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荀子与“礼”荀子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核心思想是“礼”,强调以礼为基础进行立法,主张通过教化改造人性,在重视“师”的礼仪道德教育的同时强调“法”的规范强制作用。他否认圣人决定历史走向,认为天人相分、人可制天。他著有《荀子》一书,晚年代表作为《劝学》。荀子虽是儒家,但其思想带有法家色彩,两名弟子又是法家代表人物,以至他一直被视为儒家的异端。  相似文献   

2.
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在人性自利假设基础上,有选择地把商鞅的"法"治、申不害的"术"治、慎到的"势"治进行提炼综合,提出了旨在帮助当时的国君驾驭群臣、治理国家、富国强兵、称霸诸侯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3.
<正>晁错,我们习惯于把他看成法家。司马迁和班固都说他"为人峭直刻深",但我以为,法家人物有他们自己的处世规则,他们往往有大仁大德,能大公无私,事情往往做得大模大样。不像儒家那样小恩小惠,小里小气。  相似文献   

4.
正吴起、商鞅和乐毅都是战国时期的名流,也是书写中国历史的重要人物,三人犹如三座巍峨的山峰,永远矗立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总结、剖析和探寻三人的人生轨迹及成败得失,对当今领导干部不乏借鉴意义。一、人生轨迹吴起(公元前440年—前381年),卫国左氏人,是战国初期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  相似文献   

5.
商鞅面试     
佚名 《领导文萃》2007,(1):96-98
话说商鞅在魏惠王的相国公孙挫手下做小官时.就表现出他的才能,深得公孙挫的重视。但是在公孙挫死了以后.魏国的魏惠王并没有重用商鞅.商鞅因此无事可做。后来商鞅了解到秦国正在招纳贤士。商鞅通过秦孝公的宠臣一景监的引荐,拜谒了孝公,进行了面试。  相似文献   

6.
制度伦理观古已有之,并且早已形成“百家争鸣,百花争艳”的局面,本文仅就先秦时期法家制度伦理观予以探讨。管子认为法律是对人性的必要约束,商鞅认为,法治是治理天下的根本,韩非子认为治国必须依靠法治。古人们对制度伦理的思考与论述是非常可贵的。它对我们今天完善国家的社会制度建设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7.
商鞅四川版     
《经营管理者》2008,(3):18-19
战国初期,商鞅在秦国京城的南门外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宣布,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10金。周围的人都不相信有这样的便宜事,没谁去搬木头。商鞅又下令说,谁要是搬了,赏50金。一名男子抱着试一试的想法把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叫人赏他50金。这就是后来流传甚广的"徙木取金",商鞅借此赢得了天下人的信任,在秦国迅速推广变法,使秦国在段时期内摘掉落后的帽子,崛起于七国之中。  相似文献   

8.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约公元前280~前233年)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和法学家,他创立的法家学说,为中国第一个统一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诞生提供了理论依据。韩非子作为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研究他的法治思想,对于提倡依法治国的今天,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梦释韩非     
韩非是一个将法家学说集大成并 发扬光大的人物,一个称得上大智大睿的人物。日读《史记》中的《韩非传》,夜梦韩非,晨起,不觉起了想写写韩非的念头。 出身正宗的贵族,韩国公子韩非的人生,有着一个华丽的开头。然这开  相似文献   

10.
曹家的没落     
史景迁 《领导文萃》2014,(11):68-70
正康熙死于1722年12月,李煦几乎即刻就被撤去了"苏州织造"一职。这对曹家而言,是在新朝的不吉利的开端。无可否认,李煦现在已经七十多岁了,也没有辉煌的业绩,但他曾是康熙宠爱的人,他的去职确实意味着旧的秩序已经变了。雍正的一些对人对事的态度,对曹家大大不利。作为一个法家式的人物,他对于家奴严厉控制,常常对包衣表现出公开的轻蔑,他视包衣为卑下、不诚实、不听话的。他看轻织造职位的重要性,以为不过是"听得些流言再做传报而已",他觉得一个巡盐御  相似文献   

11.
正商鞅本是卫国的公子,在得到秦国商之封地前叫公孙鞅,也被称为"卫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志在功利强盛。但卫国作为一个弱国,要在战国时代争雄看来没有什么希望。所以他到了魏国,依附于魏相公叔座。恰逢公叔座重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担心他有不测。公叔座于是向他举荐年轻的商鞅。但他看出魏惠王不想用,就说您若不用一定要把他杀了,不能让他到别国去。魏惠王离去后,公叔座将这些话全盘告诉商鞅,说我得先公后私,现  相似文献   

12.
走进同事的教室,听他讲授《曹刿论战》一文,其中对鲁庄公这一人物的解读,他是这样来进行的:多数同学认为鲁庄公作为肉食者的代表,没有足够的智慧和谋略,在文章中只是作为曹刿的衬托人物。全文极力渲染他的鄙,齐师伐鲁,庄公  相似文献   

13.
<正>张居正是万历初年的内阁首辅,他主导的万历新政和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并称为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三次改革。他的改革使衰败的明王朝一度恢复生机,出现短暂中兴,连遭受过他打击的明朝大思想家李贽也很佩服他,称他为"宰相之杰"。梁启超在其主编的《中国六大政治家》中,将张居正与管仲、商鞅、诸葛亮、王安石、李德裕同列为中国的六大政治家,并说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张居正"。这样一个功勉卓著的人下场却很悲惨:尸骨未寒就遭清算并累及家人,倾注毕生心血的  相似文献   

14.
商鞅是占国时代卫国人,姓公孙名鞅,原是卫国的一个没落贵族,人们称他公孙鞅或卫鞅。后因有功于秦国,封于商地,史书上称他商鞅。他公孙轶或卫轶。后因有功于秦国,封于商地,史书上称他商轶。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决心发奋图强,改变国家落后的面貌。他发布命令,广揽改革贤才,卫轶就在这时来到了秦国。他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发展生产,奖励将士,赏罚分明。百姓有吃有穿,军队兵强马壮,为国尽忠的人得到鼓励奖赏,真能做到这些,国家就一定会富强起来。”  相似文献   

15.
庞德是社会法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对法律的理解主要侧重从社会利益及对利益平衡的角度。  相似文献   

16.
史历 《领导文萃》2014,(10):53-55
正在中共党史上,有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早年投身革命,是党内元老,曾在党内担任重要职务;但在建国后,他们只担任了与其资历不符的职务。这其中的代表人物有王稼祥、陈昌浩、何长工。王稼祥:七大意外落选是分水岭王稼祥早在1925年就加入共青团,并去苏联中山大学学习,是党内留苏派的代表人物。回国后由于其特殊身份,他担任  相似文献   

17.
鲍鹏山 《领导文萃》2013,(19):87-91
公元前361年,响应着秦孝公的号召,商鞅来到秦国。经过几番面试,终于获得信任,准备推行变法。可是秦国保守势力太强大,既得利益集团太顽固,要变革,先得造变法的舆论。于是,一场由秦孝公主持的高端辩论会——事实上是一场高层大论战,在孝公的宫廷开幕了。辩论主要是三个人:主持改革的商鞅,反对改革的秦国权贵代表甘龙、杜挚,支持改革的秦孝公担任裁判。秦孝公既然已经有了立场,商鞅就不算孤独,事实上还占着优势。但是,秦孝公作  相似文献   

18.
正昔日,诸侯"鄙"秦,欲裂土分秦,孝公思变,向列国发布《求贤令》。这吸引来了许多名士,其中最为著名的是一个叫公孙鞅的卫国人,也就是被后世所熟知的商鞅。这篇《求贤令》也被商鞅称作"五百年之雄文也"。就其影响而言,从后来的"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基础,到影响中华文明历史的走向上看,商鞅的称赞只有不及而无  相似文献   

19.
作为真实主义歌剧的代表人物,普契尼的歌剧继承并发扬了意大利歌剧的传统,创作风格优美华丽细腻、旋律抒情、人物形象鲜明、和声色彩丰富、构思奇妙,歌剧的内容与人物结合完美,调性丰富,善于用音乐来刻画人物性格与形象,使人感动。是威尔第以后最重要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在他笔下塑造得最为成功最有艺术感染力的是一系列情感丰富而境遇悲惨的女性形象。其中《蝴蝶夫人》是他典型作品中的代表。本论文从歌剧《蝴蝶夫人》入手解析普契尼歌剧创作的风格和特点。  相似文献   

20.
庞雪婷 《经营管理者》2009,(21):360-360
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英美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特别是在诗歌方面,成绩卓越。他是意象派的代表人物,中国古典诗歌和中国儒家思想的传播者。与此同时,庞德的翻译与他的诗歌是互相促进,相互影响,齐头并进的。他的翻译与其文学活动与成果紧密相关,难以分割,尤其是与诗歌,诗学的关联更是紧密。本文旨在通过对庞德翻译和诗歌成就的简要介绍,讨论起诗歌与翻译的相互促进,并讨论他的翻译观与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