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尹智辉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313-314
晚清直隶官员对教案的态度分为袒护教会和打击、限制教会两种,以前者为主;士绅在教案中作用主要是制造反教揭帖,参与教案。官、绅在教案处理中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着矛盾。 相似文献
2.
清末衢州教案是在当地民教矛盾日深的基础上因维新派官员吴德潚与当地士绅在对基督教会上的显著分歧所引发。衢州镇道府官员对士绅民众反教斗争的纵容、包庇甚至公开参与则使反教运动一度失控,酿成巨案。案发后作为地方大员的浙抚刘树棠、臬司荣栓与蕃司恽祖翼的应对策略各异,这种差异是清廷中央对教会政策摇摆不定在具体地方社会的缩影,亦透露出晚清时期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力已然发生松动。地方官绅往往基于自身价值观的考量,在处理区域危机时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3.
常畅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12):103-105
中国近代教案的发生发展与官绅的支持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成为反洋教斗争初期的一大特色。官绅参加反洋教斗争的动机各异,促使官绅在一定程度上与群众一道进行反洋教斗争的原因十分复杂。虽然官绅参加了反洋教斗争,但并非由于他们的参加而改变这场斗争的性质,因为反洋教斗争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矛盾激化的产物,是中国人民为了阻止外国侵略势力对中国的渗透而进行民族自卫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4.
近代广东基督教教案成因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映奇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2):12-16
"教案"是指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教会人士与中国朝野之间的种种纠纷。文章在详尽占有基督教"教案"第一手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界迄今研究较为薄弱的近代广东教案进行了耙梳,并按其成因归纳为中法战争案、社会秩序案、经济利益案以及文化冲突案四类,分别加以阐述,旨在为推动教案区域性研究的深入开展作些基础性的铺垫工作。 相似文献
5.
张强国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6(6):124-125
自19世纪中叶以来,我国反洋教斗争呈高发态势且日趋激烈,参与的社会阶层和地域越发增多。酿成教案的原因,传统观点多认为传教士参与侵华活动是主要原因。但本文认为,基督教文化与中国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之间的两种异质文化冲突,即潜伏于中国人中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文化习俗与基督教会教义、仪式的相互隔阂、对立则是近代中国“反基”教案发生的深层次的、内在的根源。 相似文献
6.
杨雄威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4):94-103
在南昌教案的西方叙事中,知县江召棠被描述为一个撒谎者,一个为了面子而自杀、又以自杀对天主教会实施报复的人。而撒谎、面子和自杀正是在传教士的作品中频频出现的中国人的国民性,一定程度上是由传教士话语建构起来的一种神话。通过对南昌教案相关史实的厘正,可知上述神话用于表述南昌教案,都或多或少与事实有所出入。传教士话语反映了近代中西间的话语与权力关系,放在晚清教案史脉络中看,它的形成与双方的互相猜疑和敌对的氛围是有直接关联的。一旦形成,反过来又影响到西方人对教案问题的解读。 相似文献
7.
袁世凯的官绅教育主张及活动主要包括参劾与请奖并施、设立官吏教育机构以及派遣官绅游学与游历三个方面。就地位而言,设立教育机构是官绅教育活动的重心与核心,它既是参劾与请奖活动的发展和完善,又是派遣游学与游历举措的基础及前提。参劾与请奖、派遣游学与游历分别从教育策略和教育措施上充实了官绅教育活动的内容,前者是奖惩机制,提高了官绅教育活动的成效|后者是交流方式,拓展了官绅教育活动的空间。从地域上看,袁世凯的官绅教育活动不仅立足于山东、直隶两省,而且兼顾中央,作用于全国官绅教育的实践。从时段上看,袁世凯的官绅教育活动不仅贯穿于他抚鲁督直的全部过程,而且持续于'新政'改革的整个阶段。整体来看,袁世凯的官绅教育活动培养了一批推行'新政'改革的新式行政人才,加快了山东、直隶两地'新政'改革事业的步伐,对全国'新政'改革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清末广东巡警的创建与官绅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何文平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5):33-38
近代警察制度的引进自始即有地方绅权伸张的背景,1900年广州绅商最早设立巡警局。针对地方绅权的扩展,广东官方一面积极参与巡警的创建,力图控制新兴的警察力量,同时又设法利用新的警察制度收归原有的地方团练。而官方的过多干预,却挫伤了地方士绅的积极性。因为经费等问题,广东巡警之创建并不顺利,成效不彰;又因为盗匪问题,地方团练反而得以发展。1907年“警保局”在省城出现,官权不得不向绅权让步。 相似文献
9.
邓玉娜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4(3):45-47
公元1644年前后,中国社会经历了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互作用的巨大转变,汉族官绅阶层的政治态度对大顺军由支持变为反对,对关外清政权由反对变为认同,及清初联合大顺军残余势力再次反对清政权.这样的转变对明清易代起到了关键作用,也迫使康熙帝调整其先辈们一贯坚持的强制政策,逐步拉拢官绅实权群体,清政权对全国的统治才得以巩固.在这个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在以"人治"方式实现国家管理的中国社会中,官绅阶层所拥有的巨大能量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0.
近代中国因民教相争而酿成的教案经常发生,教案的出现涉及到世界近代历史的发展背景和中国在世界的强弱地位、中西文化的冲突以及中外关系的变化.它既是强权侵略与反抗自卫的产物,也是侵略性的基督教文化与处于守势的儒家文化冲突的产物,还是弱势的清王朝屈辱外交的产物. 相似文献
11.
12.
元朋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26-128
晚明万历年间日本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明廷以保护藩属为名出兵,先后两次打败日本军队,维护了以明王朝为核心的东亚封贡体系;晚清光绪年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清朝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以清王朝为核心的东亚封贡体系至此彻底崩溃。两次中国对日战争,其结果是一胜一负,但后者对中日朝三国的影响确是极为深远的。清王朝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朝鲜实质上成为日本的殖民地,而日本却崛起为东亚新兴霸主,朝着世界级的资本主义强国迈进。 相似文献
13.
李重华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6):158-165
晚清教案四川居多,尤以川东最多最严重.经年累月,间见层出、无处无之、“一夫夜呼,狂走相应”、视生命财产如儿戏、动辄兵戎相见以及“祸局未终,外交已起”,就是川东教案的运行态势.考察川东教案的运行态势——目前还没有人关注这个问题,将使人们对川东教案的全貌,特别是其严重性有进一步的印象. 相似文献
14.
于作敏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8(3):352-355
少数教民依恃洋教仗势为恶,为非作歹,激起教案,严重损害了教民的整体形象。然而,就多数教民而言,其来源或为精神失据,需要寻找精神安慰,或生活无着,为贫病饥寒所迫的社会弱势团体;其入教动机或是虔诚的信教者,或是“吃教”、“恃教”者。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发展,与少数痞匪教民恃教欺人,教士和官府对此加以袒护有一定关系。但在义和团运动中,多数教民是爱国的、善良的,他们被误杀是值得同情的。义和团“打杀”教民,有失于盲目仇杀,与小生产者的狭隘性有关,不过主要因素为封建顽固势力排外仇教政策的带头“示范”作用与受外国侵略势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清末十年期间,清政府每年须时外偿付巨额借赔款,导致内地银两源源不断地流入上海外商银行手中.巨额银两的流动,既使国内金融市场银两流通量日趋匮乏.金融基础愈发脆弱;又增强了外商银行操控金融市场的实力.由于外商银行蓄意操纵或临阵收缩,加之其他种种复杂的因素.清末金融市场爆发了教次风潮;同时也正是因为外商银行拥资自重,厚此薄彼及牟利操纵等,又造成了上海金融市场具有一些异常复杂的变化特征.巨额银两流入外商银行与清末金融市场变迁之间形成了一种复杂的恶性关系. 相似文献
16.
晚清学部与近代文化事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关晓红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2):78-84
清末中央官制改革后,学部兼管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学部集教育文化界有识之士的灼见,运用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力量,采取措施,倡导兴建公共图书馆,抢救内阁大库文书,保护敦煌石室遗书等珍贵文物古籍,将有限的文化资源从少数人的私藏变为社会共享的精神财富,以扩展近代文化的传播,使教育与文化相互促进,承上启下之功,不应抹杀。而其过失,则值得后人反省检讨,以为借鉴。 相似文献
17.
“鸿都门学”事件考论——从文学与儒学关系、选举及汉末政治等方面着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钱志熙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5(1):91-101
汉灵帝设立“鸿都门学”宠用辞赋之士,招致了朝臣的激烈谏议,成为当时政治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同时也是汉末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历来学者虽有论及此事,但缺少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从汉代文学与儒学的复杂关系入手,展示鸿都门学的设立在学术上多方面的背景;然后通过分析汉代选举制度的常规,指出激发“鸿都门学事件”之深层原因在于触动汉代以德行儒术为内容、以乡举里选为规范的人才选举制度。论文还认为鸿都门学事件与党锢事件联系在一起,与东汉以来逐渐形成的衣冠大族与单家寒门的社会阶层结构也有内在的关系。论文的写作目的也在于通过鸿都门学士事件的考论,展示汉代儒学与文学的关系、汉末文学的发展态势及其所处的复杂的政治与意识形态背景。 相似文献
18.
清中叶以前,清政府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东三省森林处于极盛时期。道光至光绪年间,这一地区的森林资源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一方面,清政府解禁东北,大量移民涌入,在开垦过程中滥砍滥伐;另一方面,日、俄势力进入东北,砍伐林木用于修建铁路等,大肆掠夺森林资源。光绪三十一年(1905)后,在实业救亡思潮下,东三省大力发展实业,林业作为实业的重要部分得到重视。政府通过将林业纳入行政管辖,组建林业公司统一经营以及与俄国改订购木条约等方式,加强了对林业的管理,严禁以往任意砍伐的行为。这一时期,林业保护观念得到增强,政府进一步意识到先进的林业技术对发展林业的重要性。为此,各地开始兴办农林学堂和林业试验场,林业成为一种专门之学,近代林业教育出现萌芽。 相似文献
19.
卢炜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7(2):50-53,74
儒家思想的影响、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氛围、清代文化的专制主义与排外主义以及反西化的历史渊源,分别为晚清保守思想形成的理论根源、现实根源和历史根源.保守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直接和间接的阻碍作用,但是,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儒家思想也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宇权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5):113-120
儒家思想的影响、鸦片战争后的社会氛围、清代的文化的专制主义与排外主义以及反西化的历史渊源,分别为晚清保守思想形成的理论根源、现实根源和历史根源。保守思想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直接和间接的阻碍作用,但是,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儒家思想也具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