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适是盛唐一位很值得研究的诗人。他的诗名很高,被近代论者誉为边塞诗的代表人物,与岑参并称。他在政治生涯中也是成功者,史称:“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旧唐书·高适传》)有唐一代,高适虽不能独占风景,然而在盛唐的诗人中,高适在政治上的显达是超乎同辈的。  相似文献   

2.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王之涣(六八八——七四四),字秀凌,原籍晋阳(今山西太原),后迁绛州(今山西新绛)。他生当盛世,略早于李白、杜甫,而与高适、王昌龄齐名,成为著名边塞诗人。他出身仕宦之家,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薰陶,曾任冀州衡水主簿和文安县尉,因被诬告而辞官归里,于是漫游黄河两岸,放眼祖国壮丽山川,为后来创作雄伟壮观、激昂奋发的诗歌积蓄了丰富的材料。他的诗不仅热情洋溢,雄阔奔放;而且明白晓畅,和谐铿锵。所以“每有  相似文献   

3.
生活在盛唐的诗论家殷璠,在他编集的当代诗选本《河岳英灵集》中,选录了二十四位诗人的作品.他对每位诗人都有精当的评语。他评陶翰说:“历代词人,诗笔双美者鲜矣!今陶生实谓兼之:既多兴象,复备风骨。”至于其他诗人,则多有偏胜而不能兼.如评高适“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评崔颢“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说薛据“为人骨鲠有气魄,其文亦尔。”认为王昌龄也是声峻有风骨的诗人,而另一些诗人则以“兴象”(或“兴”)取胜。如说常建“其旨远,其兴僻”。评刘慎虚“情幽兴  相似文献   

4.
韩城梁带村芮国墓地的发现明确了春秋初芮国的地望,今陕西韩城的中部往北一直到龙门山属于芮国,与芮国关系密切的梁国在韩城南部到合阳一带。芮国、梁国地区是沟通黄河两岸的重要渡口的所在。秦迁都雍城后,明确其战略思想是“饮马于河”,目标是争夺东进的渡口和河西地区,并最终灭了芮国和梁国,但芮、梁旧地随后又被晋国占领。在以后漫长的时期,秦、晋双方围绕东进的渡口和河西地区反复争夺。秦国在“饮马于河”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融入了列国争霸形势之中,成为霸主强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适、岑参是盛唐时“边塞诗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一般并称“高岑”。从语言视角考察高适,岑参的诗作,也可以看到他们有许多近似之处。尤其是诗的用韵所显现的韵母系统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可以从中窥见盛唐时中原一带某些实际语音特征。  相似文献   

6.
高适是盛唐重要诗人之一,不仅和王之奂(涣)、王昌龄、畅当等“忘形尔汝”,与李白、杜甫、李邕诸人亦有酬唱之作.天宝三载高适曾与李白、杜甫游梁宋,遍览名胜古迹,“登台赋诗,人莫测也”.这样一位诗人,一千多年来,既无年谱,其诗亦无笺注和编年,这也许与新、旧唐书高适传对诗人的历史考核不精是分不开的.《新唐书》本传简略而无史实;《旧唐书》本传虽提供了一些可资研究诗人生平的史料,但又以讹传讹地记述了一些与事实不符的传说,如以“求丐取给”,“年过五十始留意篇(一作诗)什”等.这些传说在  相似文献   

7.
高适在四川     
一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落(今河北景县)人。他早年仕途失意,曾任封丘尉和哥舒翰的掌书记。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提升得很快,在短短一年中,由八品的右拾遗提升到从六品的侍御史、正五品的谏议大夫和从三品的御史大夫、广陵大都督府长史、淮南节度使,成为当时地位最显赫的诗人。“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  相似文献   

8.
高适集中,写与边塞、战争有关的诗,有五十首左右,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他开元二十年、天宝十载两次到蓟北和天宝十二载到河西这三次出塞期间的作品。这些作品,使他赢得了“边塞诗人”的称号而扬名于后世。但是,如何评价高适其人和他的边塞诗,现在却出现一些分歧,如对高适天宝十二载入哥舒翰幕府后,因收九曲之战所作的十几首诗歌,就有人认为是对“非正义的战争”“进行了歌颂。”①甚至是“放声高唱唐王朝实行民族压迫的暴行,用他们的笔和剑支持了不义战争。”②这些结论,我认为是在颠倒了这次战争正义性的前提下得出的一种主观论断。恰恰相反,这次战争是唐王朝反抗吐蕃侵略的正义战争,高适因这次战争所作的诗歌,应该基本肯定。我的详细论述,请见《文学遗产》一九八一年第一期所刊《九曲之战与高适诗歌中的爱国主义》一文。  相似文献   

9.
胡应麟在概述初、盛唐诗坛源流之大势时说:“唐初承袭梁、隋,陈子昂独开古雅之源,张子寿首创清淡之派。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淡而益以风神者也;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孟云卿,本子昂之古雅,而加以气骨者也”(着重号引者加,下同)胡氏此说对于我们了解唐代诗坛发展之线索,确有启示。但值得强调的是:高适与其它诗人相比,他与陈子昂的关系更直接、更紧密。故本文就陈子昂与高适的前后影响,继承发展等关系作一较详的探讨,从而进一步认识陈子昂开一代诗风的历史作用,和高适在此基础上继承创新,为“声律风骨始备”的盛唐诗歌繁荣所作的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0.
所谓“盛唐边塞诗派”,按目前学术界一般的理解,是指以高适、岑参为主,包括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盛唐时期以写边塞题材而著称的一群诗人。笔者认为,用“边塞”来划分这一派别,并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  相似文献   

11.
公元1231年秋,拖雷统帅蒙军三万强行假道南宋四川,深入金朝河南,并于次年正月击溃金军主力于三峰山,将大金帝国推到了覆灭的边缘。历史上将这一重大事件称为“假道灭金”.蒙古通过这一军事行动取得了全歼金军精锐、突破潼关——黄河防线和扰乱南宋四川,窥探南宋实力的多重战果。自元及今的论著对“假道灭金”总是极力称道。元初郝经称此举“得兵家之诡道”。元朝史家说:“天朝取道襄、汉,悬军深入,机权若  相似文献   

12.
在空前繁荣的盛唐诗坛中,高适和岑参一向是以擅长边塞诗而著称的。虽然王昌龄、崔颢、王维、王之涣、李白等盛唐诗人也写过边塞诗,而且各有其特色,但在数量上和某些篇章的艺术成就上没有高、岑突出,所以高岑是盛唐边塞诗派的重要作家。 边塞诗不始于盛唐,汉魏古诗中就有《战城南》、《陇西行》、《饮马长城窟行》、《雁门太守行》等乐府古题。六朝诗人象陆机、谢灵运、谢惠连、鲍照、沈约、庾信等,都有乐府旧题,写边地或征战生活之作。到盛唐时期边塞诗大量出现,这固然与整个唐诗的发展有密切关系,但也有其社会政治原因。  相似文献   

13.
山阴(今浙江绍兴)东部有一座小山寨,因象棋高手众多而闻名,人们称此寨为“弈寨”。这一年战乱,有位大胡子镖爷率重兵包围了弈寨,却只围而不打。原来这个镖爷也曾是弈林高手,  相似文献   

14.
高适交往僧侣、皈依密宗,曾接触到一些佛教义理,其诗歌中常引用佛教词语,一些诗作中还流露出淡忘世事、追求清净的心理。高适创作十余首登临佛塔寺阁之诗,诗人常在高阁巍塔上感叹造物高远,并联系佛教义理生发感悟。高适对佛教义理理解始终肤浅,诗中描述的澹然空寂之心灵境界,反映诗人于仕宦困境中矛盾犹疑的心态。  相似文献   

15.
杜甫是一位极重友情的诗人,他平生对社会一般人,尤其是社会最下层的平民百姓,都是极富同情心的,对待他的朋友,就更不待说了。在盛唐诗人中,如王维、高适、岑参诸人,几无不是杜甫的朋友。杜甫素日与他们唱和的诗,是很多的,而在所有朋友当中,与杜甫关系最密切、且交情最深的,就数李白了。 李白比杜甫大11岁,是杜甫平生心目中的崇拜者。李白在天宝元年被唐玄宗召入宫中,进入“金闺”,但在天宝三年春就被“赐金放逐”,他只有离开长安,再次开始了他的十年漫游生活。他在洛阳遇见了杜甫,二人从此一见如故,成为莫逆之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汴州又遇见诗人高适,三位诗人一同畅游了梁园(开封)、济南等地。这使杜甫长久不能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黄河诗歌具有丰富的内蕴。重新爬梳其间百余首黄河诗歌,可以归纳出四个主题:一是“抗争主题”,黄河诗歌与歌词作为战斗武器,鼓舞战争中受难的人民去抗争;二是“建设主题”,水利等建设热潮促使诗人在政治语境和内心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歌颂时代;三是“生态主题”,黄河下游断流现象引发诗人关注,诗歌反映了自然、社会、精神等生态问题;四是“寻根主题”,黄河寻根诗歌具有认同和弃绝“根”两种向度,前者牵引出“身份”“生命”之根的寻找,后者则试图建构新的“母亲河”形象。这些主题共同展现了黄河诗歌的风貌。  相似文献   

17.
同为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 ,高适和岑参的边塞诗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与此相适应 ,其作品的用韵也各有特点。高适前两次出塞时期的作品多表现生活的阴暗面 ,以“悲壮”为特色 ,但以“悲”为主 ,以“壮”为辅 ,因而在韵脚的选择上主要用阴声韵。第三次出塞时期的作品以歌颂战功和表达豪情为主旋律 ,用阳声韵 ,韵式上基本用偶行韵。而岑参基本上用阳声韵、随韵 ,尤其是其随韵韵式的运用解决了某些表现豪壮风格的作品用阴声韵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河汾诸老是金末元初一批出生或落籍于黄河、汾河流域的诗人。他们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丰富了文坛巨星元好问“以唐人为指归”诗学思想的内涵,为肇启元明宗唐复古诗风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严格说来,他们应被称为诗人群体而非诗派。其群体性活动和文学创作可先后以金室南渡和蒙古灭金为断,分为三期。其诗作以反映战乱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表现隐逸生活、山林情趣为主,兼有“陶之达”和“杜之忧”两种倾向。其诗学宗尚与金末元初学唐复古诗风相一致,但在学唐诗诸家方面特别强调转益多师,不拘一格。河汾诸老是金元易代之际文坛的重要现象,是一个有影响的金遗民诗人群体,对当时文学的继往开来和促使元诗繁荣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9.
豺山宫是拓跋珪、拓拔嗣父子经常临幸的地方,从平城到豺山往返可以径达,说明豺山近在平城大同。又云“北巡”,则其在大同的正北方。豺山又是漠南地区的交通要道,其北通参合陂,西达善无北陂,南下可到平城。其具体位置又在参合陂东岸的西南方向。参合陂即是今察哈尔右翼前旗境内的黄旗海,善无北陂即今凉城县境内的岱海,则豺山位置指向今丰镇市郊饮马河东侧的薛刚山。薛刚山在清代乃至民国时期尚有古寨遗存,该遗址正厅还发现有北魏时期的绳纹砖、布纹砖。该地还有灵泉一处,风景绝好。故可以断言薛刚山就是北魏时期的豺山。豺山周边的青牛山是饮马河源头附近的牛心山。罽岭就是今丰镇市城区东北方向上的平顶山。  相似文献   

20.
略论南北朝学风的异同及其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北朝时代 ,南北两地的学风不同 ,其原因可上溯到东汉中后期。我国古代学术文化 ,本以今山东、河南二省黄河以南地区最为发达 ,这里士人对东汉后期腐败统治感受最深 ,由于这里是士人集中之地 ,交游论学之风极盛 ,推动了新学风的形成。西晋灭亡后 ,这里的士人逃往江南 ,和江南士人共同创造了南方的学术。至于黄河以北地区 ,由于战乱 ,人们长期聚居“坞壁”之中 ,学术上较滞后 ,但到后期 ,他们大力吸取南方成果 ,水平得到了较快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