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草原天路     
李立民 《中华魂》2017,(6):F0002-F0002
草原天路,位于张家口市张北县和崇礼县的交界处,两起张北县城南侧的野狐岭,东至崇礼县桦皮岭处,是连接崇礼滑雪区、赤城温泉区和张北草原风景区的一条重要通道。这里是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边缘,平均海拔1400米,年均气温只有摄氏4度,风大、日照充足、无明显夏季成为最显著的气候特征。  相似文献   

2.
那拉提草原     
九月十二日到伊宁后,住进朋友的亲戚家。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就跟嫂子出去逛“巴扎“(市场)了。民族“巴扎“可是外来客必不可少的去处。一位极具维吾尔族特点的老汉从巴扎里走出来,嫂子帮我问能不能拍,老人看了我一眼,我立刻露出“通行征“——微笑,老人笑着点了头。十五日,从伊宁到新源县。十六日正午,班车把我放在那拉提。那拉提意为有阳光的地方,正像这会儿的阳光直照进我的心里。一个哈萨克男子驾着马车也往山里走,他懂一点汉语,答应  相似文献   

3.
草原世界     
《阅读与作文》2010,(1):77-79
世界上最强壮、奔跑速度最快的食肉动物都生活在草原上。因为草原地域广大,掠食动物需要具备很快的奔跑速度才能抓住猎物。同样,猎物也需要跑得很快才能逃脱敌人的追捕。  相似文献   

4.
草原办公室     
侯智勇 《可乐》2010,(6):31-31
南非的克鲁格国家公园非常有名,是看野生动物的好去处。游人最想看的是“五大”,即大象、狮子、犀牛、花豹和水牛。这五种动物发怒时可能袭击人,要近距离观察它们,需要一名富有经验的导游。  相似文献   

5.
6.
托起草原     
天下最美的草原在呼伦贝尔,自天而降的两泓清水,呼伦湖与贝尔湖,浇灌哺育着这片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草原青青在夏季。一场新雨,跟着一阵微风,青草婆娑起来,忽摆忽动,忽俯忽仰,歌态轻柔,舞姿妙曼,巡巡碧浪卷向天边,使整个世界变得芬芳。朵朵白云似簇簇玉莲,凝结在半空一动不动,阳光拂来,  相似文献   

7.
周芊辰 《百姓生活》2013,(11):70-70
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这名字你或许陌生,但《还珠格格》、《三国演义》、《康熙王朝》、《汉武大帝》、《昭君出塞》,这几部电视剧中总会有你熟悉的一部。而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曾是这几部电视剧的外景拍摄地。今年7月,我慕名来到天蓝水蓝、牛羊成群、草青树绿的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用镜头定格这里的美丽风光。  相似文献   

8.
草原四色     
草原何止四色,如落霞余晖的点点镏金,如浮云群羊的辉映浓白,如暴雨压城的遍野黯灰,如孤立野花的孑然殷红,但所有的色彩,都在绿色之间融解;放眼天涯,无论一马平川,或是绵延丘壑,都铺了绿色的毯,让人沉湎的绿,让人迷恋的绿,而我们,在绿色之间疾驰,用短暂的旅程,窥豹一斑,见证草原的四张面孔。[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10.
消失的草原     
《阅读与作文》2014,(12):46-47
对新疆有些了解的朋友应该知道,新疆北部(北疆)水草茂盛,森林、草地、湖泊遍布,气候也好一些。而南部(南疆)就差远了,基本就是荒山、沙漠和戈壁。但有人却信誓旦旦地宣称,在南疆戈壁深处发现了一块水草丰美的绿洲,还有蒙古族同胞居住。  相似文献   

11.
“草原文化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专题,重点以“草原文化研究”“草原丝绸之路研究”“蒙古与北方民族医药历史文化研究”为主要内容,旨在开展综合研究与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既有宏观基础理论研究,也有微观个案研究,有所侧重、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12.
13.
敖包和敖包祭祀是蒙古族传统信仰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北方草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原生态文化遗存,是一种集原始自然崇拜、祖先崇拜、萨满教、佛教信仰和现代文明等多元文化因素为一体的复合性文化载体。自古以来,敖包祭祀对草原族群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的加强,草原文化共性特征的形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主要从文化这一侧面来研究《白鹿原》的“史诗”性。《白鹿原》对中国文化的反映是全面而丰富的 ,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结构的剖析深刻而细致 ,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它还反映了 2 0世纪中国新旧文化的激烈冲突与斗争 ,有浓厚的传统文化理想主义的色彩  相似文献   

16.
随着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深入,《草原法》研究应当给予重新审视。与原有的立法体例相比,相对统一的立法模式优势更为突出。草原生态环境立法价值也应当由结果防控论向风险预防论转变。针对《草原法》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本体性问题,应通过平衡内部政策性条款,设计双向立法衔接,明晰监管体系与监管职权的范围等措施加以解决,最终通过完善公力救济、私力救济等多元救济途径,实现构筑草原生态环境立法的多维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一项开拓性工作。国内关于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至今没有可资借鉴的模板,因此必须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草原地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探索自己特有的路径。在论证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的重要前提后,参照国内外相关经验,对草原文化生态保护区建立的步骤、模式和途径,提出了具体的构想。  相似文献   

18.
草原地役权制度是平衡草原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私法制度。通过比较国外的地役权制度,可知罗马法的地役权"不作为"原则局限了地役权作用的发挥。承认"作为"原则作为地役权的存在原则,在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框架下通过"肯定地役权"构建草原地役权的内在逻辑结构,给草原供役地人施加积极的作为义务,对草原地役权制度进行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设计,对于保障草原生态效益的实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变化等全球变化现象严重威胁着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导致了草地退化、牧民贫困、文化断代等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甚至危及全球草地畜牧业的存续。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草地畜牧业危机,需要自然科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多方位、多尺度、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和管理实践,构建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牧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一人文耦合系统模式,促进草地畜牧业的恢复力。  相似文献   

20.
共生理论首先出现在生物学,然后因为其广泛的适用性被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学科领域。以共生理论来解读甘南草原的生态关系是一次全新的尝试。根据其原理认为:人、畜和草是草原生态中基础的共生单元,其中人是核心;传统的游牧生计模式是典型的互惠共生模式;而草原现代生计模式,即草原家庭或者联户承包责任制,是典型的偏利共生模式;草原的共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基于此得出实现藏族传统生态伦理的回归,开展合作运动,建立牧民专业合作社,是治理草原生态最合理、有效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