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是汉语词的书写形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或语素,无论同音还是不同音,只要使用了同一个书写形式,却又不属于同音假借字和同源词共用或通用字,就都应归入同形字范围。有人称这种现象为“同形词”,笔者考虑到同形词还有单音节形式与复音节形式的差别,而拙文只是以单个汉字所反映的写词现象为分析对象,分析的目的又是观察在写词过程中字形的发生与变化,所以称其为“同形字”,似乎更名正言顺。同形字现象不仅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历代  相似文献   

2.
在汉语里,一方面存在着同一字形表多词现象,即共用字现象;一方面又存在着虽然是同一字形,然而实际上却是不同的文字,即同形字现象。产生一形表多词原因,主要是由于词义引申、假借,而导致多词共居一字的共用字现象。产生同形字现象,是由于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为不同词造字上的偶合,其形虽同,但实际上却是意义均不相同的文字。  相似文献   

3.
0.1 歧义结构,也称同形结构、多义结构,指包含的词语相同、词语的线性排列相同而意义不同的一种语言片段.0.2 歧义结构属于句法的范畴.下面两种现象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一种是“同音同形异义词”(如“词”,可以指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也可以指语言中的一种单位),一种是“多义词”(如“走了半个月”的“走”,可以指在路上行走了半个月,也可以指离开某地已经半个月),句法结构歧义跟具体词的词义不发生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同音字或近音字之间的假借,在我国用汉字记载的古籍中是常见的。概括起来,汉字的假借,也不外乎“本有其字”的假借和“本无其字”的假借两种情况。这两种假借都是把同音或近音才能相假作为共同遵守的原则,而且往往是两个同音字之问,甲能借作乙用,而乙却不能借作甲用。“本无其字”的假借,是指新词产生了,一时又没有新的书写符号即新字来标记,于是将原有的同音或近音词的字形借来使用。后来,人们觉得这样使用不方便,于是就另造新字来使之有所区别。也有一直借用而不造新字的。东汉许慎在六书中说:“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许慎在这里仅说了“本无其字”的假借,他  相似文献   

5.
汉字有形、音、义三方面,对于这三方面错综复杂的关系,古今学者做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吕叔湘先生曾经指出:汉字形、音、义的纠葛,“可以分别下面这些情况:(1)一字多形——异体字;(2)一字多音——异读字;(3)一音多字——同音字;(4)一字多义——多义字”。除了吕先生所说的以外,我们注意到还有这样一类字:一形多字,即几个字形体相同,但读音和意义都不同。这是一种“同形字”,严格地说,应当名之曰“异音同形字”。例如: 柜:gui,衣柜;ju,柜柳。丁:ding,壮丁;zheng,丁丁,伐木声。铅:qian,一种金属元素,符号Pb;yan,铅山,县名,在江西省。这种异音同形字,从语言上看,它们并不是一个词,而是几个声音不同的词共用了  相似文献   

6.
引言0.1 歧义结构,也称同形结构、多义结构,指包含的词语相同、词语的线性排列相同而意义不同的一种语言片段。0.2 歧义结构属于句法的范畴。下面两种现象不属于本文讨论的范围:一种是“同音同形异义词”(如“词”,可以指文学中的一种文体,也可以指语言中的一种单位),一种是“多义词”(如“走了半个月”的“走”,可以指在路上行走了半个月,也可以指离  相似文献   

7.
近一年来在几种有影响的杂志上刊载了好多篇讨论假借字、古今字、本字的文章,也牵涉到异体字.本文打算谈谈我对这几个问题的看法.一、假借字假借字就是同音假借,利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另一个词.也就是许慎讲的“本无其字、依音托事”的假借.例如:“其”本象箕形,但“其雨”、“殷其雷”、“摽有梅,其实七兮”的“其”就不能当簸箕讲,只是同音假借.因为这两个字同音,就借做标音符号了.  相似文献   

8.
词义不明确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词多义”,一种是“同音异义”。下面分别说明: 1.一词多义汉语也同其它语言一样,词汇中有大量的多义词。多义词,就是同时存在着互相联系的几个不同意义的词。例如“宽”,至少有以下几种意义:①横的距离大;②放宽,使松缓;③不严历,不苛求;④宽裕、宽绰。多义词在使用中由于受上下文的制约,只  相似文献   

9.
《汉语大词典》同形字处理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同一个字形记录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的词 ,这样的字称同形字。讨论汉语字词关系时 ,同形字问题不可逾越 ,字典辞书的编写也必须妥善处理。《汉语大词典》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工作 ,但是也还存在不少可商榷之处 ,如“但”、“修、修修、修然”、“兹”、“吴”、“拖”等。讨论这个问题 ,有利于对汉语字词的深入研究和字典辞书的编写与修订  相似文献   

10.
关于“假借”和“通假”,人们往往由于对它们缺乏严格的区分,而把二者混淆起来。在目前通行的一些古汉语方面的论著里,对二者的区分就不大准确。比如有人说:“假借的产生,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本有其字,而人们书写的时候,写了一个同音字……第二种是本无其字,从一开始就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还有人说:“在古音通假中,除许慎所说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外,还有一类是‘本有其字’却因同音而借用的。”前者认为“通假”是“假借”的一种,后者认为“假借”是“通假”的一种,这样就给人们的学习造成混乱。笔者在学习过程中,觉得应严格地把二者区分开来,不妨在此谈谈自已的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1.
以“小三角”为视角,以现代汉语“动核结构”和“非动核结构”为对象,分析了句法结构和语义结构之间存在的“错综”关系,及其中存在的“同形同构异义”、“同形异构同义”等结构同义、结构多义关系,认为这些结构同义关系和多义关系的语值不同,并指出结构同义的区别、结构多义的化解都受到“句管控”。  相似文献   

12.
在语言交际中,同音异义词容易引起语义混淆,使人们对话语的正确意义产生误解;但另一方面,同音异义词也常常被用作谐音双关语以达到幽默效果.文章对两种同音异义词的歧义现象进行了具体分析,并认为要正确理解同音异义词在句子中的意义,需要充分认识语境作用,使我们既能减少或避免语义混淆,又能体会语言技巧所带来的语言幽默.  相似文献   

13.
英语中的一词多义(Polysemy)是指同一词具有两个以上不同的意义。而同型、同音异义词(homonym)则是指两个不同意义的词具有相同的读音或相同的书写形式。由于它们都能产生歧义,故常常被用于英语笑话中,以创造幽默。但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词汇上的差异,我们中国人在阅读这类笑话时,往往很难找出其中的幽默成份,其原因是没有很好地掌握英语中一词多义,及同型、同音异义这两种现象。本文试图从英语词汇学的角度,以几个短小的笑话为例,剖析一下这两种现象在英语笑话中所起的功能与作用,以提高中国读者对学习一词多义与同型、同音异义词的兴趣,从而最终达到提高英语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由于假借字、同形字、古今字等用字、造字现象的存在,使得文字在记录语言的过程中,字与词的对应关系更加的不平衡、不整齐,出现了同词异形和异词同形等现象。古汉语虽以单音节词为主,但在记录多音节的单纯词时,字与词则为完全不同的东西。汉字独特的表意属性虽为我们解词提供了线索,但字形的构意并不同于文字在具体语境中的使用意义。这些都体现了语言与文字之间的矛盾性,使用字与造字不相应,文字与文词不相应,增加了训释过程的复杂性,以至于造成了诸多误训。  相似文献   

15.
六书的“假借”,是以形表意的汉字的一种表意方式。这一表意方式,是用表示另一事物的字形,来表示与之语音相同而在意义上又有其相通之处的此一事物。六书的“假借”,必是形同音同而义近,而音同义同形不同的,都不是六书的“假借”,而是用别字的同音通假。六书的“假借”,是文字学研究的对象;而用别字的同音通假,则是训诂学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16.
词语境中汉语歧义词多个意义的加工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两个实验利用词语境,分别探讨汉语同形歧义词(homographs)和同音歧义词(homophones)多个意义的加工过程。实验采用词汇判断任务,被试为128名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实验结果表明:(1)语境词可以提高汉语同形歧义词与语境一致的次要意义的激活水平。(2)在汉语同音歧义词多个意义的加工过程中,语境词既可以抑制同音歧义词的不适当意义,即阻止其激活;也可以促进同音歧义词适当意义的激活。(3)歧义词相对意义频率对汉语同形歧义词和同音歧义词多个意义的加工过程有影响。  相似文献   

17.
传统上将“直音”和反切都当成注音方式,认为“直音”仅是用同音字注音。但本文通过对《史记》三家注中“直音”的全面分析,发现它有5种作用:说明古今字,系联同音同义词,确定多义词义项,沟通异体字,注解生字读音,从而认定长期以来对“直音”存在误解,借此应当纠正  相似文献   

18.
“又读”指的是韵书或古书注释中同一字形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的情况。又读有的可以区别词义,如“行”字《广韵》有四读,意义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9.
一现代汉语同音词同音词是读音相同而意义不同的词,又分为同形同音词和异形同音词两类。由于汉语中写法不同而读音相同的同音语素比较多,因此就容易形成异形回音词。例如:  相似文献   

20.
一词多义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语言的人,在理论上一致公认,语言中的词和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是不能画等号的。可是,一涉及到汉语,尤其是涉及到古代汉语,就有不少人常常把字和词混为一谈。譬如,由于汉字普遍是一字多义的,因此便把一个多义字的本义和由本义派生出来的各种引申义,甚至包括这个字被通假后所表示的其他意义(即所谓“假借义”),统统认为是同一个词的不同义项,从而认为汉语的词也普遍是一词多义的。有的古代汉语教科书所收录的“常用词”,就是以字为单位计算词的数目。这实在是一个极大的误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