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施战军认为:凌可新是一位执著的诗情的歌者,他选择了“乡村”这一现场作为写作的入口,努力在写作中以雅抗俗、以美善来召唤美善。他的小说不仅拥有某种民歌里的灵动与质朴,还追求史诗般的传奇和悲壮。他常常将对诗性人生理想的坚持,寄情到人物之外的事物上,借助他们来完成理想的建构。他的文字让我们意识到,人可以诗意地栖居。刘传霞认为:凌可新的小说倾情于胶东大地上英武、洒脱、智慧、幽默的乡民的塑造,注重开掘乡民的特质和灵魂,展示出东夷———齐文化的独特魅力。王蓓认为:凌可新的长篇小说《梦的门》是一部梦幻般的作品,作家把非典背景处理得若隐若现,以呓语般的充满非现实色彩的语言,在迷蒙中向我们呈现了梦与现实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种种关系。  相似文献   

2.
施战军认为:凌可新是一位执著的诗情的歌者,他选择了“乡村”这一现场作为写作的入口,努力在写作中以雅抗俗、以美善来召唤美善。他的小说不仅拥有某种民歌里的灵动与质朴,还追求史诗般的传奇和悲壮。他常常将对诗性人生理想的坚持,寄情到人物之外的事物上,借助他们来完成理想的建构。他的文字让我们意识到,人可以诗意地栖居。刘传霞认为:凌可新的小说倾情于胶东大地上英武、洒脱、智慧、幽默的乡民的塑造,注重开掘乡民的特质和灵魂,展示出东夷———齐文化的独特魅力。王蓓认为:凌可新的长篇小说《梦的门》是一部梦幻般的作品,作家把非典背景处理得若隐若现,以呓语般的充满非现实色彩的语言,在迷蒙中向我们呈现了梦与现实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种种关系。  相似文献   

3.
燕梦卿和林黛玉是中国小说史上两个典型的女性形象,是中国传统淑女形象的理想化呈现。她们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审美理想:以“草木”喻人,借物之高洁品质来写人之清净性情,并暗含人物的命运走向;情与礼的融合,表明作者对自然人性的欣赏;以早逝为结局的人生命运,打破了传统大团圆的书写模式,体现出作者对现实人生的种种思考和感悟,而不讳谈生死的写作态度则是作者肯定了死亡对美善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儒家将梦作为对未来命运进行预测的手段,在志怪小说中,儒家占梦术起着预叙或倒叙的叙事功能;小乘佛教将梦作为化解重大事件的途径,反映佛教内容的志怪小说经常运用直叙手法,将梦境与现实融合一体;而道教则认为梦是人精魂散失导致的幻象,认为无梦才是修炼者的理想状态,强调圣人不梦。在道教梦幻小说中,作者只是如实地记录梦境。魏晋六朝文人将儒释道的梦观念融会贯通,在志怪小说的创作中,梦成为结构作品的重要手段,由此增强了志怪小说的审美张力。  相似文献   

5.
用弗洛伊德的梦的理论来分析沈从文都市小说的文本意义.沈从文都市小说既非是为创造一个与其湘西世界相媲美的都市世界,也非为泄一己之愤的工具,而是以梦的伪装形式,歪曲地表达他的欲望满足,即找寻理想的生存方式.沈从文都市小说中不合理性、极端偏执的思维方式,正与梦中的思维形式相吻合,这正是沈从文在小说中对都市人物进行极端丑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6.
如果认为这些反常情况仅仅是写作技术上的小手法,那就错了:小说家的美学观念总是要我们追溯到他的哲学上去。批评家的任务是要在评价他的写作方法之前找出作者的哲学。让一保尔·萨特:《福克纳小说中的时间:〈喧哗与骚动〉》  相似文献   

7.
你为谁写作?     
奥尔罕·帕慕克在文中回顾了自己不同时期时"你为谁写作"这一问题的思考.他认为小说艺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一种民族艺术.不仅是对民族的叙说.也是对全世界读者的叙说.小说写作和阅读所承载的意义因时代不同而不同.世界性作家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理想的读者.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土读者.  相似文献   

8.
你为谁写作     
奥尔罕·帕慕克在文中回顾了自己不同时期对“你为谁写作”这一问题的思考。他认为小说艺术在任何意义上都是一种民族艺术,不仅是对民族的叙说,也是对全世界读者的叙说。小说写作和阅读所承载的意义因时代不同而不同。世界性作家的写作目的是为了理想的读者,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土读者。  相似文献   

9.
我们应该意识到,写作是什么。它是一种艺术创作,它含着虚构性乃至作家的臆想。以巴金的作品对比现实生活,我们发现他的写作中存在着对理想自我的乌托邦幻念。巴金早期和晚年靠坚强意志支撑着的写作生活和作品中的宏大誓愿,多多少少都会在现实中趋于瓦解。首先是巴金《激流三部曲》中觉慧精神与党新性格所代表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如我们在《家》中所感受的那样,巴金体现在作品中的认识既有时代的深刻处,又是以其年轻难以真正体察现实人生的全部含义作为代价的。巴金在1957年7月《谈〈家〉》中说:“然而幼稚和大胆救了我。在这一…  相似文献   

10.
梁晓声的知青小说以温情来叙事,并以人性善为核心,对冲知青年代传递给人的膨胀的压抑感。他秉持人性理想主义的写作姿态,在文本中调和了知青内心世界的主体性与时代需求。这一叙事风格是梁晓声对北大荒文化、北大荒军垦文化记忆和想象的一种表现方式。他温情叙事的美学选择以现实为立足点,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和温馨的讽刺,使其知青小说成为温暖现实主义文学的标杆之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