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陈然 《领导文萃》2009,(14):104-107
抽取“导行费”,开办“商业街” 汉灵帝对做买卖感兴趣,与他的出身有关。他本是一个小小亭侯的儿子,属于落魄的皇族,要不是运气太好做了皇帝,也就相当丁民间一个小地主。不过他虽然做了皇帝,却不忘本,依然保持着乡下小地主的作风。皇帝号称天下之主,富有四海。但在灵帝眼里,这些都太虚了,觉得这钱要攥在自己手里才行。  相似文献   

2.
对于偏僻荒凉之地的农民来说,皇帝更是一种神秘莫测的东西。他们即使冥思苦想,得出的关于皇帝膳食的结论也不过是:皇帝顿顿都能吃上不缺葱盐的油饼。这就已经够吸引人的了,明末的陕北农民吃的是草根,也有人肉。  相似文献   

3.
民意和官意     
张鸣 《领导文萃》2008,(13):79-81
在中国,再霸道的皇帝,说起来,也是要在乎民意的。因为中国的皇帝跟日本的天皇不一样,不能躲在幕后假装自己是神的后代,对前台的政治纷争不闻不问,维持千年不改姓换代,万世一系。中国的皇帝诞生之初,原也打算传之万世来着,可是任谁也传不了那么久,短的二世而亡,长的也不过十几代,天下就改了姓氏。  相似文献   

4.
张宏杰 《领导文萃》2008,(6):117-120
皇帝是天下最自由的人,因为他的权力没有任何限制。皇帝又是天下最不自由的人,同样因为他的权力没有边界。皇帝十分清楚他的一切都是来源于自己的权力。为了保持自己的至高尊荣,皇帝必须牢牢把握住权力,一丝一毫也不能放手。利益的焦点必然是力量的焦点。普天之下有多少精英人物在日夜  相似文献   

5.
中国是一个有着浓厚官本位的传统的国家,“官面子”之大自不待言。面子最大、最威风十足的“官”,当然要数那些个垄断了第一人称“朕”(秦以前人人可用,秦朝开始为皇帝专用)的皇帝,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士,率士之滨,莫非王臣”,所谓“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皇帝的官面子大矣哉!从皇帝往下数,各级官员的面子也都大  相似文献   

6.
说宰相     
周树山 《领导文萃》2011,(13):94-97
随便问小孩子,从前的中国谁的权力最大,得到的回答一定是:第一是皇帝.第二是宰相。宰相帮助皇帝处理国事,执掌国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乃群臣之首,皇帝家天下的大管家,说他位高权重,却也是实情。这里的宰相,是取其常名,随历代官制之变.名称也有变化,有叫丞相的,有叫御史大夫的,有叫太尉的,汉置三公之位,宰相非止一人,似乎是集体领导,但仍以一人为主,  相似文献   

7.
鸣弓  彭本 《领导文萃》2006,(2):128-132
太上皇,是皇权政治的特产。辞书的解释是:皇帝的父亲,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不过,第一个被称为太上皇的秦庄襄王,却是死后由其子秦始皇追尊的;其后,汉高祖刘邦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这两个早期的太上皇,和后来的由皇帝而太上皇的那种情况有别。由皇帝而太上皇,用当代政治语汇说叫“退居二线”吧。皇帝宝座之极具诱惑力,可借用毛泽东的诗句来表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坐上去诚然不易,而下来也非常之难,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另一个“英雄”武力赶下台;活着能让出皇帝宝座——哪怕是让给自己的儿子,毕竟很难得。权迷心窍如唐宣宗,大臣请他早…  相似文献   

8.
《决策探索》2008,(12):F0003-F0004
泰山石产于山东省泰山,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历代皇帝对泰山顶礼膜拜,仰慕备至、先后有106个皇帝对泰山进行封禅.封禅泰山是国家昌盛、政治稳定的象征,也是至高无上的荣誉,泰山石有着独特的身份和地位,在神州大地上有“镇宅之宝”之称。  相似文献   

9.
林冠夫 《领导文萃》2010,(16):99-103
中国历史上,有三名亡国之君,都是史称后主。即:三国时蜀汉后主刘禅。南北朝时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李煜。这三人,都是皇帝.其不能称皇帝.只称为国主者,各有特殊的背景和因由。此三人作为历史人物,俱为小朝廷皇帝。陈后主的辖地最大.也不过是江南半壁。刘后主为鼎足三分天下。  相似文献   

10.
古代的皇帝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好皇帝,一类是坏皇帝,还有一类介乎二者之间,亦正亦邪,黑白参半。这后一类皇帝穿上龙袍,身边有忠臣辅佐,乃是国家之大幸;若逢奸贼,则必造成无穷的祸患。  相似文献   

11.
读史以知兴替。读《萧相国世家第二十二》,知皇帝与相国微妙关系,不可不读也。中国大一统皇权专制王朝中人主与相国的关系范式,是在汉高祖的时候被确立起来的。汉高祖与萧何的关系,对其后历代王朝一直产生着巨大影响。这一范式由以下内容构成:皇帝用人,以权术势控制政治大局,相国用事,在经济、法度、战事等各方面为皇帝效力;从人才角度看,皇帝多为二三流人才(刘邦再精明,充其量只能算二流人才),相国多为一流人才(萧何是没有争议的一流人才);皇帝的心思主要用于防止相国或其他大臣谋反,几乎无有例外,相国的心思主要用于谋国事,真想僭越谋反的…  相似文献   

12.
杜七 《领导文萃》2009,(21):51-54
朱元璋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缺乏想象力的皇帝了,从来没有人围绕着他而编造过什么香软情浓的绯闻轶事。但同时,朱元璋恐怕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大胆的皇帝了,没有谁曾像他那样,试图以一己之力。去改造整个社会。  相似文献   

13.
想做皇帝的例子太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宣称他 想做皇帝的就是楚霸王项羽。当他遇到秦始皇的军队, 看到得意洋洋的秦始皇时,不由得激愤说"彼可取而代 之"。与项羽差不多同时,刘邦也见了秦始皇的车队,他 也激发了同样的想法,不过他脱口而出的是"大丈夫当 如此也",透露出其人格的卑琐。这种"皇帝迷"可以说是 充斥中国"二十四史"中。清末民初的学者张相文,写了  相似文献   

14.
不准不做官     
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讲究牧民。代表皇帝来放牧黎民百姓者,就是那些各级政府,各种机构的大小官员。官吏是皇帝的爪牙,官本位思想是封建统  相似文献   

15.
密立储君开创于雍正帝,是由在位的皇帝选定继承人,秘密写名,装在锦匣里,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一旦皇帝驾崩,便取下锦匣,打开事先写好的谕旨,看选定谁为皇储,然后由他继位当皇帝.它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有一定的选贤任能之妙,甚至若发现预立者有问题,还可以更换;同时,它和原来清朝不立储君法也完全不同,可以避免"仓猝之...  相似文献   

16.
唐元鹏 《领导文萃》2014,(14):91-94
正"顾命"一词出自尚书《顾命》篇,讲的是,周成王将死,恐怕太子钊不能胜任,命令大臣召公和毕公辅佐太子。在中国古代的君权政治中,存在这样一个悖论:小皇帝年幼无法统治帝国,最常见的就是这种"顾命大臣"体制,帮助小皇帝完成过渡。但这时候,问题就来了,顾命大臣要么是皇帝宗室,要么就是朝廷重臣,在先帝时便掌握大量政治资源。尽心辅佐者有之,飞扬跋扈者有之,直接废小皇帝的亦有之。在2700年的历史长河中,小皇帝与顾命大臣之间你死我活的斗争从没中断过。  相似文献   

17.
洪武帝登基后分封自己的一大帮儿子为王,晋王拜辞凤阳祖陵后,去封国的路上,鞭笞他的厨师。洪武知道了后,怒斥晋王。说你老子戎马一生,对手下的将帅十分严格,可二十三年来唯独对自己的私人厨师没有斥责过。这番话颇值得玩味。不是太祖仁义,杀功臣毫不手软的皇帝哪有什么仁义?只是手下的将帅所图者大,要封妻荫子,要开府建牙。用现在的话来说,有政治抱负。所图者大,必须要忍人所不能忍。而且跟着老皇帝出生入死的将帅,没有谁是省油的灯,都是些能载舟也能覆舟的主,当然要恩威并使。而厨师独掌自己的饮食,就是个手艺人,虽然也有君臣之分,但更多的…  相似文献   

18.
皇帝是人不是神,这是常识。但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皇帝却被人为地神化,遗害无穷。考察皇帝的人神之变,有助于我们对封建专制主义认识的深化。 就拿明太祖朱元璋来说吧。本来他家穷  相似文献   

19.
张鸣 《领导文萃》2006,(11):33-35
洪宪帝制的时候,北京有位记者表现积极,对袁世凯自称“臣记者”,被媒体传为笑谈,帝制还没有结束,臣记者就已经混不下去了,只好夹起皮包走人。后来历史的大势所趋,任谁也做不成皇帝了,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新职业,诸如记者、律师、作家之类,庶几得以幸免加盖“臣”的印记。然而皇帝这个东西,废除其名号容易,要真的将之从国人的心里和文化里消灭,却难上加难。在没有皇帝的天地里,很可能皇帝更多了,遍地都是。一些人因为自己大小是个头,感觉上就觉得自己像皇帝,像皇帝一样做事。于是有人惊呼:上级皇帝化,下级奴才化。在这“两化”的浪潮里,媒体的…  相似文献   

20.
如今通俗读物的市场上,关于皇帝的书出了不算少,最出名的恐怕是二月河写的《康熙》、《雍正》和《乾隆》系列了。皇帝不算中国的土产,世界各国的历史上,几乎都有过。不过,像中国的皇帝这样历史之悠久、制度之完备,恐怕绝无仅有。前几年批判封建专制主义,几乎人人都在谈皇帝,批皇权,然而作为一种制度性安排的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