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q@@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因为不得不两地分居,从而带来了性困扰.的确,性能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就要有一个正常的排解手段来释放.那么,两地分居的人,该如何保持亲密呢?  相似文献   

2.
一般说来,夫妻分居有两种情况:一是夫妻双方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感清淡漠甚至破裂,于是分栖两处。二是由于工作的需要而造成的短期或长期的夫妻两地分居。本文所研究的是后一种情况。 夫妻两地分居是婚姻生活领域中的现象,它涉及到爱情、婚姻、家庭等一系列问题。这  相似文献   

3.
本文分析了夫妻两地分居形成的原因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并对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个人的意见。  相似文献   

4.
母亲和父亲婚后前5年两地分居。在交通、通信不发达的30多年前,工作忙碌的父母沟通和相聚的机会不是很多。  相似文献   

5.
女儿的心愿     
女儿还小的时候就有一个小小的心愿--在春天的星期天或节假日,和爸爸妈妈一起放风筝,痛痛快快地玩一场.这对别的小朋友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对女儿来说却很难实现.先前我是一名军人,妻子是环卫工人,两地分居把一个完整的家分成了两半,这使女儿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一次次的聚散离别,每一次都增添了女儿的这种渴盼.  相似文献   

6.
我过去的一个女同事,爱人在部队任职,夫妻长期两地分居,家里有个七十多岁、体弱多病的老母亲,全靠她一个人照料。她每天早晨七点半要赶到单位上班,堆积如山的家务事,只好让女儿来分担了。女儿仅两岁。狠心的妈妈,让连走路都不稳当的女儿去倒痰盂。从家里到公共厕所,对妈妈来说,几十步路;对年仅  相似文献   

7.
丈夫外出务工对留守妇女婚姻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发展的转型时期,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流动,出现了农村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现象.留守妇女和外出务工丈夫在长期分居、聚少离多的婚姻生活中,依靠电话进行信息沟通和互动,但空间距离仍不可避免地给留守妇女带来强烈的孤单感和性压抑.尽管如此,由于夫妻之间的性别分工和角色功能互补,分居的婚姻关系并没有变得不稳定而是更加和谐,也因此推动了农村妇女家庭地位的改善.  相似文献   

8.
“久别胜新婚’,相信两地分居或离家远行的夫妻都有类似的体验。由于分离而产生的性渴望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以超过平时数倍的强度或进度表现出来。但性兴奋的发展速度却不一样,总是男性快些,女性慢些。在这种情况下,男性即使没有做任何准备,也会有一泄为快的要求,这种现象符合男性的性欲具有主动性、进攻性的特点,也跟男性的性心理有关。当男女两个人遥遥相思之时,女性对异性的思念一般都偏重于情感,而男性对女性的思念常常伴有性内容。男性离家的日子越久,这种想象就越多,性欲望也就得到了不断积累,一旦两人见面,他们当然就能迅速进入角色。  相似文献   

9.
范流周,男,汉族,1947年12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现任南京大学历史学教授兼历史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并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江苏省委委员、学委会委员。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河南大学历史系读历史专业本科,1978年恢复研究生招考后,又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历史系,师从国际著名学者、甲骨文专家胡厚宣教授攻读甲骨文与殷商历史考古专业方向研究生,1981年毕业并获历史学硕士学位,被选留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任先泰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和胡厚宣教授学术助手。1984年因解决夫妻两地分居问题转调南京大学历史系,先…  相似文献   

10.
自由与人的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是一个关系范畴.它所揭示的是人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和人自身内在的灵魂与肉体的关系.人与动物的分野就在于是否拥有真正的自由.人的自由是自己创造的,动物的"自由"则是天赋的.现实的人永远是自由与不自由的统一体.人的本质是人的能动性或人的精神,人的本质力量就是人的精神力量,它的指向就是自由.人的自由是一个无限的实现过程.自由的实现程度与人的本质的丰富程度是同步的.人类历史就是一部从本能发展出能动性,由能动性而形成人的本质,通过不断地发明、创造来强化人的智慧而丰富人的本质,永远向往和追求无限自由的历史.#  相似文献   

11.
人的尊严是人的自觉.人的价值与人的主体性是人的尊严的根本.在马克思主义中,人的尊严始终是一个核心因子.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尊严就是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在科学发展观的视野中,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尊严为本.人的尊严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每个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自由和权利,国家要保护每个人的自由和人权;国家的发展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整个社会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每个人的发展为前提.实现人的尊严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不是一种"边界意识".人的解放是指摆脱人对人或人对物的依赖与束缚,但更主要是指主体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的思想主要来源于亚当·斯密、费尔巴哈和黑格尔.共产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人的解放途径就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实现自由自觉的活动或劳动.人的解放理论彰显了科学发展观的价值目的.人的解放程度是检验科学发展观实践的标准.  相似文献   

13.
立足于人的本性来把握人的需要的本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所一贯坚持的立场和方法.在他们看来,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个属性对人的重要性突出地表现为失去人的固有需要,就没有人的存在.可以说,人的需要本性是"以人为本"观念的最为基本的哲学根据.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系统地提出了人的丰富性理论,并把实现人的丰富性作为新哲学的追求目标.人的丰富性是人内在的丰富性,是人固有的一切器官以全面的方式占有和体现自身的全面的本质.文章分析了人的丰富性的内涵和基本特征,并系统分析了人的丰富性思想的具体内容:人的意识丰富性、人的感觉丰富性、人的活动丰富性、人的需要丰富性、人的情感丰富性和爱的丰富性等.文章最后指出,人的丰富性思想是马克思扬弃费尔巴哈人本主义思想的结果.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张维祥  段勇 《晋阳学刊》2007,42(2):37-41
自由是人的本性,但它必须通过人的物化活动,在人与人的社会联系中才能具体地实现出来.这样,人的自由本性又表现为人的自主活动特性和人的社会性,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随着人的自主活动和交往关系的发展,人们在客观上提出了全面发展自己的要求.但全面发展是离不开人的自由的,自由既是全面发展的前提,又是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即形成有自由个性的人.  相似文献   

16.
论人的社会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个人到社会,个人要发生一种新的文化性变化才能在社会中生存、发展和发挥作用,这种新的文化性变化即是人的社会角色化.社会角色是人的社会存在形式,人为了获得这个存在形式,需要经历一番文化化或社会化转变.人参与社会组合和社会生活,目的是实现人的价值.人的价值实现与人的社会角色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论人的需要及其社会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孝哲 《江汉论坛》2008,1(5):67-71
人的需要就是人感受到自身内在的物质或者精神上的缺乏,为了维持生存和发展,而对于外界事物的摄取欲望和要求.人的需要是人的本性.人的需要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未来性,既具有个体性又具有社会性,既具有具体确定性又具有历史变动性.人的需要是千差万别、无限多样的.深入研究人的需要的内在结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上把人的需要划分为若干不同的类型和层次.人的需要对于推动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起着根本性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从事文化安全研究,首先要明晰人与文化的关系.从文化哲学的视角来看,人与文化之间具有一种共在关系.一方面,人是有文化的人,具有一定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品质,文化是人的精神家园和身份象征;另一方面,文化是人的文化,文化具有属人的性质和人为的必然,文化来自于、表现于和存活于生生不息的人的世界之中,是人的生命力和主体性的张扬与展示.人的存在离不开文化的存在,文化的存在也离不开入的存在.人与文化的共在关系使得文化安全研究具有人类终极关怀的现实性意义.  相似文献   

19.
肯定是人的基本价值要求,对人的存在具有始源性和本体性的意叉.人对肯定的需要和追求贯穿人的生命过程的始终,是支配人的一切思想行为的动力源.肯定的获得与否也是解读人的性格品质及其思想行为的谜底.充分肯定人、尊重人、满足人的正当要求是处理好人际关系和解决好人的问题的关键,也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继续坚持以人为本,走科学发展之路和创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20.
从人学维度对全球化加以考量,其目的是要揭示全球化与人的内在关联.全球化是由人主导并由人推动的,同时全球化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全球化改变了人的存在方式,引发了人的认同危机,并将人置于风险社会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