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我校中文系副教授王嘉良和杭州师院中文系副教授李标晶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于今年2月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发行。这部教材分为“绪论”和“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7—1937)”及“第三个十年(1937—1949)”上中下三编,每编各以一章阐述文学运  相似文献   

3.
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学院、延安大学、杭州大学、屁明师范学院、贵州大学,贵阳师范学院、重庆师范学院等十四院校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已于最近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我院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部分教师参加编写工作。该书近六十万字,准备酝酿时间较长,几经修改、讨论,方始定稿付排。在编撰过程中,注意吸收粉碎“四人帮”以来的研究成果,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全面地客观地评介作家作品和文学流派、文艺思潮;力争以新的观点和材料充实、加强过  相似文献   

4.
沿用已久的由游国恩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史》部编教材,在教学上曾起过较大作用。随着文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这套教材已不能满足当前教学工作的需要。因此,高等教育出版社受国家教委有关部门委托重编《中国文学史》和与之配套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相似文献   

5.
由朱德发、蒋心焕、陈振国教授主编的《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华东地区省、市属师大协编教材)一书,以其逼近现代文学深层内蕴的严密体系、开阔全面而且裁剪得当的文学史论、新颖准确富于创见的文字描述而使中国现代文学史的编写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一书的引人注目之处,首先就在于编写体例上的大胆创新。它突破了原有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基本上按照文学发展变化的原生状态和自然时序加以展开的模式,即将文学运动及其纷争、文学思潮及其流派、文学作家及其作品笼统、简单地加在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文学的现代阶段,是我国文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对这一富有特色,富有个性,富有彻底的改革精神和创新意义的多元系统结构,许多文学史家已作了总结、论述和概括。而孙昌熙、朱德发主编的,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编》(以下简称《新编》)用开放的观点,现代的观点,对这一具有开创性贡献的文学史重新进行历史性的反思,从总结文学发展规律的观点出发,对它进一步作了全面的、系统的、整体性的考察,不失为一本具有开拓性的,有创新意义的好书。《新编》把全书分为“开篇”、“正篇”、  相似文献   

7.
与后来的文学史以建构科学客观的知识学为目的不同,钱基博以传统子、史精神“撰著”《现代中国文学史》,将王阁运、章太炎、康有为、陈三立、严复、王国维、梁启超、胡适等并置一起,讨论他们如何以各自的理论见解和创作实践共同参与和见证“现代”这一“事件”。梁启超、胡适倡导“革命”,追求文学日新叉新的“现代”;章太炎则代表着第二种“现代”人物类型,身预追新求变的“现代”潮流,却自始即长虑却顾,意识到必将随新变而来的种种流弊;《现代中国文学史》着墨最多也是人数最多的是第三类人物,康有为、陈三立、严复、王国维、章士钊等人包括著者钱基博自己,他们始则舍旧谋新惟恐不力,晚则痛加追悔。一部《现代中国文学史》堪称三类“现代”文人之“忏悔录”。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只有卅年左右的历史。关于这方面的专著,一向不多,海外能见到的也屈指可数。港台两地作者撰述的,往往因资料不足并受特殊情势的限制,因而错误、遗漏之处常令人咋舌,姑且不去说它。内地流传出来的,倒很有几部有份量,象王瑶、刘绶松等人的著作就是。但这些作品由于写作时间较早,新的研究成果未能及时采入。而六十年代以后编就的一些高等学校用的讲义,则大多有下列“通病”:(一)有的对某些问题的提法和阐述有刻意“拔高”的倾向,喜将现今才“时髦”起来的论点强派给早期的革命作家。例如将还不具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鲁迅的《呐喊》、《彷徨》或郭沫若的《女神》,硬说其可贵处是具有了无产阶级思想,反而对它们所具有的代表“五四”的彻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文》(系列)为郭预衡老教授主编的部颁高校文科教材.包括四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卷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五卷本《中国古代文学史长编》、六卷本《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总计十六卷约800万言.因其卷浩繁.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和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分期分批梓行.这部系列丛书堪称体大思精.律外立中,立论析领,涵盖全面,史料丰赔.为拉国后所仅见.在文学殿堂里.诗文门赋.各领风骚,本书以时代为线索.按类分体.各说其详.其中更具独到之处者.是它对重点作家的介绍.既全面论述其生平.又全面评析其作品.…  相似文献   

10.
写小说是一种想象,写散文是一种抒发,写诗是一种放达,写论文是一种升华,写文学史则是一种限制。它是在历史与文学的交汇中按着史的线索和文学的发展规律去展示一代、几代或整个人类时代的文学发展概貌。再加上读者对象又有限制,主要供高中和大学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这又是一个难题·然而,韦凤娟、陶文鹏、石昌渝三人偏是在这多种限制中驰骋才情,奉献出了一部颇具特色的《新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初版)。他们的劳动,令人想起了歌德的话:“限制中才显出圣手”。(引自冯至《诗与遗产》) 所谓“新编”就是要具备“新”:新的体例,新的观点,新的写作方法,就是要与众不同。但要做到这些,甚至其中一点,也不是轻而易举的。全书分为八编四十八章,每编为断代,每章为重点作家、流派或作品,繁简得当,重点突出,构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简明而不失幽约,扼要且能深入,这一点在《新编中国文学史》中掌握得极为适度。它将我国古代几  相似文献   

11.
熊笃先生主编的《巴渝古代近代文学史》(以下简称《文学史》)是一部难得的全面反映重庆文学历史发展进程的学术专著,为我们梳理了一条清晰的巴渝文学发展进程,让读者轻松愉快地回顾重庆文学所走过的光辉历程,领略先贤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全书洋洋洒洒50万言,650多页,跨越两千多年历史,搜罗上千件作品,涉及上百位作家,覆盖重庆所有行政区域。资政育人,以史为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复旦本《中国文学史》开创文学史研究的新局面,在学术上获得突出的新成就,应充分肯定,同时它的不足之处也值得探讨。中国哲学与文学的关系,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学的全面、重大的影响,充分全面吸收学术界新成果包括对科举制度的新认识和多角度、多层次体会和认识伟大作品的成就与意义,是20世纪文学史研究界普遍性地显得不足的局限,本书也未能避免。  相似文献   

13.
文学史是作为人类文化成果之一的文学的历史。要把文学当成文学来研究,重视文学之所以成为文学、并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特点及其审美价值。广阔的文化视角对文学史研究具有重要性。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文学史的一翼,文学传媒是文学史的另一翼。撰写文学史应当具有史学的思维方式,将过去惯用的评价式的语言换成描述性的语言,在描述中自然包含着评价。文学史既是当代人写的,又是为当代人写的,必定具有当代性。中国文学的演进是不平衡的。就其演进的内部因素而言,有雅与俗的相互影响与转变,各种文体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复古与革新之间的交替与碰撞,文与道的离合等。中国文学史可分为上古期、中古期和近古期,三古之内,又可细分七段。三古七段说虽然打破了朝代分期,是处理文学史分期问题的一种新的视角,但朝代分期仍可作为另一种视角,二者互相补充,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4.
由浙江师大校长蒋风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史》,已于一九八七年夏由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儿童文学界、也是世界儿童文学界的一件令人瞩目的新成果。这项成果及时地弥补了这一方面存在着的一个空白。  相似文献   

15.
方志敏在他短暂的生命中,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了不懈的努力,并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创作了《可爱的中国》等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多彩艺术特色的代表作品,在当代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优秀文学作品长廊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从几个方面论述方志敏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应有的地位。  相似文献   

16.
由苏越教授主编的《新编思维表达基础知识》,新近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我原来就听说他们在写此书,但不知道他们能够“新”到里去。及至看到这本书,感受果然不愧“新编”,确有不少新意。一是角度新。该书所涉及的思维表达基础知识,不外乎逻辑、语法、修辞这“老三科...  相似文献   

17.
在党的总路綫的光輝照耀下,在教育大革命运动的強烈推动下,复旦大学中文系文学組同学,解放了思想,大破迷信,在校内外?液徒淌Φ闹傅己桶镏?发揮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經过短短几个月的努力,终于完成了“中国現代文学史”(上册)的編写工作,現已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内部发行)。这本书由于时間、水平的限制,虽然存  相似文献   

18.
建国后,《〈中国新文学史〉教学大纲》第一次将中国新文学史作为一门学科确定下来,也是第一次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文学史学科相结合,为20世纪50年代的文学史书写提供了一个范例。《大纲》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服从于新的意识形态,是毛泽东的政治、文艺思想在新文学研究领域的演绎。新文学史的“革命知识论”与阶级斗争话语模式也在《大纲》的指导下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19.
20.
《中国文学史》:文学史研究的新路标魏崇新从个体创作过程看,文学是作家运用语言符号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外化为特定艺术形式的过程,文学作品是作家本质力量的物化形态。从人类作为类存的群体意识以及文学对人类生活的反映看,文学是人类集体意识的结晶,是人性发展与人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