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化是民族的根本属性,少数民族作家的文化身份问题也在“文化热”的讨论中成为了无法回避的话题.作为多民族国家,从上个世纪初以降少数民族文学就伴随着中国文学的整体进程在不断前行,但在整个发展历程中,由于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少数民族文学在自身发展中历经了从少数民族文化的被启蒙、被解放到文化自觉,整体上呈现出从少数民族作家身份意识的萌发、文化身份的“遮蔽”再到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三大发展阶段,逐渐形成了对主流文化的认同,甚至在许多方面与主流文学之间达成高度的契合,时至今日已形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深层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的仫佬族,主要聚居在广西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境内。千百年来,仫佬族人民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人民融洽地生活着,创建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仫佬族人现在的主要识别是本民族特有的丰富的民族语言——仫佬话。仫佬语只有语言而无文字,而且在史书或地方...  相似文献   

3.
中国文学史是各个兄弟民族的作家共同书写而成的。其中和唐诗、宋词相比并的元曲,少数民族作家更以其辛勤的劳作留下了光辉的篇章。这首先是因为元曲这一文学体制的形成就是各民族文化在中原相交融的产物,其次是由于少数民族的作家,承袭了本民族、本地域的传统文化,又通过刻苦学习掌握了中原传统的汉文化,就使少数民族作家用汉语言文字进  相似文献   

4.
20世纪80年代,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社会历史背景下,中国少数民族作家被压抑的族群身份认同逐渐复苏,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表现出对各族群文化的自觉追溯与探寻。这一文化寻根现象最初显现为文学表述空间由政治转向文化,后在寻根文学思潮影响下寻根意识与现代意识得以强化,又由于形式主义理论的影响,少数民族作家自觉探索艺术形式的创新。20世纪80年代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潮流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5.
文章简略分析了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认为少数民族文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时代的进步和作家自觉的艺术求索。到了新世纪,随着文化的重要性进一步得到提升,少数民族文学获得了新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6.
20世纪50-70年代,少数民族小说对主流文化的一体化认同中,往往内含了一种自我认同。这既因为民族作家自我的文学观与当时主流的文学观之间存在裂缝,又因为民族作家坚持从自我生活出发的创作实践与当时从政治出发的主流文学观念之间存在冲突,更因为民族作家的双重文化背景存在的内在矛盾。这为今天的民族小说留下了诸多值得反思的问题,当今的民族文化建设也能从中获得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世界里,发展各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学与文化,以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少数民族作家有着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学土壤和民族文化传统,反映民族的风土人情,展示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之间的融合与矛盾,成为他们作品的独到之处。而越是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文学,就越能够在世界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8.
“第三空间”这一概念的引入或许会让我们对新的情境下的少数民族作家的身份认同有一个新的认识,这也许是对游走于多种文化语境中的作家所处境地的相对比较契合的描述。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作家这种不确定的民族身份认同使之具有了不同于主流作家的视角。作家们跨越民族、文化、语言边界的“游走”体验通过写作表现出来,为读者构建出一个杂糅型的民族和文化的“第三空间”。多民族文学会通场景中,民族作家的身份认同亦可表现为多重性与杂糅性。这应该是少数民族文学界对当前现实语境应有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依据作家的写作动机以及作品主题,20世纪中国少数民族小说创作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早期至80年代中期,少数民族小说主要追求地域乡土特色;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民族文化特质成为少数民族小说的核心主题;90年代后期以来,自然和文化危机成为少数民族作家的普遍焦虑,其作品呈现鲜明的文化生态意识。三次转向背后是社会文化语境的改变和少数民族作家"民族意识"内涵的变化,或可以此为启发反思并深化当前的多民族文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于少数民族文学界定的标准有题材论 ,作家论 ,作家、作品民族特点统一论 ,作家、民族文字统一论等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些观点大多涉及作者的民族出身问题。而由于现当代少数民族作者民族出身的复杂性 ,造成了对少数民族文学范畴和界定的混乱及不确定性。少数民族文学应是少数民族作者创作的 ,体现本民族独特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的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著作中,少数民族文学存在逐渐弱化的现象.从少数民族文学发展的内部原因来说,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没有确定,划分少数民族文学的标准没有统一是少数民族文学作品入史逐渐弱化的最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学的研究者,尤其是少数民族身份的研究者,为了撰写少数民族文学史,将具有少数民族族属身份的作家的所有文学作品都算作少数民族文学,从而导致少数民族文学概念泛化.概念的泛化会导致编写文学史的学者难以遴选真正的少数民族作品,因此常常就采用弱化或者不入史的办法对待少数民族文学.要想扭转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逐渐弱化的现状,我们应取的策略首先是明确少数民族文学的内涵.少数民族文学内涵应界定为:作家的族属身份、作家的民族意识、作品的民族特质.在编写中国当代文学史时,按照这三点去划分少数民族文学,就能将真正的少数民族文学写入文学史,从而可以避免将没有民族意识的作品以及汉族作家写作的少数民族题材作品等不是少数民族文学的作品写入文学史,造成混乱.坚持经典标准,遴选少数民族文学精品入史,遴选优秀的少数民族母语文学作品入史,这也是扭转少数民族文学入史逐渐弱化现状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2.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是我国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宁夏、甘肃、青海、新疆、云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从古到今,回族在不断的发展中,创造了自己丰厚的民族文学,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文学作品和作家,也大大地丰富了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在这里,就回族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的概貌,简叙如下。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以来的民族文学日益关注身份认同问题,身份困境是当前民族小说的一个叙述焦点.这拓宽了小说的题材空间,是对民族深层心理的新挖掘,触及了多元文化语境中少数民族复杂的生存体验,展现了各少数民族在社会转型过程中艰难的身份选择和心灵转型.这既体现了民族作家艺术地把握现实问题的可贵能力,又体现了他们探究社会底层存在真相的可贵品格.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是在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基础上,经历了女性自我性别认同与超越性别的成长过程。在漫长的以男权为主导的社会体制中,女性一直是历史的缺失者与被动的参与者,承受着男权制这种传统的钳制。女性自我的性别意识,为以男性为主体的社会价值观与责任感所占有、掩盖,被封建的文化伦理所异化,女性与女性文学长期被湮没,少数民族女性话语以写作的形式更为弱化。少数民族女性文学多年狭隘的创作模式和第一次大的转型的内在动因是女性意识的蒙昧与觉醒,女性作家文化身份与主体位置出现了从边缘向中心的滑动与漂移。梳理和思考少数民族文学与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生成与发展,对更好地把握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寻根文学作为一个文学流派,鲜有人对它的主体进行研究。它的主体包括作为寻根先导的少数老作家、寻根主体部分的知青作家和寻根独特部分的少数民族作家。由于寻根文学作者不同的独特感受和各自文化背景下不同的审美理想追求,使他们在主体的不同类别里又有区别。老作家的寻根主要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个人爱好有关,其寻根更多地带有不自觉的特点;而知青作家的寻根是出于身份认同的需要和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合适的接受场,因此担当寻根文学主体重要角色的不是文化底蕴深厚的老作家,而是文化底子薄弱的知青作家。而少数民族作家的寻根既是对长期封闭心理的反拨,也是对民族文化沉落的焦灼,还不免带有跻入世界文学潮流的急切。  相似文献   

16.
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形成是数量多品质高的民族文学创作成就的映现,是民族文化资源的一次次文学话语的体现,是秉承与传播清代之前多民族优秀文学遗产的互文性表现。我们既要阅读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书面文学,也要阅读民间文学;既要阅读普通作家的作品,也要阅读大家名家的作品;既要读懂表层结构,又要读出深层意蕴。在汲取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应着重阐释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文学格局;阐释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中心和边缘的关系;阐释清代"少数民族文学"的话语构成,从而深刻把握清代少数民族文学"多元一体"的内涵和性质。  相似文献   

17.
纵观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历程,关于宗教题材与宗教人物的描写,经过了一个不同的演进变化过程。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近30年的所有少数民族作家文学在对待和反映本民族宗教与宗教民俗在内的基本倾向是一味地反传统以达到政治上的完全否定。到了80年代,少数民族作家因正处于一个中外文化的相互影响和作用的非常时期,开始对本民族历史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回顾,既肯定宗教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在本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揭示出宗教文化中的消极力量对本民族社会、历史的发展进步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给予了否定,有的作家则以其虔诚的信念公开宣布皈依宗教,而对本民族的宗教文化现象予以完全肯定  相似文献   

18.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少数民族文学分会召集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作家文学讨论会和《当代少数民族文学作品选讲》定稿会,自八月十日至十六日在我州龙井举行。来自全国十六个省市自治区的蒙古族、壮族、维吾尔族、朝鲜族、白族、满族、土家族、藏族、汉族等十一个民族的作家和评论家六十六名参加了会议。大会收到对当代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的研究论文四十三篇,会上宣读了二十六篇。我校权哲、任范松、徐日权同志宣读了对朝鲜族作家黄凤龙、任晓远、李根权作品的研究论文。  相似文献   

19.
与全国共振,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文学学习、借鉴外国文化形成热潮,是社会发展大趋势的反映,是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实现自我超越的需要,是改革开放时代提供的机缘。四川少数民族文学对外国文化的接受也呈全方位摄取、价值取向带多元性和20世纪文化新潮大量引进的态势,但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对“爆炸”的拉丁美洲文学和“崛起”的非洲文学的优先、重点选择。通过取精用宏的学习、思考,四川少数民族作家现代文化精神升华、现代民族文化意识觉醒、现代文学观念不断加深、现代文学表现方法频频使用,已超越传统,跨向现代。四川新时期少数民族代表作家吉狄马加、阿来、意西泽仁、栗原小荻等的作品被译成多种外文在许多国家出版,获得学术界很高评价,关键在于他们能比较正确地处理“拿来”与识别、适应与认同、借鉴与创造等矛盾关系──这正是四川少数民族文学接受外国文化所积累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20.
文化认同既可能指个人对于所属文化的归属感,也可能指不同民族成员彼此认可对方的文化要素。从这一视角考察新疆汉语小说中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至少有三个维度:一是汉族作家汲取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二是少数民族作家对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三是少数民族作家对"他者"文化的自觉吸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新疆本土汉族作家在民族团结颂歌的时代精神指引下,以高度的使命感展现着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80年代汉族作家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更趋向多元化,同时一些优秀的"民考汉"青年作家开始活跃于新疆汉语文坛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