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德和(吉满·徳和),男,藏族,四川甘洛县人,出生于1955年10月。硕士,藏学研究员。西昌学院学术带头人,西昌学院彝学院、彝族文化研究中心、民族教育研究所研究员,"西昌学院藏彝走廊区域民族文化与教育研究中心(二级)"主任,西昌学院图书馆党总支书记。全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图书馆学会会员、凉山州藏学会副会长、《凉山藏学研究》副总编;四川  相似文献   

2.
第一期【1】“民族”新证…………………………金炳镐【7】民族与宗教关系述要…………………龚学增【14】藏彝走廊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李绍明【16】藏彝走廊的历史文化特点…………石硕【18】藏彝走廊族群认同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人类学研究……………………………………翁乃群【19】藏彝走廊———区域研究的沃土……黄树民【20】藏彝走廊———多学科区域研究……王铭铭【22】藏彝走廊的范围和交通道…………李星星【24】藏彝走廊古代通道的基本特点……赵心愚【25】藏彝走廊的民族文化生态单元……李锦【27】继往开来拓展藏学研究新天…  相似文献   

3.
何刚教授     
何刚,男,彝族,四川喜德人,生于1966年,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在职硕士研究生,教授,西昌学院彝文系主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彝学会理事,四川省彝文教材审查委员会委员,凉山州民间文艺协会副主席,凉山州教育科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西昌学院学术带头人。四川省本科高校特色专业“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和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当代彝文文选》主持人。  相似文献   

4.
费孝通先生提出藏彝走廊概念三十多年了[1]。对于藏彝走廊的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在近年来成为学者研究关注的重点。2003年,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中国西南民族  相似文献   

5.
程小菩 《国际公关》2023,(13):194-196
藏彝走廊作为多个民族的聚居区域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在历史上长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独特的区位因素和地理环境也为该区域丰富多彩的文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本文基于藏彝走廊这一历史—民族区域概念,对西汉、东汉两朝与外民族在藏彝走廊进行的音乐文化交流展开梳理和研究,以增进对藏彝走廊的多民族、多国家、多方位文化交流作用的了解。  相似文献   

6.
[摘要]“藏彝走廊”是费孝通先生正式提出的一个“民族-区域”概念,是具有中国特质和学科气派的本土学术成果。“藏彝走廊”概念的生成有其坚实的地理生态、历史文化与学术根基。“藏彝走廊”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推动了我国民族学学科理论和研究实践的深入发展。三十年来“藏彝走廊”研究成绩斐然,但也存在一些较为深层的问题,建设性的反思将有助于“藏彝走廊”研究的深化。  相似文献   

7.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西昌学院把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作为学院中心工作之一,充分利用地区民族艺术文化资源,探索艺术教育的规律,创新艺术教育的途径,丰富艺术教育内容,拓展艺术教育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团结思想,彝、藏、汉渊源关系,各民族忌讳习俗文化等方面,阐述了在民族院校学生中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9.
面对藏彝走廊地区复杂多样的民族与文化,如何从整体上认识与把握其内部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这是藏彝走廊研究中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本文从宏观上对藏彝走廊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进行了探讨,指出藏彝走廊除"北藏"、"南彝"这一基本格局外,尚需要从文化区的角度来加以区分和认识.本文在综合考虑民族、文化、地理空间三要素的基础上,着重以自称、语言、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为标志,将藏彝走廊从整体上划分为七个文化区,即羌(尔玛)文化区、嘉绒文化区、康巴文化区、彝文化区、纳系文化区、雅砻江流域及以东保留"地脚话"的藏族支系文化区和滇西怒江-高黎贡山怒、傈僳、独龙族文化区.本文还分别对各文化区的主要面貌与特点进行了初步归纳与描述.  相似文献   

10.
高校师范彝汉双语素质教育基础课程建设属于双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专门从事高校师范彝汉双语教育教学的西昌学院彝文系,在长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改革和完善教育体系,将双语教育的民族性、师范性和现代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了适应现代化建设的彝汉双语素质教育基础课程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示范性、创新性的重要成果,推动了高校师范彝汉双语教学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我一直在关注唐朝吐蕃史和元朝吐蕃史研究,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发现藏彝走廊地区是整个藏学研究中的一个关键区域,这种认识源于两个方面:一是20世纪50年代为进行民族识别工作而进行的民族调查形成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给了我关于藏彝走廊最直观的印象;二是石泰安先生的大作《川甘青藏古部落》,对汉藏边界地区散居的诸民族部落进行了考证,指出了这一地区在藏族历史研究中的重要意义,该书是综合运用比较神话学、历史学、地理学、语言学、宗教学和民俗学等学科的结晶,体现了老一辈学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同时也引起了我…  相似文献   

12.
藏羌彝走廊是指从西北高原青藏高原东缘甘肃、青海之交向南,沿四川松潘草地,向南经横断山脉到滇西高黎贡山、云岭的一条古代民族走廊,古代活跃在这条民族走廊川滇黔区域的主要居民是被称为西南夷的各个族群,主要包括氐羌和濮越两大民族系统。在藏羌彝走廊的早期青铜时代,初步形成了四个文化区。在藏羌彝走廊青铜文化的繁荣时代,形成了十多个青铜文化区域,各个区域不但地理范围有了较大扩展,相互之间的联系也日益密切,在文化上表现出吸纳性和辐射性二重特征,最终形成西南夷青铜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3.
[摘要]今天,“藏彝走廊”无论是作为一个特定的民族学概念,还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历史-民族区域,均已受到民族学、人类学界的广泛重视与研究,并成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区域,相关研究成果层出不穷。新世纪以来的藏彝走廊研究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领域带来了新的视野和路径,也带来了新的活力。本文回顾了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李绍明先生自新世纪以来倡导和推动藏彝走廊研究的一系列学术活动,特别是介绍了李绍明先生发起和召集的三次以藏彝走廊为主题的学术会议的情况。新世纪以来我国藏彝走廊研究局面的开辟与发展,正是由我国民族学界德高望重的前辈学者李绍明先生亲自倡导与推动的。  相似文献   

14.
藏彝走廊是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指古中国西北地区民族和西南地区民族间交通往来的重要通道,久而久之在此形成了复杂的多元民族文化。藏传佛教对藏彝走廊诸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对丽江市永宁乡采用个案分析研究,重点研究分析藏传佛教与当地民族社区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发现,藏传佛教是永宁地区主要的宗教信仰,它与当地的经济、生活、文化相互交融,在交融互动过程中逐渐成为当地民族社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传佛教在一定程度上担当了民族特色文化和社区归属感的符号象征,在保持藏传佛教与民族社区的良性互动中,维护了藏彝走廊地区各民族的团结、民族社区的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5.
自费孝通先生在1978年提出藏彝走廊概念后,藏彝走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第一次研究高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代表性研究工作是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组织的“六江流域综合考察”。进入21世纪后,藏彝走廊的研究高潮再次来到,众多研究者立足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力图以区域文化和族群互动的眼光来解析这一特定区域,这些探讨,对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分两期陆续刊出部分学者对藏彝走廊研究的重要观点,以促进这一学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自费孝通先生在1978年提出藏彝走廊概念后,藏彝走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第一次研究高潮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代表性研究工作是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组织的“六江流域综合考察”。进入21世纪后,藏彝走廊的研究高潮再次来到,众多研究者立足于各自的研究领域,力图以区域文化和族群互动的眼光来解析这一特定区域,这些探讨,对我们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将分两期陆续刊出部分学者对藏彝走廊研究的重要观点,以促进这一学术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预科部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昌学院预科部自1 984年以西昌师专的名义开始招收首届学员起,至今共招收25届、7400余名预科学生。25年来,西昌学院预科部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民族预科教育质量,为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近年来,预科部办学实力不断增强,教学设施、设备和学生规模等方面的优越条件均列全省同类学校之首,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为凉山甚至四川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  相似文献   

18.
藏彝走廊是我国北方民族与南方民族沟通联系的通道,东西方向则是藏族与中华各民族之间密切交往交流交融地区,是民族交汇接触的关键区域和枢纽,在我国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具有特殊地位与价值。藏彝走廊的民族格局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步形成的。透过藏彝走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发现一个明显事实,我国各民族之间有很深的渊源联系,这既体现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也体现于各少数民族之间。藏彝走廊各民族的长期交往接触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与智慧,是一笔珍贵财富。藏彝走廊的各民族交往也是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的竞争力评价模型,整个模型共包括4层、27个指标,其中包含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硬实力指标17个,区域软实力指标10个。通过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相关指标的整理与标准化,本文初步计算出了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竞争力的基本水平。根据测算结果发现,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区域竞争力在2013年-2017年间具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实际的测算结果中发现相较于区域硬实力,藏羌彝走廊的区域软实力的发展相对来说滞缓,但同时代表着文化资源情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在5年间有较快的发展。文章进一步对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竞争力的测算数据进行分析,旅游产业、金融投资、产业结构以及文化发展逐渐成为了影响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卷首语     
民族学·人类学藏彝走廊历来因其历史、文化和族群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特征而成为学者们的研究热点。本期藏彝走廊专题继续聚焦这一区域。段渝教授用国内外大量的考古材料,证明了藏彝走廊在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