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产业化和技术的发展以及新的家庭意识形态的变化是引起韩国社会家庭变化的因素 ,这些因素给韩国家庭带来了什么样的变化 ?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以下是内容提要。为了掌握过去 75年 ( 1 92 5 2 0 0 0 )家庭人口平均数量的变化 ,本文对国情调查资料进行了分析整理。其结果是 :家庭人口的数量从 1 92 5年至 1 960年一直在增加 ,1 960年后急剧减少。 1 960年平均每个家庭 5 6人 ,2 0 0 0年为 3 1人。这种变化在家庭人口的分布中还可以得到印证。 1 960年 ,人口在 4人以下的家庭占家庭总数的 35 9% ,1 990年是 71 3% ,到 2 0 0 0年增加到 86 6…  相似文献   

2.
舒建军 《学术研究》2007,(9):111-119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的社会变迁如今已经大体完结,沉淀下来的社会结构显示出资源再分配过程中权力与资本过分释放所造成的不良影响。被经济利用观念所调动起来的土地等自然资源和金融资本一起给中国社会筑起了一道高篱。社会整合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中国需要一个对沉淀下来的乡土中国模式的勇敢承认从而寻机超越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3.
西方公民社会观适合中国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公民社会逐渐成为学术研究热点。由于这一问题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变迁密切相关,因而引起国内外中国问题专家的广泛关注和讨论。尽管中国出现了社会分化、利益重组以及利益代表的重构,但是公民社会以独立于国家的自治和独立于传统结构如家族、单位或家庭的自治为前提,涉及公民结构及其思维模式的形成等诸多因素,其形成条件在中国才显露征兆,中国现在还没有产生公民社会。把西方语境中的公民社会观援引到中国,可能会出现根本不适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4.
余华林 《中州学刊》2005,(2):163-167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社会学、人类学研究的兴起,近代家庭史研究也逐渐兴盛起来.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观念、家庭规模、家庭结构、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等方面,对我们认识、理解近代家庭乃至近代社会有着重要的价值.但同时研究中又存在种种不足,如研究的趋同化、简单化问题,以及缺乏必要的理论反思.家庭史研究急需跨领域的理论建设.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以及人们生育观念转变,我国家庭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多数家庭由三代同堂的传统大家庭演变成为核心家庭,少子女或独生子女家庭成为家庭常态模式。家庭中老年人口所占比重的快速增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存在的基础逐渐丧失,如何解决养老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本文作者从中国家庭结构变迁入手,分析家庭结构变化对家庭养老功能的影响,探讨解决养老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对于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 ,人口问题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经济、政治与社会诸多方面的发展。中国自推行计划生育的国策以来 ,城市的计划生育工作进行得比较成功 ,但是在不少农村地区则面临着较多的困难和阻力。我们认为 ,这其中的原因除了生产力水平的制约、文化观念的影响等因素之外 ,还在于我国农村的家庭所承担的社会功能过于庞大。一、调适理论与“国家力量的社会调适”  西方发达国家在近 1 0 0年间 ,实现了家庭人口数量由多到少的转变 ,尽管在这一过程中 ,它们的国家力量并没有实行今日中国那样的人口政策 ,但通过对这一过…  相似文献   

7.
20世纪 2 0年代中后期 ,成都一地有两所“国立大学”围绕着“国立”名分的真伪和实利分配展开了竞争 ,既反映了其时国立大学在基层社会的形象 ,也对认知“国家”在“地方割据”状态下的多重意涵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8.
戴萍 《理论界》2001,(1):58-59
女性 ,这是孕育人类生命的伟大群体。这个群体在生育、教育、家庭和社会劳动各方面为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建立了巨大的功勋。说到 2 1世纪的中国女性 ,我们便想到中国在悉尼 2 7届奥运会上跻身于世界三强 ,成为体育大国。其中中国的女运动员做出了令世人刮目相看的伟大创举 ,在 2 8枚金牌中 ,她们一举摘取了 1 7枚金牌 (含一枚混双金牌 )。从她们身上 ,看到 2 1世纪中国女性那种强者的品格、强者的素质、强者的力量、强者的风采、强者的价值 ,这也是 2 1世纪对中国女性的时代要求和期望。一、女性必须具有强者主体意识的时代人格2 1世纪是…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家庭的变动轨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伟志  徐新 《社会科学》2000,(10):51-55
家庭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单元 ,家庭制度变迁的快慢基本上是与社会变迁的快慢相吻合的。当代中国的家庭经历了时急时缓的波浪式发展轨迹。 195 0年《婚姻法》的颁布促使大多数包办婚姻解体 ,提倡婚姻自主。但在随后的时间内 ,从整体上看 ,人们的家庭观念和婚姻行为并没有多大的改观。 80年代以后 ,急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 ,促使当代中国家庭无论是在实体方面还是在观念方面都处在巨大的变动之中。一、家庭结构由紧到松、由单一到多元从量上看 ,外显为家庭规模的逐渐缩小。一是户均人口数下降。从 2 0世纪初到 40年代末 ,根据官方统计的家庭平均…  相似文献   

10.
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及合法性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 8 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社会结构的转型。在这一过程中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它的合法性面临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对发展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进行研究。本文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合法性来源于它的人民性、主导性、合理性、发展性和先进性 ,同时以其合法性来源为依据简要指出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合法性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婚姻家庭问题研究:一个世纪的回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中国 ,对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历来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从有关论著来看 ,早在本世纪初 ,讨论婚姻家庭问题就是新文化运动的热点 ;2 0世纪三四十年代 ,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曾经产生过不少有影响的成果。新中国成立后 ,尽管家庭社会学作为一门分支学科随着社会学的被取消而停止了活动 ,但各级政府部门对家庭的调查却从未中断过 ;在五六十年代 ,仍有许多涉及婚姻和家庭问题的书籍出版 ;自 70年代末社会学恢复以来 ,婚姻家庭问题的研究又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进入了兴旺时期。一、2 0世纪上半叶对婚姻家庭问题研究的概况2 0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  相似文献   

12.
楚爱华 《东岳论丛》2007,28(2):120-122
《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对家庭生活结构进行完备形态刻画的家庭小说。主人公西门庆的房屋建筑不仅为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提供了活动空间,而且提供了很多明中后期暴发的商人家庭在财富积累、婚姻形态、道德伦理、开放程度等各方面出现的与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相抵触的新的家庭文化信息,同时也为小说作品提供了一种新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3.
一、“中国中心观”观点产生前的学术背景近年来 ,有关中国近代史研究视角的问题趋势 ,曾经存在 2 0世纪 70年代前费正清与李文森主导的“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 ,循环往复 ,缺乏内部动力突破传统框架 ,只有 1 9世纪中叶西方发生冲击之后 ,才发生巨变 ,向近代社会演变”…… (译者代序第 5页 )观点模式与 2 0世纪 70年代兴起的“以中国为出发点 ,深入精密地探索中国社会内部的变化动力与形态结构 ,并力主进行多科性协作研究”…… (译者代序第 5页 )和“力图以帝国主义这一历史范畴作为探索1 949年以前全部中国近代史的主线”…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 ,每当谈到中国人社会行为的逻辑 ,学者们总是用一种笛卡儿式的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看待中国人。以中国的家庭结构为基点 ,从中国家庭的宗法制、礼仪和资源转移三个方面分析家庭结构对中国人社会行为的影响 ,可以看出中国的传统家庭结构是造成中国人社会行为的权变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基督教作为西方文化的重要支柱 ,对世界各国文学发展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从基督教的特定视角来重审 2 0世纪中国文学 ,这是对中国文学所具有的世界性意义的充分肯定。同时 ,通过描述 2 0世纪中国作家面对基督教所体现出的认同或拒斥 ,接纳或反叛等等精神境遇和心灵体验 ,以及基督教经典文本《圣经》对中国文学话语方式的深刻影响 ,又能从特定角度敞亮 2 0世纪中国文化独特的一面。王本朝新著《2 0世纪中国文学与基督教文化》既从历时的角度探讨了基督教对 2 0世纪中国文学意义 ,又从共时的角度阐发了作家个体与基督教的精神遇合 ,同时描…  相似文献   

16.
正家庭是人类社会的最主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的"基本细胞"。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世界家庭数量急增,已超过10亿个;家庭规模日趋缩小;离婚率普遍上升;人口老化问题日益严重;人们的家庭观念也在发生变化。这些家庭问题给社会带来巨大冲击,日益为国际社会所关注。在中国,兼顾工作与家庭的压力导致的生育养育问题,少子化  相似文献   

17.
<乡土中国>是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早期最具代表性的理论著作.他通过十数年深入农村调查研究,直接观察,得出了对中国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关系和民俗风情等方面的规律性认识.半个多世纪后,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贺雪峰先生写下了<新乡土中国>.这是以费孝通先生为学术楷模,关于处在转型期乡村社会的调查笔记.对这两本不同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关于中国农村社会的著作进行比较,对于了解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及观察、认识农村社会的方法,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人口转变背景下的中国家庭变迁及政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人口转变理论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探索家庭变迁的特征、趋势和影响提供了新的分析视角,也为家庭政策的制定和完善构建了基本的理论依据。尤其在中国,随着社会、经济和人口的快速发展,家庭的规模、结构、关系、功能、资源与能力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对面向家庭的社会政策与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迅速增长。但是,中国的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对象基本上是以个人为单位,缺乏能够有效支持家庭的政策体系。因此,亟需审视家庭变迁所带来的政策需求,明晰家庭私领域的边界和政府在支持家庭中的角色,确立"以家庭为导向"的社会政策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杨昌勇 《学术研究》2003,(2):102-103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第七界年会于 2 0 0 2年 1 1月 2 6- 2 9日在广州举行 ,由广东教育学院和广州大学承办。来自大陆、台湾和香港 1 6个省区 31所大学、学会和杂志社的 61名代表 ,就两个主题“社会变迁中的教育公平问题”和“后现代主义与教育社会学”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 ,中国的社会转型首先在思想层面开始。到 90年代 ,中国的社会转型在实践层面有拓展 ,其最主要标志是市场化所引起的观念与制度的变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由此引起的社会公平和教育公平问题已持续多年 ,因而成了这次会议深入讨论的主要…  相似文献   

20.
本文精辟阐述了今年我国经济运行出现的良好势头 ,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经济增长的新条件 ,并展望了 2 1世纪初中国经济发展的态势 ,认为中国经济尽管存在一定的制约因素 ,但仍可以在较长的时间里保持 7%— 8%左右的较快增长速度。同时 ,也提出我们的经济发展观要更新 ,要淡化对速度和数量的要求 ,强化对结构和质量的要求 ,要用较快经济增长的提法代替高速经济增长的提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