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世间学问包罗万象,治学门径各不相同,但至少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离不开文献,离不开古人所谓治书之学,今人所谓文献学。中国古典文献汗牛充栋,内容地负海涵,治理中国古典文献是古代思想文化研究的基础性工作,而其本身也是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疆域,具有独立的价值意义。本刊专设有文献与考辨栏目,其故亦正在于此。重视文献是中国学术的优秀传统,也是清华大学文科的优秀传统。王国维先生在清华学校研究院授课时提出取地下之新材料与纸上之旧材料互证,主要谈的就是运用文献的方法,体现的是对文献的重视。为继承和光大这一优秀的学术传统,清华大学于2008年4月成立清华大学古典文献研究中心,由中文系教授、中华书局原总编辑、长期从事古典文献和文史研究的傅璇琮先生担任主任,聘请校内外专家10余人担任研究员。顾秉林校长在中心成立仪式上强调,中心的成立是清华大学继续全面推进文科建设、努力创建世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重要举措。为此,本刊约请中心部分研究员撰写了一组文章,或通过对具体文献的释读纠谬说明文献学的重要性,或分析传统古典文献学的当代新内涵,或介绍中心近期文献与文学相结合的研究项目,或思考整理古籍和继承传统文化之间的重要关系,正体现了中心主...  相似文献   

2.
古典文献学具有悠久的学术传统,前贤在从事文献整理研究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理论与方法.不可否认的是,古典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只是限于汉文文献,而对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字文献很少涉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民族文献的整理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民族文字文献特有的内容和形式对古典文献学形成挑战,要求发展、完善既有的范式.民族文献从形态学、目录学、注释学等方面丰富了古典文献学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在古典文献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中,加强乡土文献的整理与研究是对学生掌握该门学科理论基础的最好检验,也是对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探索,寻求利用乡土文献资源促进教学的途径之一.这种行之有效的实践训练,不但对古典文献学教学效果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对于地域文化的研究及相关人才的培养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论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交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文献学历来有“古典”与“现代”之分。专家群体的划疆而治和学科归属的游移不定 ,不利于文献学学科的健全和发展。本文分析了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的相异和相通之处 ,论证了两者交融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并对构建“大文献学”体系提出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5.
文献学研究     
主持人语文献是文化学术的载体,也是文化学术发展的基础。重视文献,拥有文献,学术即走向兴盛;忽视文献,文献匮乏,学术则必然衰败。近代学术的变迁,充分昭示了这个规律。新世纪以来,政府与学界对于文献研究有了更深更新更正确的认识。从国家到学校,各级人文社科研究立项,文献的整理与研究开始占有一席之地;从国内到域  相似文献   

6.
汉代文献学取得了全面的进步,成为汉代学术的主体和表现形式,也是中国文献学的实际源头.汉代文献学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确立了自己的以统一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实事求是为基本精神、以经学文献为主体取径、以兼收并蓄为学科视野的特点.汉代文献学对汉代学术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既是实现汉代学术昌盛的基本途径,也促成了汉代学风由汉初的偏狭向汉代中期以后博通的演变,促进了汉代经学、史学和小学等各科学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本文提出进行"文艺传播"研究的若干设想,认为把文艺研究和传播研究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传播学在具体领域上得到丰富,而且可以为文艺的跨学科研究提供一个有效的维度。本文并从"信息"特性、劝喻方式、对文化知识的负载传承方式和娱乐性等方面,分析了文艺传播在一般传播背景中的特殊表现。  相似文献   

8.
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给中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影响,成为当今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话题.作为社会信息传播公共平台的大众传媒在生态环保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特别是在互联网所开启的信息时代,快速、全面、广泛地传播生态环保方面的信息,是提高整个社会生态意识和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条件.而作为中国新闻业界最引人注目的网络媒体的快速崛起,为生态环保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传播环境和信息平台.为此,本文在总结生态传播在新的传播格局中的中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分析网络媒体如何构建起生态传播的模式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探讨了今后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传播学与科技传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播学是对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传播事实的研究。本文着重阐述了传播学中“传播”的概念与范畴,比较了三种典型价值的传播:新闻传播、知识传播和信息传播。在此基础上,作者对科技传播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科技传播研究中两个相对较迫切而又具体的课题:一、科技传播专门人才的培养;二、对于信息技术发展及多媒体技术应用带来的网络传播问题的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0.
传播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与宣传效果是传播学的重要课题。影响宣传效果的关键是把关人、宣传信息、宣传环境和受传者  相似文献   

11.
北大教授孙钦善先生撰写的《中国古文献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在文献学方面有一定的权威性。本书优点很多,无需赘述,但由于作者疏忽及书稿校勘不慎,本书也不免有一些瑕疵,如知识叙述前后不一致,引用原始文献抄录有误等。  相似文献   

12.
古籍数字化与传统文献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古籍数字化大潮,传统文献学尽管仍保持着很强的生命力,但其与相关子学科均面临着深刻的冲击与挑战。古籍数字化更新了传统文献学的概念和内涵,对学科建设、专业教师和人才培养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传统目录学趋于式微,消弱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功能和传统索引、引得编纂的价值,提出了建立数字目录学的要求;使电子校勘被充分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校勘程序;使版本的概念和内涵发生变化,版本鉴定手段趋于现代化,并促使数字版本学诞生。在这种状况下,文献学的发展既要保留优良传统,又要顺应古籍数字化发展的趋势而进行变革。  相似文献   

13.
汉籍研究不仅要关注中国典籍在域外的传播、存佚与研究价值,而且还要关注中国与东亚各国的以汉籍为载体的文化交流,以及关注受汉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域外汉文文献和本土文献;不仅要对汉籍具体的个案问题进行研究,更要对汉籍研究的相关理论问题和方法论进行深入思考。"汉籍比较文献学"研究是以历史上东亚各国输入的汉籍及其衍生的本土文献为基础,以比较研究为基本方法,对汉籍域外传播的规模、渠道,域外学人对汉文原典的解读、引用和汉文创作,进行分类研究、定量研究和多层次的比较研究,以阐明东亚各国的汉文文献和其本土文献与中国典籍之间的渊源,揭示其中蕴藏的文化和学术思想的异同。"汉籍比较文献学"研究是汉籍研究走向历史研究和文明史研究的必由之路,它是建构汉籍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理论体系和学科框架,把握东亚广大区域内存在的深层文化联系,重构东亚古典文明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14.
学科的回顾与前瞻在20世纪末的学术界蔚为潮流,古典戏曲研究也不例外.系统梳理20世纪90年代对中国古典戏曲研究的回顾和反思的各方面成果,以明确这一回顾和反思所解决的问题、所达到的高度、所存在的不足,以期对古典戏曲研究有所推进.  相似文献   

15.
为改变文字接触研究滞后于语言接触研究的状况,有必要通过建立专门学科给前者以独立处理.研究过程中需注意"接触"与"影响"对举使用时的所指区别.对于接触文字学来说,当前需要加强"影响"方面的研究.考察表明,因文字接触而产生的全局"影响"(移植)与局部"影响"(嫁接),无论就类型还是规律看都有着自身独特之处.当前文字接触研究问题不少,为此须加强理论建设尤其是方法论探讨.  相似文献   

16.
槠山刘姓,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部分,保持着自古承袭下来的淳朴民风、民俗。通过考察研究槠山刘姓百姓在传统节日、生活起居、交往礼仪中特有的民俗活动,阐述了传统民风、民俗体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值得当今社会继承和发扬以利全社会基本道德的规范。本文对于地方民俗学、文化史、思想史等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分隔性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首要表现特征之一,是古典造园的基础和必要手段,它主要表现为园的内外分隔、人与自然的分隔、人与人的分隔。这三个方面的分隔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通过与西方古典园林多方面的比较和分析,对中国古典园林分隔性进行全局、系统地研究,揭示其表现形式及产生的原因和历史文化背景,有利于人们了解中西方古典园林存在的本质差异,更重要的是有利于现代设计师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发现和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本质特征,促进人们在当代的园林设计中继承和发扬传统园林的精华,创造与现实环境相吻合的、符合人们需要的优秀设计。  相似文献   

18.
对《说文解字》重文的再认识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说文解字》重文的再认识及其价值@黄宇鸿$广西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广西钦州535000~~~~~~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理解文献学学术观念及其基本方法发生变迁的一把钥匙,也是我们用以质疑、反思、透视文献学学术发展脉络以及这种学术动力不断更新所标示出来的基本趋向的一个视点。本文将“现代性”视域引入文献学研究,通过考察文献学发展的知识谱系在不同历史阶段呈现的不同样态,力图挖掘其建构线索,进而探寻文献学研究走向进一步自觉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