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蔡邕的《独断》和刘勰的《文心雕龙》记载,西汉奏议被分为章、表、奏、议四类,但是例外的情况在《汉书》和其他文献资料中都可以找得到。本文对西汉奏议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归纳分类,并根据出土文献考察了其具体的格式,在古代文书和出土资料的基础上尽量恢复西汉奏议简牍运用和书写的原貌;对奏议的传递和处理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甘中流 《东岳论丛》2011,32(8):86-89
蔡邕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士,也是一位有很高声誉的书法家与书法理论家。对于蔡邕的书法成就及理论著述等问题,后人有所怀疑。蔡邕书法地位在晋唐时期有很大变化,蔡邕书法地位被抬升与唐玄宗锐意提倡八分相关。为迎合唐玄宗的旨趣,八分书受到其时很多书家的重视,蔡邕也被文臣树立为八分之祖,而围绕蔡邕的相关传说与理论著述也在这一风气下渐渐出炉。  相似文献   

3.
回忆张维华先生赵捷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这本来是东汉蔡邕作的一首《饮马长城窟行》的古诗,描写的是汉代男子征戍边疆,其妇人思念丈夫,悲其饮马长城窟的劳作之苦。但每当我读到这首诗时,就想起了教过我秦汉史课的张维华先生,他曾经...  相似文献   

4.
武建雄 《北方论丛》2021,(6):113-123
奏议是苏轼文学写作中之重要部分.苏轼一生仕宦,公忠许国、关心民瘼、直言敢谏,奏议为之忠实纪录,文体史上与西汉奏疏、陆贽奏议鼎足而三.南宋孝宗帝赞其"忠言谠论,正朝大节".苏轼奏议展现出其为政责实、以民为本、崇儒重德、广纳忠谏、独立不倚的治政思想与理念.以文学视角言,苏轼奏议论切时弊、引类譬喻、变俗为雅、长于摹写,表现出高度的艺术技巧.以政治影响论,苏轼奏议对于宋世推尊陆贽、规谏当朝帝王、助力高丽外交、惠及天下生民,发挥了重要作用.奏议为苏轼赢得崇高文名,其敷陈政见虽不尽公允,但仍不失为史上一流写手.  相似文献   

5.
张根云 《理论界》2008,(7):136-137
蔡邕的碑铭文为后世作家确立了一种光辉的典范。唐代古文运动主要以恢复三代及西汉文风相号召,而蔡碑属于唐代古文家所师法的为数极少的东汉人的作品。这是因为蔡邕确立了碑文写作的“实录”原则,其文融化经典,合乎儒家雅正的标准,遵循褒贬劝诫的根本原则,而且构思精巧,辞藻丰富、典雅但无俚俗、华靡之弊,运用骈俪之语而能够恰如其分,不以辞害意,充分体现了高超的文学才能。  相似文献   

6.
《后汉书》虽未正面记录光武帝之后的郊祀活动,但爬梳史料仍可发现东汉中前期诸帝多有亲郊之举。如章帝元和三年北巡前曾分祭南郊、明堂,安帝元初元年、六年的亲郊皆是在邓太后专权的政治背景下展开。与元始仪稍有不同,东汉更重视皇帝亲郊、合祭天地之礼,相对忽视二郊之别祀。延光三年安帝东巡前曾行包括南北二郊在内的五供之祀,该故事可能经蔡邕辗转收入《续汉书·礼仪志》,长期被视作东汉常制。  相似文献   

7.
一、蔡邕生平简介及其对书法艺术的贡献 蔡邕(132-192),字伯喈,陈留圉(今河南杞县西南)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大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官至左中郎将,人称蔡中郎.少年博学,善于文辞,通晓经史,释解音律,明了天文,工书绘画,擅长篆隶.  相似文献   

8.
东汉末年,围绕着鸿都门学的论争,凸现出两种截然相 反、根本对立的汉赋观:第一种是以灵帝与鸿都门士为代表的贴近世俗生活、追求感官享受 的新型的汉赋观,第二种是以蔡邕为代表的恪守传统经学与道德规范的旧的汉赋观。蔡邕在 理论上否定但在实践上却创作了不少逸乐小赋,反映了他对汉赋地位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9.
董文武 《中州学刊》2001,(3):151-155
袁宏<后汉纪>是现今保存最完整的东汉史籍,然而其史学价值却未被真正认识,在史学研究中也未被充分利用,形成了目前研究东汉史基本上依赖范晔<后汉书>一家的单一局面.本文通过袁纪与范书的比较,从袁纪可订范书记载之讹误、可补范书记载简略之不足、保存了范书没有的原始材料、保存了诸家后汉书的部分佚文等四个方面,论述了袁宏<后汉纪>一书的史学价值以及在研究东汉史中的重要性,得出了研究东汉史应将袁纪与范书并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王启才 《江淮论坛》2006,(5):129-133
从奏议文体写作的角度来看,曹植后期表文存在不足之处。全面、客观地评价曹植及其表文在奏议文体发展史上的作用、地位,可进一步推动曹植研究与奏议文体研究,并对当今上行公文的写作有所鉴戒。  相似文献   

11.
毕庶春 《文史哲》2012,(3):63-71
解读东汉鸿都门赋这一历史个案,还原并诠释我国古人对俗赋最早的感性认知,是相当有意义的。与此相同的认知,也显现于俗赋选集中。而今,此认知将有助于区畛雅赋与俗赋。鸿都门赋,所来有渐。先秦以来,不仅文士们往往多有俗赋之作,出现了以荀况、宋玉、刘安、枚皋、王褒、扬雄、曹植、傅玄父子以及束皙等为代表的众多文人俗赋作家或作家群,而且,还至少出现了五次民间俗赋的潮涌。官民判定雅俗的基准彼此歧异,故蔡邕与鸿都门赋的冲突,实则是在朝文人俗赋与民间俗赋的对峙。现今戏曲中,丑角"以声节之"的口诵俗赋,应是古人"不歌而诵谓之赋"的嫡传。文人俗赋自有其经典之作,其沾溉所及,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2.
《史记》是“谤书”的骂名由来已久。早在东汉时期的汉明帝即已以官方立场 ,判定这部书“微文讥刺 ,贬损当世 ,非谊士也”。到了东汉末年的王允 ,更是直呼《史记》为“谤书”。《后汉书·蔡邕传》载 :王允诛董卓 ,又欲诛与卓相善的蔡邕 ,邕乞残身以续成汉史 ,王允曰 :“昔武帝不杀司马迁 ,使作谤书 ,流于后世。”遂杀蔡邕。王允的看法代表了当时大多数在官方立场左右下的正统文人对这部书的普遍看法。这以后 ,刘知几、王夫之等视之为“谤书”的更是络绎不绝。针对“《史记》是谤书”这一论题 ,历史上亦出现过不少持反对意见的人物。最早见载…  相似文献   

13.
东汉晚期墓葬从形制、构造、随葬品等诸方面较之东汉早中期呈现衰败的态势,但葬俗依然延续了奢华之风,虽不乏僭越,总体依然在等级制度的框架内运行.曹魏时期墓葬的等级制度延续了东汉的传统,葬俗则明显表现出薄葬的倾向,这种薄葬由曹魏统治者倡导,经历了一个从相对薄葬到真正意义上薄葬的过程.薄葬的最终意义在于确立君臣父子的忠孝观念,奠定曹魏统治的社会与思想道德基础,对两晋南北朝的丧葬制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明成祖永乐十四年由黄淮、杨士奇等奉敕编著的《历代名臣奏议》,分六十四门、共三百五十卷,它是一部收集了上自商周,下迄宋元约二千余位历代名臣的奏议汇编。现就它的史料来源和文献价值,作一论述,考察其历史价值,以求教于方家。是书材料来源及其史料价值由于《历代名臣奏议》是历代名臣奏议的汇编,因此它的编纂也与当时著名的《永乐大典》有着类似的特点,即大致抄录前人的古籍,一般而言,史料价值不大。有关它的史料来源,大致可分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商周至唐之前的奏议,大多抄录《尚书》、《春秋》、《战国策》、《国语》、《史记》、《汉书》、《后汉书》、《盐铁论》、《新语》、诸子  相似文献   

15.
唐·陆宣公(陆贽)奏议是我国古代一部著名的公务文书的典范,是封建国家统治人物理财、理政的思想指南,加强封建政权建设的谋略库。当前研究奏议,国外已有人初设“奏议学”从若干方面有所涉及,国内学术界对此亦颇为关注。本文拟就此略抒己见,就教于方家。陆贽奏议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16.
<雉朝飞操>在扬雄的<琴清英>和蔡邕的<琴操>中都有著录,是两首同题琴曲.两首琴曲之所以题目相同,是因为它们具有大体一致的题材和基调,都把雉鸟作为男女婚姻的象征.扬雄<琴清英>对<雉朝飞操>所作的题解,以春秋时期卫地文化为背景;蔡邕<琴操>对<雉朝飞操>所作的题解,则是有春秋及战国时期齐文化的折射.从西汉后期到东汉后期,<雉朝飞操>不但文化背景出现差异,而且经历了由雅乐到新声的演变.  相似文献   

17.
历来从文学角度研究东汉碑铭者少.通过文献梳理可知,碑铭是在东汉大量出现并达到创作高峰的,其兴盛与东汉崇尚厚葬、立碑垂名以及书法潮兴起有密切关系.碑铭是东汉时期较流行的一种文体,在文章结构、语言、行文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碑铭作为东汉重要的文学传播媒介之一,突破了贵族文学的狭小圈子,扩大了文学传播的范围和影响,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汉赋与汉代奏议属于不同的文体,前者属于纯文学范畴,后者为应用性文体,它们都是汉代高度发达的文体。这两种文体看似毫不相关,但在汉代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汉代文人基本上都能兼擅奏议与赋;从这两种文体对汉代政治强烈关注的角度来看,二者内容上具有较强的趋同性;汉赋与汉代奏议在写法上也互相渗透。汉赋与汉代奏议齐头并进、互相渗透,形成汉代一种繁荣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9.
赵俊玲 《船山学刊》2013,(3):146-151
蔡邕在章表的发展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在他之前,两汉虽已有三十余位章表作家,但各自创作数量都非常少,亦未出现为人称颂的名篇。蔡邕第一次大力投入其中,今存章表13篇,皆言之有物,注重用比、用典,骈散结合,形成了华实相当、文质彬彬的风格特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影响了后来如孔融、阮瑀、曹操、曹植等的章表创作。然而蔡邕章表一直不为人注意,主要原因应是为其碑文成就所掩。直至刘师培,推重蔡邕文章,才稍提其章表,惜未有嗣响,章表至今仍是蔡邕研究的薄弱环节。  相似文献   

20.
装子野集团作为一个崇古的集团,其诗赋创作、铭诔碑诰、奏议书论和学术论著的编撰等方面都与其文学主张相一致.裴子野集团现存的诗作虽不多,却能追随汉魏风骨,以质朴典雅的风格别具一格;铭诔碑文写法上多质实,多采用散文形式,自由灵活,庄重典雅;奏议书论和学术论著的编撰更是裴氏集团中人影响最大的成就,但也都体现出尚质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