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当代道德教育困境的审视,发现根源在于其存在道德教育生态系短裂,外在于与环境的封闭和保守,内在于道德教育模式与新的道德精神的不适应。这种状况不能适应我国社会经济转型转轨对道德教育的要求,因此必须树立道德教育生态理念,并通过优化道德教育环境,构建良好的整体德育理念;探索新的道德精神,构建匹配的道德教育模式;运用德育生态规律,构建和谐的道德教育生态等探讨道德教育生态的现实建设。  相似文献   

2.
现代学校遭遇知识与文化的断裂、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偏移、精英文化式微与大众文化膨胀、文化孤岛与现实生活分离的生态失衡现状,学校文化建构应融合生态学理念,以和而不同的胸怀,以推崇文化自觉、实施关怀取向、共建精神家园为基本路径,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实现师生、学校和社会的互动共生、协调发展,进而形成敬畏生命的伦理观。  相似文献   

3.
中国道德教育内容 ,经过漫漫长途的艰苦探求 ,在扬弃中发展 ,在嬗变中递进 ,已经形成较为稳定的体系 ,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道德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中国道德教育内容的体系业已打上了诸多现代性的烙印。建构现代中国道德教育内容 ,必须贴近国情 ,注重创新 ,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道德教育在当代的应然走向,阐明了当代道德教育必须兼容传统与时代道德资源,重释道德教育并合理定位和实践主体性道德教育,着重论述了实践主体性道德教育模式的价值蕴涵和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5.
从生态伦理学长期以来争论的中心话题谈起,指出学校道德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从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和形式三个方面分析矛盾和冲突出现的原因,提出消解这种矛盾和冲突的路向:真正实现教师和家长的对话和沟通。  相似文献   

6.
道德教育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形态,具有其生态本性。文章从此逻辑起点出发,提出道德教育研究本身具有其生态性.拘泥于某一特定学科视角局限的道德教育研究缺乏全局性的总体把握。因此,从道德教育的生态整体性出发,从伦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视角,从支持系统、操作系统、环境系统和转化系统建构方面,全面分析道德教育,建构起多学科研究视野中的道德教育生态体系,是解决当前道德危机和德育困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当代道德教育在转型过程中,面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挑战,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矛盾。面对这些矛盾,需要将家庭、学校、社会作为一个系统,并致力于在道德教育的各个要素之间寻求协调,只有这样,道德教育才能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8.
现代道德教育面临着生存困境,主要体现为道德教育的地位边缘化和本性的失落以及由此导致的一系列严重后果。生存困境的出现在于道德信念的危机、教育的功利化以及道德教育自身的沉沦等因素的共同作用。现代道德教育要走出目前的困境需要社会、教育和自身因素的共同努力,尤其要强调外部环境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三江源地区生态道德教育具有教育内容民族性、教育对象多元性、教育任务艰巨性等基本特征,加强该地区生态道德教育必须进一步更新教育理念,注重生态道德认知和实践教育,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生态道德观,促使该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是讲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它作为促进天人和谐的凝聚力、推动绿色发展的源动力、建设美丽中国的向心力以及中华民族复兴的驱动力,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加快生态文化建构的步伐,摒弃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文化观,建立生态文化法律保障制度,健全生态文化道德保障措施,吸收借鉴中外优秀生态文化成果,构建生态的生产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1.
道德的形成与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要提高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性,就必须结合并遵循当代大学生主体道德意识发展的特点和德育发展的规律,才能实现这一目标。本文从当代大学生主体德育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对活动道德教育模式的内涵、确立的依据、实施结构等诸方面对该模式进行剖析,致力于提高当代大学生德育的有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生态思维的实现表达了对自然的关切与热爱,这一思维方式的形成必然具有特定的建构方式。应该从生态思维方式的兴起、生态思维方式的基点,生态思维方式的原则来阐释生态思维方式的当代建构。  相似文献   

13.
与自然生态相比,课堂生态是一种特殊的生态。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环境、课堂生态主体与课堂生态主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联系,使课堂形成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课堂生态建构是课堂生态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文中从价值、社会和心理等维度对课堂生态建构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课堂生态遵循生态价值观,师生都具有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是两者的有机统一,师生双方的内在价值和工具价值具有不完满性和互补性;民主既是课堂生态主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基本原则,也是课堂生态主体的主要生活方式;课堂生态需要具有宽容和相互尊重的和谐社会心理环境,自立、自信和自强是课堂生态主体必备的个性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4.
15.
传统学校德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过分强调其意识形态功能,而贴近受教育者实际需要、具有社会普适性的道德教育则往往被倏忽或淡漠,道德教育必须回归到学校德育中的应有位置。就方法论层面而言,当代道德教育必须确立科学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标,全面发挥道德教育的功能,以实现道德精神向现实善的转换为指归,使道德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内外价值得到应有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要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遵循相应的社会视角、自然视角、科学视角和价值视角,并以此为根本指针来认清我国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艰巨性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为此,我们要积极建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依靠人民群众主体力量,健全和完善生态文明制度,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继而努力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生态道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德育教育活动,是培养现代意义上完整的人不可或缺的重要教育内容。从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出发,探讨了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高校德育的必然要求,并对两者有效结合的可行性进行合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生态观下,道德教育必须是一种生态性道德教育,即建构生态和谐的道德教育理念,培养道德教育的“和谐”、“生态”的合格公民。潜在课程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对学生获得知识,特别是非学术性知识,即情感、态度、信仰、价值观、良好的心理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潜在课程的特点与功能看,潜在课程是顺应人的自然本性和德育的生态本性,建设生态型德育课程的必然走向。  相似文献   

19.
理想的道德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对道德教育本质的认识基础上,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从个体的道德需要出发,激发道德情感,注重培养个体的道德判断力和道德分辨力。  相似文献   

20.
道德教育效果不明显,很重要原因是大家忽视了对道德教育的有效性的研究.道德教育的知识化、外加化是造成有效性缺失的主要原因.只有以人为本,进一步改进教育方法,丰富教育内容,才能提高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