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龚红林 《云梦学刊》2010,31(3):46-51
屈原作品韩国传播信源有《昭明文选》、《史记》和楚地移民。屈原作品在韩国传播的主要途径有两条:一是文人雅好,师法屈骚;二是机构研究,教育倡导。传播的主要方式有三:一是诵读、讲解(口头传播);二是绍骚、拟作(文字传播);三是翻译、评论(文字传播)。屈原作品韩国传播版本有:韩国影印北宋《奎章阁所藏六臣注文选》刊本,朱熹《楚辞集注》李齐贤家藏本,等:  相似文献   

2.
陈桥驿径指陆游《钗头凤》词为伪作;吴熊和以为该词宫墙柳一语不合沈园周边环境。事实上,陆游的确在沈园题壁,而且是为他的前妻唐氏,这有《剑南诗稿》大量诗作为证,其题壁的事件、地点、意象都与《钗头凤》词有呼应处。最早记录《钗头凤》为沈园题壁词的陈鹄是陆游生活圈内的人,目击《钗头凤》词题于沈园之壁,这应该是可信的。迄今为止,学术界对《钗头凤》词本事有质疑,所举的理由都还只是一种猜测或推论,不具备推翻原说的分量。在《钗头凤》词的解读过程中,应避免臆测,要重视《剑南诗稿》中诸多沈园诗的内证。这毕竟是陆游留给后人的第一手资料。  相似文献   

3.
宋代私学与理学的结合有其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可能性.私学与理学结合后,逐渐成为理学的主要传播媒介,对私学的传播者、受众、私学的传播途径、内容等方面的考察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一点.同时,随着理学的逐步正统化,私学--主要是书院也逐步官学化,私学从而与理学传播渐行渐远了.  相似文献   

4.
题壁作为汉语语境下的一种特殊文体形式,在古代一直被视为时尚的创作行为,韩国诗话总集<诗话丛林>中记载的题壁,能在中国文献中寻出相对应的部分,比如"诗板",作为韩国地域特征很强的形态,在中国更多用于对题壁的保护、收藏;再如妓馆的题壁唱和,文人的文学创作、生活环境都是相同的,只不过韩国的文人来得更直接、更放开.  相似文献   

5.
西方近代体育在西藏的传播始于鸦片战争以后,主要传播时期大约在20世纪初叶,30年代到40年代传播较快。传播的主要途径有四种方式,一是帝国主义入侵后的渗透与英、印、尼等国的驻藏机构及来藏商人的带入;二是西藏创办新式学校教育主动引入;三是西藏选派贵族子弟赴国外留学和赴内地学习的学子带入西藏;四是英办学校的影响。近代在西藏传播较广的体育项目以体操、足球最盛,其次为田径(以跑步、跳远为主)、篮球、排球、乒乓球和网球等。  相似文献   

6.
李军林 《学术论坛》2008,31(2):38-42
<共产党宣言>在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早期传播比较广泛,普及程度较高.就其传播过程本身而言,各有特色:传播者的成分比较复杂、传播环境较为恶劣;传播内容各有侧重,研究成果参差不齐;传播渠道总体单一,传播范围有所限制;传播对象各有定位,针对性强;传播效果总体显著、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7.
信息网络传播立法刍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信息网络传播法是调整信息网络传播主体在运用网络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与传统大众传播法有很大差异.目前,我国虽有多种涉及信息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但存在较多不足之处.完善信息网络传播立法,应该遵循传播自由、信息安全、公序良俗和保护合法权益等基本原则,整合规章,科学立法,建立完善、系统的信息网络传播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李德强 《兰州学刊》2011,(2):144-148
近代以来,随着报刊的兴起和传播,其逐渐成为大众读物。在民国前后这段时期,报刊诗话大量出现,呈现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学现象。这些报刊诗话内容丰富多彩,亦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其中也记载着许多女性的题壁诗。这些登载在报刊中的女性题壁诗和前代的渊源如何?有怎样的继承和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时代特征?文章就这几个问题为突破口,通过进一步研究来探讨近代报刊诗话中关于有关女性题壁诗创作的情况。  相似文献   

9.
抗战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国统区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生存空间。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国统区的编译和传播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了显著提升;以瞿秋白、鲁迅等人为代表的左翼作家成为主要传播群体;生活书店、新知书店和读书生活出版社成为主要传播阵地;《新华日报》及《群众》周刊为代表的报刊成为中共主要公开传播媒介。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在国统区的传播,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前提,进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题壁是唐宋时期寺院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解读寺院文化,就必须对发生在寺院内的题壁现象,进行较为细致的审视.寺院内的题壁文化,不外由两部分构成.一是佛教徒对佛理的阐悟.禅宗六祖传法偈的一段公案,至今仍为人传诵,其重要意义,恐怕说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里程碑也不为过.二是文人士大夫游览寺院时的即景之作,感悟人生,反思既往.这是寺院题壁中分量最重的部分,数量大,也是寺院文化中最出彩的部分.  相似文献   

11.
政府组织传播与社会动员具有内在联系,政府组织推行其政策、主张的过程是一种动员式治理行为,是通过组织间和组织外传播与动员对象进行的有效互动。其中,组织间传播是一种基于人情投资的资源动员,而组织外传播则主要通过人际传播起作用。政府组织在面对面的人际动员实践中既存在“培养典型”等传统群众运动的路径依赖,也利用了情感等多种因素,此外还引入了国家正式权力进行惩戒动员。  相似文献   

12.
网络在政治沟通中的角色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它的影响越来越大,已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政治生活中,政治沟通好比是政府的神经,维系着政治系统的运转.网络的出现和使用给政治沟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网络以其特有的属性促进了沟通的效果,在政治沟通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另一方面,网络增加了政府对信息控制的难度,也难以辨别出信息的真实性,它在政治沟通中扮演着消极的角色.然而,网络不过是众多沟通媒介中的一种,切不可以救星或祸水视之,应客观看待.  相似文献   

13.
新疆阿图什市的民族交往主要表现为维吾尔、柯尔克孜和汉三个民族之间的交往,目前民族间的关系较好,互相学习语言较普遍,公共生活领域内交往频繁,私人领域交往有限,民族界限清晰又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局部出现文化交融和结构交融现象,但多表现为浅层。  相似文献   

14.
由皮尔斯开创的实用主义具有悠久的传播研究的历史传统,不过,实用主义的传播观念在现实中表现为交流的形式。皮尔斯理论体系中所蕴含的交流思想表现为三方面:其一,科学方法的认知论。它是研究我们在交流中如何认知事物本质的方法;其二,实用主义及其观念论。它研究我们在交流中如何拥有清楚的观念,自我如何通过交流达到社群经验的共享;其三,符号学思想。皮尔斯的符号学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与拉斯韦尔不同的交流模式。在当代传播学遭遇理论困境的局面下,或许我们可以从皮尔斯的交流思想与交流模式中获取新的理论源头。  相似文献   

15.
汉语和英语中所体现出的文化思维的差异主要有思维方式的特点及差异,思维习惯的差异及信息组织方式的差异。跨文化交际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汉英思维的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很大影响,具体体现为对口头交际、书面信息交流的影响和对商业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跨文化交际中的非言语交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跨文化交际有两种途径: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非言语交际系统与言语交际,都是一定社会文化的产物。二者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他们都属交际,即一个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信息通过某种途径传递给另一人的过程;所不同的是信息从发出者到接收者之间传递的途径。在跨文化交际中,弄清非言语交际与文化的关系很重要。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治传播学研究在政治传播学学科基本理论、政治传播的范畴和个案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提出了相应的理论观点。学者们对政治传播学的研究,初步构建了中国政治传播学学科体系,拓展了政治学研究领域和方法,也为促进政治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但还存在着体系不完善、理论高度不够和基本概念不清晰、研究方法有待拓展等问题。政治传播学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学术界应在构建本土化的政治传播学科、网络政治传播和国际政治传播等方面深化研究。  相似文献   

18.
王威 《学术探索》2013,(4):10-13
因为组织以集体的方式行事,所以组织和决策的管理层都应当承担道德责任,组织将以道德代理人的方式传播危机信息。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体系,具有鲜明的评判特征,道德判断是建立在组织内化的特定价值观基础上。不同组织的价值观不尽相同。在危机情境下组织最重要的价值观如关注企业利润的价值观经常与关注员工福利和环境等价值观相互冲突。因此在危机信息传播中,组织应优先考虑核心价值观:责任感及问责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核心价值观能帮助组织重新定位和做出合乎道德标准的危机传播反应。建立在核心价值观基础上的危机信息传播能够增强组织的声誉和凝聚力,帮助组织重建。  相似文献   

19.
社会语言学视野下的话语困境及其话语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话语作为社会语言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话语主体间实现有效交流的首要载体,其最显性的功能就在于话语主体对彼此之间表达意义的共同理解。但是,这种理解的有效实现并不完全依赖于话语内容的准确性和主体知识结构的丰隘,而更决定于话语间性的张力度:张力太大,则抑制话语功能的有效实现;张力太小,则主体之间就会失去交流的意义。话语间性在话语实践中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一是符号差异性;二是主体间性;三是语境间性。虽然,话语间性在话语实践过程中更多地表现为一个社会学问题或者语言学问题,但是它的逻辑根源却只能在哲学认识论那里寻求到存在的合法性。话语间性的存在使得话语主体的话语实践更显得丰富多彩,但其衍生的符号异化、文本冲突和话语霸权等问题却使得主体间表达意义的理解受到阻碍。因此,如何把握话语间性的两重性,突破话语间性的两难选择,就成为主体间达于共同理解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0.
张红宁 《学术探索》2012,(12):88-90
人际交往是学生社会化的重要途径,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是当代学生心理问题中比较严重的方面,本文主要从学生人际交往的心理问题的分析及应对策略来探讨当代学生的人际交往,以期对学生人际交往问题能给予有效的指导以及对学校心理健康工作的执行与实施给予好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