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大致可分为儒经、儒行、儒治和儒学4部分。儒学既是前三者的综合,又是对儒经、儒行、儒治在理论上的总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学,它是以其道德伦理的形式再现的,政治、哲学伦理化是儒学的一大特点。本文试以儒学伦理思想为原点,以探究荀子的伦理思想为核心,在重新估定孔子、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认为在继孔子后儒学鼎立门人荀子、孟子二人中,荀子当为孔子儒学伦理思想的笃实继承人;同时对荀子群、争、分而礼的道德本质、道德起源论予以新说;最后比较孔子原初的一些伦理思想,指出荀  相似文献   

2.
梁柱 《中华魂》2008,(10):47-49
改革开放以来,重视、研究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这对于凝聚和发扬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乃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事业,都有积极的意义。但在这中间,也出现了一些刺耳的不和谐的声音。有的人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研究儒学的旗号,提出"儒化中国"的主张。所谓"用儒学取代马列主义"、"儒化共产党"、  相似文献   

3.
正20世纪中国儒学史,与以往各时代的儒学开展相比,固然同属于中国儒学史的范围,但却又有着鲜明的特殊性,并通过这种特殊性与以往各时代的儒学开展呈现出质的区别。因此,开展20世纪中国儒学史研究,需要以历史主义的态度深刻把握这种特殊性,对其中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儒辨”、“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孔子、儒学与中国文化传统”三个方面对“儒”、“儒家”、“儒学”、“儒生”等概念进行了系统界说,对儒学的发展与演变及其坎坷的历史命运进行了具体分析。文章指出,儒学传统不能代表中国文化传统。中国文化传统是以儒家《易》学为主流的《易》文化传统;同时,还指出了这种文化传统的诸多特色和对中华民族精神形成的决定性影响。文章还论证了孔子对中国《易》文化传统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5.
胡适《说儒》一文是中国历史上研究儒学的代表性著作,一直以来,学术界对该文的观点各不相同,有赞扬,也有反驳。该文结构十分严密,通过大量史料对儒、儒家与殷商文化的关系娓娓道来。但是,在史料的引用和逻辑的论述方面该文存在问题,本文采取史源学和逻辑学的分析方法,就该文存在的一些漏洞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6.
从侏儒说到儒──儒为术士说证实刘德增,王大建孔子开创的儒学给中国和整个东亚历史以深广的影响。虽然以儒治国的那一页早已翻了过去,但儒学的伟力迄今犹斑斑可见。对儒学的阐释、注解曾是学术研究的中心课题,即使在当今也不失为热点之一。然而,若干重大问题迄今仍悬...  相似文献   

7.
《礼记·儒行》篇和《荀子·儒效》篇都是战国时期儒学对自身的定位和理解的反映,将二者联系起来研究可以看出战国儒学发展的脉络以及转向。《儒行》篇应当属于子张后学的作品。荀子严厉地批评了俗儒、贱儒、小儒,同时提出了大儒理想。相对于《儒行》篇而言,《儒效》篇对儒者的定位与理解已经比《儒行》篇有了极大的提升与飞跃,这在很大程度上也扭转了儒学发展的路径,即更加重视儒学中的政治品性。这一特点深刻地影响了汉代儒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儒学在中国本土回归、复兴,除了学术研究极为繁荣之外,更在两方面有了长足发展,一为立地的面向,二为顶天的面向。前者为大众或民间儒学在各地的城市社区、企业与乡村落地生根,很有生命力,老百姓有了受用。儒学重新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通过耳濡目染,其精神价值慢慢地内在化,重新化为中国人的内在的心灵。后者为学者们不仅仅局限于研究儒学史,更是用心创建了自己的儒学系统,如李泽厚、汤一介、张立文、蒙培元、牟钟鉴、陈来等学者的新思考与新建构。他们面对时代问题的挑战,融合中西,以儒学为主,构建了新的哲学体系,极有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宋中期的庆历新政不仅是场政治革新运动,也是一场儒学复兴运动.以范仲淹、欧阳修为代表的革新派,在政治经济与思想领域高举复兴儒学大旗,宗经兴学,反佛卫道;在个人情感层面则认可佛教,亲近佛教,甚至援佛人儒,汇通佛儒.虽然其接受与认可是站在儒家立场上进行的,具有明显的实用性与功利性,但这对后世理学家援佛人儒,以道济儒以致形成新儒学都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学说成为封建统治阶级国家的指导思想,即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国家哲学的过程,并揭示了其何以能够成为当时的国家哲学的历史条件,以及它在行蕴过程中,儒道法三家虽互补互黜,但儒学主体地位,其国家哲学性质最终并未改变。儒释的揉合使儒学走向宋明理学。  相似文献   

11.
朱熹是程朱学派最杰出的一个代表,在弘扬儒家道统中集理学之大成。他一生与佛教往来密切,但朱熹习佛远非其主旨,佛学思想只是他改造、丰富并发展儒学的参考材料。从总体上讲,朱熹是极力排斥佛学的,但在排佛的同时又注意吸收佛学精义,尤其是佛家的思辨理论,援佛入儒以改造儒学;反过来佛学较强的思辨性又有利于填补儒学思想理论所存在的不足,因而朱熹晚年仍致力于研究佛学,在矛盾复杂的心态中走上了援佛入儒的道路。以佛学作为改造儒学的工具,光大新儒学,使其理学思想有用于当时且传之于后世,这是朱熹明排佛学、暗窃佛学、援佛入儒以发展理学的真正意图。  相似文献   

12.
柳宗元对儒学和佛学都有较深修养,对"统合儒释"也有高度自觉。学界对"统合儒释"的方式的讨论较多地偏向于柳宗元所自述的范围,即以儒学为本位裁量佛教、对佛教进行抉择,可概括为"援儒入佛";但"援佛入儒"这种更具时代性和创造性的方式也存在于柳宗元的思想成果中。《乘桴说》体现了重视心性的倾向和新颖的儒学阐释之风;《天爵论》重视智识和意志的思想是受到佛教影响的同时对儒学传统的重新发掘和塑造。二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援佛入儒"的特点,也体现出"统合儒释"的创新性和深度,在中唐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思想意义。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就胡适在本世纪30年代所撰《说儒》及《楞伽宗考》两文作了分析。作者认为,这两篇文章的出现,为研究中国儒学和佛学史的人铺平了道路;但两文也存在着一些缺点,把老子说成是“老儒”即其中之一。另外,胡适对盗取宗卷者表示“感谢”,则使人“百思莫解”  相似文献   

14.
东方儒学论纲蔡德贵儒学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尤其是东方的。儒学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在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一直是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一部分,对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所指的东方儒学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儒学文化圈国家的儒...  相似文献   

15.
论佛教对北朝儒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为笔者研究南北朝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系列论文之一.关于北朝儒学,学界自来多以朴纯、守旧、专为训诂章句视之,笔者认为:北朝儒学实受当时盛极之佛教较大影响,其面貌与汉儒之学实已不同.北儒中层次高者,讲论儒典,追求“领新悟异,发自心胸”,或不拘章句,重在对儒典的发凡举例,明显吸收佛家义理,旨趣与东晋南朝清谈人士有相通之处.其余北儒多有借鉴佛家讲唱释典佛法之形式者,与前者相比虽略显皮相,但正由于其法浅易,故能骇然动俗而蔚然成风.本文部分内容,实受牟润孙先生《论儒释两家之讲经与义疏》一文启发.  相似文献   

16.
儒学已经走向世界,其重要标志是在美国形成了两个儒家学派:波士顿儒学和夏威夷儒学。波士顿儒学以对话为主要特点,夏威夷儒学以诠释为主要特点。两派在思想主张上虽有不同,但在把儒学推向世界方面都做出了很大贡献,因此对儒学参与世界化进程有较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古来学者,莫不欲以其学易天下,而终于“易天下”者,唯有儒学。自孔子总结原始道德,摒弃“小人儒”、标榜“君子儒”而后,孔学即以中国儒学的姿态实现了质的飞跃,并从此炳彪于世。又三百年,董仲舒综赅孔学,杂以墨、名、阴阳、道、法诸家学说,构筑其“天人感应”体系。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地位,是为董学。又千余年,朱熹集理学大成,遂使孔、董以来的儒家道统又占据了封建正宗的思想统治地位,统治封建后期的思想学术达七百年之久,所谓“后之时君世主,欲  相似文献   

18.
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对儒学研究要采取古为今用,去粗取精的态度,同时还要与洋为中用相互补充。在研究儒学方面,我们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备必要的基础知识,以儒学经典为重点研究对象,要借鉴但不要拘泥于后儒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周文化的精神内核是道义主义价值取向,具体蕴含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器物文化之中。秦文化的精神内核是功利主义价值取向,具体蕴含在观念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之中。以周文化为先驱的儒学道义论在中国古代居于统治地位的原因有内外两个方面;但儒学独尊不等于独存,异质同构、儒法互补、义利兼顾才是历史事实;自觉超越道义论与功利论之对立,坚持“义利兼顾、综合创新”应是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义利观取向。  相似文献   

20.
李二曲是关学中的重要成员 ,他对儒学进行的条分缕析 ,在今天仍有意义。他强调做儒要做真儒 ,儒的价值在于能够在现实社会中应用 ,不能应用的儒学 ,对社会是无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