流,需要基于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构建更加平衡的全球治理机制,即新型的全球化。在阐述新型全球化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指出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是主动参与全球治理制度体系的一次系统性倡议,是为推进全球治理机制的完善,实现互利共赢而进行的前瞻性和探索性的实践。"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赢、共建、共享"的方式推动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向更具公平、更加和谐、更有活力的方向变革,从而成为新型全球化的引擎。  相似文献   

2.
2023年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成功举办,标志着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平台。当前,百年大变局下经济全球化正在加速重构,发达国家保护主义抬头并伴随经贸阵营化和武器化的上升风险,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但全球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进一步扩大。引领新型全球化是共建“一带一路”新征程的重要使命,主要体现在倡导普惠包容的新型价值理念,构建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全球治理规则,培育以互联互通为核心的新型发展动能,这符合绝大多数国家的共同利益。展望下一个十年,中国要坚持“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与构建新发展格局相结合,聚焦“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和新领域、防风险等层面,更加高效安全地配置全球优质资源,为塑造新一轮经济全球化作出积极贡献,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广阔的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3.
作为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蕴涵着人类社会价值重塑和实践重构的双重使命。"一带一路"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构建"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是表达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诉求的话语实践,始终围绕着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旨义、建设"五个世界"实践目标和构建立体化的传播路径而展开。"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是推动全球治理话语体系变革的中国探索,对有效促进中国在全球治理变革中的国际话语权提升和"一带一路"实践进程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对经济全球化的论述和总结来源于中国社会的实践,又兼顾对国际发展境遇的思考,对提升新型经济全球化认识产生促进作用。习近平对新型经济全球化的论述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论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阐发其发展趋势,解决经济全球化是什么的问题;叙述经济全球化的正面和负面溢出效应,澄明新时代经济全球化出现的问题;分析经济全球化问题背后的全球治理问题,指明新型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特征和未来发展方向;介绍中国在参与、推动新型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角色定位及实践经验,为实现新型经济全球化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经济全球化在为世界各国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全球经济发展失衡、世界增长动能不足、国际治理体系不合理等问题,世界范围内的反全球化运动此起彼伏。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经济体崛起于世界舞台,推动全球经济向着平等互利的新型全球化方向转型。建设"一带一路"是解决传统全球化问题、探索新型全球化路径的中国方案。在新型全球化视角下,"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构建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新型国际经济合作平台,其重点建设任务包括基础设施联通、支点城市建设、产业分工合作、贸易投资便利化,共同为新型全球化框架下的国际经济合作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建设"一带一路"生态共同体是推进"一带一路"合作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一带一路"生态共同体建设有着深厚的时代背景与现实基础,蕴含深刻的理论内涵与实践价值:理论上它以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为目标导向,以平等互利为基本前提,以共商共建为建设路径,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思想基础;实践上"一带一路"生态共同体已初步完成顶层政策设计、平台机制建设、绿色金融支持、项目交流合作。推进"一带一路"生态共同体建设,体现了全球生态治理的中国方案,由此展现出的治理新理念、新经验、新面貌,将助推其成长为全球生态治理的中流砥柱和未来全球治理的中坚力量。  相似文献   

7.
当今世界围绕全球化出现了两幅充满张力的图景:一边是西方主要国家兴起逆全球化思潮与行动,另一边则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初见成效。在全球化进程面临这种不确定性的时代背景下,“一带一路”代表了一种新型全球化模式的探索性方案。通过追溯全球化的历史痕迹可知,这一概念具有历史阶段性和时代性表征的特点,自西方诸国进入资本主义阶段而主导现代全球化进程以来,体现出霸权性和同一性的特征。因此,所谓逆全球化的兴起并非对全球化本身的抛弃,而是对西式全球化导致的世界失衡发展困境的反思。而“一带一路”在基本内涵、路径和存在逻辑上都有另一种不同的呈现,在异于西式全球化的同时力图超越后者的困境,针对当代世界谋求多元共同发展探索一种更为均衡普惠的全球化模式,并以此回应逆全球化的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新诠释。它与马歇尔计划都有对外援助的内容,但二者本质不同。主要表现在:第一,时代背景不同。马歇尔计划产生在冷战时期,而"一带一路"倡议是当代中国为了带动世界经济复苏而提出的。第二,战略目标不同。马歇尔计划是为了遏制苏联、称霸世界,而"一带一路"倡议是为了引领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发展。第三,实施手段不同。马歇尔计划是靠援助欧洲来称霸世界的,而"一带一路"倡议主张采用和平方式带动全球经济的复苏。第四,作用影响不同。马歇尔计划促使战后的西欧唯美国马首是瞻,目的是反苏;而"一带一路"倡议打破了意识形态的界限,引领各国摆脱经济危机。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越发加快。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受到国际的广泛关注。企业是"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主体,"走出去"的问题,是中国企业赢得更多机遇,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重点。无论从"质"还是"量"上看,目前中国企业"走出去"仍处于初级阶段,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政府和企业自身都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加以防范和避免。  相似文献   

10.
从创立一带一路经济学的必要性、重大意义、现实条件等三个方面就创立一带一路经济学的可行性进行了探讨。认为,新型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一带一路倡议的丰富内涵、现有经济学学科体系的现状,都需要创立一带一路经济学;一带一路经济学的创立,对于完善一带一路理论、完善中国特色经济学学科体系、指导一带一路建设发展、推动新型全球化进程均有积极作用;国家领导人的相关论述与国家层面的政策文件、中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多年的实践经验,为一带一路经济学的创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现实基础。创立一带一路经济学正当其时。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带来了世界经济增长、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但当前"全球化逆转"全球化逆动"等一些热点问题也给理论和实践带来了很多挑战.通过梳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国际背景,指出了"一带一路"现有研究中的误区;提出了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路径选择,即蓝海全球化与陆路全球化.最后提出应在"一带一路"倡议下分梯度推进全球治理:首先要平稳度过经济周期的调整阶段,提升对外投资和引进外资协同发展的新优势;继而构建由中国主导的话语体系,探索国际认可的全球治理方案;最终提升区域内互联互通,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2.
从"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现状以及重要意义方面进行研究,在中国如何更好地参与全球治理方面笔者提出了:不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更加关注实体经济发展,加强经贸与技术领域的深度合作与交流;加强政府间的国际合作,建立政府间的高效沟通机制;进一步完善我国产业布局,提高全球治理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由于全球保护主义倾向突出,一带一路建设在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过程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不仅拓展了中国开放之路,加速中国资本走出去,构建以中国为节点的全球自由贸易网络,还能完善沿线国家或地区交通运输、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工业就业岗位。鉴于沿线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中国轻工业及服务业全球参与程度不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或地区应加强战略互动,坚守贸易共赢,完善投资环境,打造多边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4.
全球化是世界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无法回避的客观趋势,它给文化界带来的一个重大影响就是引起了多元文化不断地冲突与整合,整合的结果应是多元文化的趋同趋势,时代的任务就是对多元文化及其冲突进行整合,整合的方法应遵循"和而不同"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15.
    
美国次贷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步履蹒跚,逆全球化成为今天经济学领域和国际经济关系领域讨论的重要话题.经济全球化并不是制度安排,它是一个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过程,必然是在起伏中进展着的.目前,经济全球化正在酝酿着转型.共商共建共享,构建互联互通的新平台,在形成世界新的价值链过程中更加注重世界相对落后国家的普惠型经济发展,这些是经济全球化未来的发展方向.中国"一带一路"愿景的推进,将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不同于过去的机会,在互联互通的新平台基础上构建新的世界价值链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各个经济体之间内在的经济联系,给它们带来新的经济发展增量.  相似文献   

16.
全球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在竞合格局中如何克服世界经济失衡问题.文章通过分析“一带一路”战略,梳理出“一带一路”治理的内在逻辑,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治理模式——蓝海全球化与陆路全球化.“一带一路”倡议搭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和产能输出的平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进行产业对接和生产要素资源整合.从目前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来看,TPP和TTIP导致中国依托海路的“资源—加工—消费”模式的蓝海全球化受阻,而陆路全球化经过中亚和中东欧,直通欧洲,北接俄罗斯,南下海湾地区,将会形成新的全球治理格局.在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策略层面,文章提出了构建大区域竞合格局、分层次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经济转型中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重视并应对经济周期,发挥亚投行的作用,建立产融互动布局下的微观经济发展模式,搭建智库平台与政府间的高效沟通机制,以及在政策层面推进全球治理体系的产业布局等.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与“两个必然”的历史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表明 ,资本主义开始了它在历史上起最后作用的行动 ,在某种程度上正表现出主导历史舞台的假象。人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 :这是它在历史上的最后登场。不论资本主义有了什么样的发展 ,也不管现实社会主义遭受到怎样的挫折 ,历史发展的总方向不会改变。资本主义最终灭亡、社会主义最终胜利 ,是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基于理性维度与价值维度辩证关系原理,建构分析"经济全球化语境与《资本论》的传播"问题的基本框架.原有的《资本论》研究范式与经济全球化语境在"理性与价值"的平台上不具有对话的可能,从而影响了《资本论》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的有效传播.新的《资本论》研究范式与经济全球化语境在"理性与价值"的平台上可以实现"张力性"对话,从而使得《资本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具有广泛传播的可能性.解决经济全球化语境中的《资本论》的传播问题,需要诉求《资本论》研究范式和传播范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19.
全球旅游业已经步入区域旅游空间竞争阶段,“一带一路”为新时代下国际区域旅游合作以及我国区域旅游发展空间的拓展提供了有益探索。目前,我国区域旅游已初步形成“三横两纵”的空间格局,但存在如下局限性:(1)旅游区域缺乏对空间异质性的考量,在经济合理性上有所缺失;(2)缺乏对沿线国家旅游资源的有效利用,旅游目的地的层次和协同效应不高;(3)客源地和目的地高度重合,“东强西弱”的非协同发展格局难以得到有效缓解。基于“高大全”、空间异质性和合作共享协调发展三大原则,我国应以城市群为载体,构建多中心次区域旅游空间系统;以异质性为依据,打造特色旅游精品线路体系;以网络设施建设为重点,提升区域旅游联结效率;以产业公地建设为抓手,强化沿线各国旅游合作基础,以此来优化我国区域旅游空间布局,提升区域旅游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宪法形成的因果链上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 ,却不是根源性环节 ,近代资本主义宪法根源于发生在 1 6 - 1 9世纪的经济全球化运动 ,是在经济全球化运动诱发经济生活、社会结构以及观念模式的全方位变革之后 ,以政治对抗、阶级妥协、利益平衡为途径发展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