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杜甫博览群书并能背诵大量文本,这是他与同代诗人共有的特征。文本记忆形成的“精神文库”(“mental corpus”)令唐代诗人常引经据典,并期待读者能理解其中暗含的“第二重”意义。然而,这种特征在西方的杜甫研究及杜诗翻译中很少被探讨。通过对数首以马为主题的杜诗进行解读,尤其是参照《江汉》中的“老马”形象,可以尝试重现这种“第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21世纪以来的杜诗研究有新进展:“杜诗学”作为专门之学的建设进一步开展;杜诗人物及文化地理研究深入细致;杜诗的思想、题材、文化意义及“李杜”比较研究颇见功力;杜诗语言、修辞、风格等艺术成就的研究成果颇多。同时,在杜诗学研究、文化意义、语言研究、通俗化立场等方面,还需进行可持续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3.
孔妮妮 《江淮论坛》2002,(6):98-103
在阐释张孝祥的诗歌风貌时,不能单从一些表象出发,而要从时代背景、诗坛走向及学术发展等角度去进一步考察,在文本中,笔者从对杜诗的继承,“活法”的实践,理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入手,提出了一些见解和认识,多角度多层次地描绘了张孝祥的诗歌风貌。  相似文献   

4.
杜诗的魅力不仅取决于广阔的题材、丰厚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所形成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取决于他所取得的炉火纯青的艺术成就。杜诗的艺术成就与风格是多方面的,但就其最主要的艺术成就与风格而言,杜甫与李白一样,都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后世难以企及的诗歌美学风格。杜甫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能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虽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之徒,庶可企及也。”“沉郁顿挫”是杜甫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也成为杜诗风格特色的不易之论。本文试图从诗歌美学的角度对杜诗这一风格特色作一番具体的描述,以期得到一点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舒开智  张丽 《阴山学刊》2009,22(6):22-25,46
互文性理论注重把经典置于一个广阔的文化坐标体系中予以观照:从横向上看,它将一个经典文本与其他文化文本、潜文本进行对比研究,让经典文本在与其他非经典文本的对话和移位中显露出它的平民特性;从纵向上看,它打破传统文学研究中对影响、渊源和承继的探讨,否认经典的崇高地位,从而获得对文学史和文化传统的全新认识。用“互文性”来描述经典文本间涉的问题,不仅显示出了经典文本内部多元文化、多种话语相互交织的事实,而且也呈示出了经典的深广性及其丰富而又复杂的文化内蕴和社会历史内涵,但是也有抹煞经典文本此时此地的独一无二性和原创性之弊。  相似文献   

6.
杜甫《送韩十四江东担省》末联:“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对其中“努力”一词,《钱往杜诗》、《杜诗镜检》等书无往,盖以为其义训平常易任,无需作注。《杜诗评注》卷十注云:“沈文帝乐府:男女居世,各当努力。”以古释古,仍使人不得要领。今人多按现代汉语中“努力”(用力、勉力、尽力)之义理解之。如198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释日:“出句是说,分手不宜过多伤感,我们应各自努力,珍重前程。”(第528页)1986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杜诗鉴赏》亦写道:“今后还是各自珍重、各自努力吧!”(第3…  相似文献   

7.
杜诗具有很强的“诗史”性,源于诗人的儒家风范;杜诗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凸显出两大主题:忠君爱国和民本思想。在“以人为本”的今天,“诗史”性的杜诗焕发出优秀的人文精神而显示出丰富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8.
宋代诗人受杜甫的影响很深,诗坛大家无不受其沾溉。中兴诗坛盟主杨万里钟爱杜诗,杜诗对其影响显见。探究杨万里与杜甫及杜诗之关系,对研究“诚斋体”独特诗风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具体讨论杨万里对杜诗的喜好程度以及杜甫诗风对杨万里创新求变,形成具鲜明特色的“诚斋体”的启示意义。杜甫晚年的草堂、夔州的写景咏物的诗歌,是杨万里走出江西,走进活泼自然的学习范本;杜诗跌宕曲折的精巧构思和含蓄蕴藉的深远意味对“诚斋体”艺术表现手法也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9.
《读杜心解》在清初杜诗学研究中的学理秉承与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间际于实证主义与文本批评之间;取舍于众家之注而归于"心解"。《读杜心解》既有学术的严谨内容,又有文学批评的灵性成分,可谓重学术而不废性情。探讨《读杜心解》的杜诗学研究状况有益于反观学术思想的继承性和发展性。杜诗学的接受与清初文化思想的关系是密切相联的。  相似文献   

10.
对《论语》“绘事后素”进行基于文本发生脉络的梳理,认为“绘事后素”的理解应包含子夏对《诗》的征引的内文本、《论语》中的对话文本、儒家诠释文本三层文本发生的脉络;三层文本发生的脉络内蕴着轴心时代所面临的“原生”传统、轴心时代所“创生”的文化传统与“生生”不息的经典传统三种传统。以“绘事后素”为例,由《诗》这一经典出发,可以引发出对艺术之诗、真理之思与经典如何与生命共在的哲学诠释学再思。  相似文献   

11.
许总的新著《杜诗学发微》是一部起点颇高的“杜诗学”专著。作者积多年研究之功,对唐宋金元明清历代的大量杜诗研究资料进行了广泛的搜集和扒梳整理,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高屋建瓴地对我国古代杜诗研究的发展作出富有新意的论断,表现出与以往杜诗研究所截然不同的理论视界。作者把清代以前的杜诗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即中晚唐的肇始期,宋代的兴盛期,金元代的过渡期和明清代的总结期。作者将各个不同时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和胡适是杜诗学由传统向现代转型中的关键人物。他们以现代的学术眼光、文学观念、审美情趣来观照杜诗,从不同的角度突破了传统杜诗学的研究框架,开启了杜诗学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型之路。其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的杜诗学宗旨的确立;二是新的杜诗评价标准体系的建构;三是新的学术原则、文学观念与批评方法的引进。  相似文献   

13.
贾丹丹 《船山学刊》2009,(2):135-138
杜诗对外部世界的反映,古人以“诗史”论之。本文从叙事方法入手,认为长安十年和安史之乱两个时期杜诗对客观世界的叙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层次:“以抒情为重心的简单叙事”、“背景式、广角式的全景叙事”、“以单一场面为主的戏剧性叙事”和“客观故事的完整叙事”。  相似文献   

14.
肖振宇 《云梦学刊》2011,32(4):85-89
《读杜心解》是浦起龙研读杜诗的一部力作。但就是这样一部力作,人们对它性质的认识上却存在着误解。传统的观点认为它是一部诗歌注本,其实它应是浦起龙对杜诗的一部诗歌鉴赏著作。在这部著作中,浦起龙表白了他的诗歌鉴赏思想,用他的鉴赏思想实践了对杜甫诗歌的鉴赏,并呈现出自己的诗歌鉴赏特点。  相似文献   

15.
自汉代迄今,研究者站在不同立场对赋体的渊源进行多层面探析,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遂导致结论千差万别。探求文学体裁的源流变迁,应回归文学文本和产生其文体的时空地域,这无疑已为主流学界所认同。汉赋虽全盛于两汉,但产生汉赋的时空背景更多来源于楚国。从文字学上厘清“赋”义的历史演变,认识“辞”“赋”两种不同文体的本质差异,还原文本、从文本出发考察赋体产生的直接来源无疑是认识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宋玉继承“屈辞”传统,但又推陈出新,开创了“屈辞宋赋”双峰并峙的文学新局。宋玉将“赋”义在战国时代广为应用的“赋诗言志”以及“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的传统融入于自己创新性的文学体裁“赋”,与“屈辞”言情不同,宋玉诸赋重在体物,此体一经宋玉发端,遂演进成为两汉文学主流范式。  相似文献   

16.
鲁克兵 《船山学刊》2011,(4):131-135
本文在承认杜甫对南宗禅有所认识的基础上,否定了部分学者认为“双峰寺”与“七祖禅”不宜定论的观点。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双峰寺”在潭州、“七祖”是南岳怀让之说,是由于地理误解并由此产生过多联想所致。通过对杜诗的具体分析,重申“双峰寺”在蕲州,“七祖”为普寂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清代以来 ,研究杜甫和他的诗集的论著中往往要提到钱谦益及其《杜诗笺注》的影响。 1 940年洪业所写《杜诗引得序》中说 :“清代的杜诗之学者鲜不受钱谦益 (1 5 82 - 1 6 6 4 )《杜诗笺注》之影响。”〔1〕洪序中还引用了钱谦益的《读杜诗寄卢小笺》中批评黄庭坚和刘辰翁的话 ,这段话集中体现了钱谦益贬抑前人学杜评杜的一种批评态度 ,这段话也见于钱注杜诗的《略例》,文字略有不同 ,在《略例》中是这么说的 :“宋人之宗黄鲁直 ,元人及近时之宗刘辰翁 ,皆奉为律令 ,莫敢异议。余尝为之说曰 :自宋以来 ,学杜诗者莫不善于黄鲁直 ,评杜诗者莫不…  相似文献   

18.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独创的重要范畴,是艺术创作和审美欣赏的纽带。在杜甫诗歌的研究中,过去多强调其“诗史”——历史的认识价值,而对其审美价值却不够重视,这就难以全面地、准确地把握杜诗的美学价值。鉴于此,笔者对杜甫诗歌的意境美作了一些探索,就教于大家。  相似文献   

19.
探讨中国哲学家老子“隐”思想的文本,意在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隐”文化观与其实践的关系。老子哲学观是在“无我”客观认识论基础上反映他的唯物论与实践论的;老子的“无我”观是通过“隐”思想及实践方法体现出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文化现,反映出中国人认识宇宙存在的一种客观态度及其对待相对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20.
在杜诗研究史上 ,王夫之是位重要的批评家。王夫之继杨慎之后又一次批驳杜诗“诗史”说 ,并且对杜甫人格器量提出质疑 :“杜又有一种门面摊子句 ,往往取惊俗目 ,如‘水流心不竞 ,云在意俱迟’ ,装名理为腔彀 ;如‘致君尧舜上 ,力使风俗淳’ ,摆忠孝为局面 :皆此老人品心术学问器量大败阙处。或加以不虞之誉 ,则紫之夺朱 ,其来久矣。”(《唐诗评选》卷二杜甫《漫成》评语 )在《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中有针对杜诗而发的诸多不同流俗之论。但王夫之并没有怀疑杜诗的成就和地位 ,更不是杜诗否定论者。这从《唐诗评选》中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