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正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名副其实的乱世,群雄逐鹿,在这段时期内涌现出了数位赫赫有名的诸侯,其中名气最大的可能就是齐桓公。他的霸业起于公元前679年,止于公元前643年他薨殁之年,前后共计37年。齐桓公的霸业齐桓公的父亲是齐僖公,齐僖公在世时安排了两位大夫分别辅佐公子纠和小白,负责辅佐公子纠的大夫叫管夷吾,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管仲,后世称之为管子;负责辅佐小白的叫鲍叔牙。  相似文献   

2.
吴晔 《领导文萃》2011,(21):45-48
距今天26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竞选国君时,两个逃亡在外的竞选者——前国君的儿子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急匆匆地从国外赶着马车朝国都赶——不急不行啊,谁回去早,谁就能当国家一把手。管仲作为公子纠竞选班子的重要成员,提前埋伏在公子小白车队的必经之路上,痛下黑手,一箭射向小白的胸口.小白立刻仰面倒在车中。  相似文献   

3.
每一个人都活在历史中,每一段历史都有很多人存在,就像今天全世界就有56亿人活在地球上,每一个人都在扮演历史的角色。大家都听过管仲与鲍叔牙的故事,鲍叔牙与管仲是很好的朋友,两人一起去经商,结果给管仲的坏脾气弄得一团糟。后来鲍叔牙去从政,由于他很努力,人缘又好,仕途一直很顺利,最后  相似文献   

4.
管仲(?——公元前645年),名夷吾,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年轻时曾与鲍叔牙一起经商,到分利时,管仲总要多取一倍;鲍叔牙的从人心怀不平。而鲍子说:“管仲不是贪财,而是家里穷,是我自愿让给他的”。管仲还曾领兵打仗,每要开战,他总居于后队,到辙退的时候,他又成为先驱,所以,人们嘲笑管仲胆怯。而鲍子说:“管伸家有老母,他要留命养母,啊里是胆怯呢!”管仲听说此言,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哉”。两人遂结为生死之交。  相似文献   

5.
齐桓公现象     
史天元 《领导文萃》2013,(15):116-116
齐桓公在治国上依靠管仲,率先成就霸业,这是他明智的一面。然而,他还有另一面鲜为人知——他喜欢溜须拍马抬轿提鞋的小人。第一个小人名叫竖貂,此人原是桓公的"幸童",就是"男宠"。第二位叫易牙,桓公一次戏言,不知人肉何味,次日,易牙就杀了自己3岁的儿子,亲手蒸给桓公吃。第三个叫开方,本是卫国的公子,齐伐卫,卫国派来做人质的。当管仲病重卧床时,曾特别警告桓公,说他死后一定要驱逐这3个人出宫,不然他们必然为乱。管仲死后,齐桓公听从管仲之言逐3人出宫。但离开小人,  相似文献   

6.
正综合性经济改革春秋时期,齐国的齐桓公是个有政治理想的人,他既想坐稳国君的位子,又想在诸侯争霸中抢得先机,但摆在他面前的现实却与目标相去甚远。齐桓公知道要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任用能人,他看中了一个人,名叫鲍叔牙,但鲍叔牙认为自己的才能只够辅佐齐桓公做一个守成之君,无法实现称霸的梦想,于是推荐了自己的好朋友管仲。齐桓公于是拜管仲为国相。  相似文献   

7.
管仲一生功业的"得"体现在鲍叔牙的无私举荐与齐桓公的大胆任用,"失"体现在未能为齐桓公举荐辅佐的贤臣。这为当今领导干部提供了历史镜鉴,即领导干部要有"进贤为贤"的高度自觉性和责任感,严把"进贤为贤"的德才标准,秉持"进贤为贤"的公正性,拓宽"进贤为贤"的视野。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故事:当时齐国有一位非常有影响的人物叫管仲,在辅佐齐恒公期间,推行了许多富国强兵的经济政策,使齐国很快富强起来,从一弱小之国跃居五霸之首。管仲还曾以商战为武器,配合其他措施,不战而使鲁国、梁国屈服。  相似文献   

9.
荐贤贤于贤     
正偶翻《韩诗外传》,看到孔子与子贡的一段对话,颇有发人深思处。子贡问孔子:"什么样的臣子算是贤臣呢?"孔子回答:"比如说齐国的鲍叔牙、郑国的子皮。"子贡表示不理解,说:"齐国不是有管仲,郑国不是有子产吗?他们的名气更大呀。"孔子说:"子产是由子皮推荐的呀。"子贡有点理解了。子皮即罕虎,郑国上卿。鉴于子产的才能,子皮把上卿的职位让给了子产。子产起初考虑到郑国是处在大国夹  相似文献   

10.
正管仲善于运用智慧和谋略,因而总是能够洞悉人世人性,总是能够摒弃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政务。管仲又称"管子",安徽颍上人。2600年前,他作为齐国宰相,辅佐国君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先后主持三次武装会盟、六次和平会盟,还帮助西周王室平定内乱一次,史称"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也被赞誉为"天下第一相"。通读古代典籍《管子》可以发现,管仲的决策领导力,对今天的官员仍有很多启示。  相似文献   

11.
<正>一由于失眠,老乔几乎一夜没睡,黎明时才有点儿困意,可没睡多大会儿,就被所长的电话给搅醒了,所长让他到小白楼执行看守任务。他有些气闷,便起床去卫生间洗漱,竟发现书房的窗户是半开着的。昨夜练完书法睡觉前,他明明记得是关了窗户的,咋现在又开了呢?难道自己真像医生说的那样,患了抑郁症,连睡前关没关窗户都记不得了?小白楼的正式名字叫悦馨宾馆,因整栋楼都是白色而得名。让  相似文献   

12.
正李鹏在其所著的《李鹏回忆录》中回忆了他的家庭与童年,他在书中写道,他的父亲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家庭,而他的母亲则出生于一个革命之家,他的三舅、五舅和三姨都为革命做出过重要贡献。特殊的家庭环境,造就了李鹏与众不同的童年……我的出生和我的家庭我(李鹏,国务院前总理)出生在一个革命家庭。我的父亲叫李硕勋,母亲叫赵君陶(原名赵世萱),他们于1926年8月在上海大学结成良缘,  相似文献   

13.
蒙曼 《领导文萃》2014,(17):85-87
正美国学者迈克尔·哈特有一本书叫《历史上最有影响的100人》,按照对人类历史影响力的大小开列了一个百人名单。中国有两位皇帝榜上有名,一位是秦始皇,另一位就是隋文帝杨坚。隋文帝第一次实现了中国大范围内的多民族的统一,真正做到了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只要看看隋文帝这个第一家庭就明白了。杨坚是汉人,他的皇后独孤伽罗则是鲜卑化了的匈奴人,这两个人的结合,就叫人无分夷夏。第二个丰功伟绩是建立  相似文献   

14.
《吕氏春秋·顺说》篇中记载,齐桓公知道管仲有匡世之才,想得到他,而管仲这时在鲁国,齐国和鲁国在经过一番交涉后,鲁国便派差役把管仲捆绑着用车送到齐国去。差役唱着歌走着,管仲想尽快到达齐国,于是说,我为你们领唱,你们跟着我唱。管仲所唱的歌都是适合赶路的,差役也就不觉得疲倦了,因而走得很快,不久便到达了齐国。这则小故事给我们一个启示:人只有在精神愉悦、心情舒畅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出最大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创造出一流业绩。因此,领导者在做好科学决策、总揽全局等各项工作的同时,还要注意为下属提供适合工作、适合发挥聪明才智的良…  相似文献   

15.
雷瀚 《领导文萃》2005,(2):85-87
·上下不和则令不行,上下不和虽安必危。·有勇无谋,不足以成事。先定谋虑,再因时乘势。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这是管仲自己辅佐齐桓公建成霸业的概略综述。 被尊为法家元祖的管仲,其实不全然是个霸道主义者,他思想博大、见识闳远,而且懂得“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掌握群众与人性心理 梁启超曾指出管仲是全世界最早的法治主义大家,在公元前七百年的春秋时代,管仲已主张以法治国,可以兴功惧暴、定纷止争,能令人知事、使人各得其所。 管仲向齐桓公所建议的用兵制胜的要点,也可供今日成功开拓业务、迎对竞争的参考。他主张用兵先定谋虑,再因时…  相似文献   

16.
缪东彪 《领导文萃》2010,(8):137-137
拿破仑7岁时,哥哥考了他一道很简单的数学题,他却瞠目结舌。哥哥冷冷地说:“弟弟,你只是比我勇敢!”拿破仑受不了这句话所包含的轻蔑和哥哥嘲笑的眼神。从此,他不再和孩子们打斗、嬉闹,而是一头扎进学习里。直到当上了皇帝,他也没有忘记幼时哥哥的那句话。每当回忆儿时的那一幕,他都会从内心发出对哥哥深深的感激之情。  相似文献   

17.
正商鞅本是卫国的公子,在得到秦国商之封地前叫公孙鞅,也被称为"卫鞅"。他"少好刑名之学",志在功利强盛。但卫国作为一个弱国,要在战国时代争雄看来没有什么希望。所以他到了魏国,依附于魏相公叔座。恰逢公叔座重病,魏惠王亲往问病,担心他有不测。公叔座于是向他举荐年轻的商鞅。但他看出魏惠王不想用,就说您若不用一定要把他杀了,不能让他到别国去。魏惠王离去后,公叔座将这些话全盘告诉商鞅,说我得先公后私,现  相似文献   

18.
1923年9月16日,李光耀出生于新加坡一个华人家庭,是第四代华裔,父亲是一位钟表商,祖父则在一艘轮船上任职。光耀的取名沿袭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光宗耀祖的传统观念。李光耀出生不久,他的父亲和母亲商量说:“祖传下几代,我们家有龙,有坤,现在看来,应该有光,是不是就叫光耀?”他的母亲认同了:“就叫光耀!”  相似文献   

19.
正[原文]18.唯官山海为可耳。[注释]周朝时,就有管山林的官员,叫"虞",后来,将管山林和山泽等能够"出利"的地方,合在一起管理。在春秋时,齐国的宰相管仲,设立了"官山海"一职,其实,就是"山海官",控制山林川泽等自然资源。中国历史上主张由国家控制盐、铁及山林泽等自然资源的经济思想和政策。"管山海"一词始见于《管子·海王》:"唯官山海为可耳"。"管山  相似文献   

20.
因为自信,才有毛遂自荐的典故传颂;因为自信,才有诸葛亮六擒六纵孟获的战事美谈。是的,人应该拥有自信,这样才有机会像毛遂一样将自己的才华展示出来,像诸葛亮一样将自己的睿智发挥出来。自信能使人坚定志向,走向成功。从前有个年轻人,家贫如洗,他和哥哥一起靠挑水卖给村里的人来维持生计。有一天,他突然想到,如果能挖一条水渠将水引到村里,那么下半辈子就不愁吃穿了。于是,他将这个想法告诉哥哥,哥哥一口否定了,并说他是异想天开。年轻人没有气馁,积极地准备工具开始挖渠。村里的人知道这件事,也涌上来说他是疯子,不安分守己……他不顾旁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