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东北“易帜”作为一个特定的历史概念,是指1928年12月29日东三省由悬挂五色旗改为悬挂青天白日旗。它是中国现代史、中外关系史上的重要事件。一、东北"易帜"的历史背景(一)日本"满蒙"政策及日与英美在东北的较量。明治维新后,日本在发展资本主义的同时走上了扩张军备和对外侵略的军国主义道路,确定了一项对中国、朝鲜等邻近国家进行侵略扩张的政策,即后来所说的大陆政策。它把侵略扩张的矛头首先是对准与最邻近的朝鲜和中国东北,其中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其原因在于东北地区不仅是日本涉足最早、下赌注最大…  相似文献   

2.
一、中国抗日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开战最早,持续时间最长,波及的地域最广,付出代价最大的战场之一,对打败日本法西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抗日战争开战最早。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撕毁“九国公约”,置世界舆论于不顾,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开始实施其“基本国策”,比德国法西斯侵略波兰,挑起欧洲战争整整早了8年时间。随后,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把侵略触角伸向关内,1935年制造“华北事变”,1937年7月制造“七·七”事变,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日本帝国主义的侵华目的不仅要变中国为其完全殖民地,而…  相似文献   

3.
一、伪满洲中央银行的基本情况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我国东北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一九三二年日本帝国主义扶持傀儡组成伪满洲国,把东北做为它侵略全中国和发动太平洋战争的兵站基地。为达到此目的,一  相似文献   

4.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中国东北后 ,在政治上扶植傀儡政权伪满洲国 ,使之脱离中国内地 ,变成一个附属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政治实体 ;在经济上实行统制政策 ,运用军事政治手段在东北强行建立为日本掠夺战争资源服务的殖民地区域经济体系。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殖民统治 ,极力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政策 ,即在统制经济体制下 ,实行区域产业的集中控制和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运营 ,使伪满作为一个整体纳入日本殖民地经济体系中 ,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因此 ,伪满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鲜明的殖民地性质  相似文献   

5.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35年华北事变,随着日本帝国主义的步步进逼和国民党政府的妥协退让.大片国土沦陷于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之下,广大中国人民面临着当亡国奴的悲惨境地,整个中华民族濒于亡国灭种的危险边缘.自近代以来,中国国势日衰,危机频仍,边患四起,国脉民命悬于一发,我民族只是苟延国脉于列强均势之下而已.但是,历次危机都无甚于这一次.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野心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机的极点.国势岌芨,社会动荡,这种险恶的形势正如当时北平学生所说的:“华北之大,已经安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了!”中国人民已经清楚地看到,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目标,远远不只是东北,而是华北和整个中国.这种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刺激了中国人民的救国热情.迎来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大发展时代.  相似文献   

6.
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八一五”光复,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占我国东北达十四年之久。在整个东北沦陷期间,东北各民族各阶层人民的抗日斗争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由于当时东北已沦为日本的独占殖民地,加之敌我力量对比过于悬殊,这便决定了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必然是长期的,只能波浪式地向前发展,既有斗争高潮阶段,也会出现暂时的低潮。1941年12月8日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后,伪满傀儡政权被更紧地绑在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7.
李萍萍 《理论界》2011,(10):109-110
创立于1906年的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是20世纪前半期日本帝国主义设立在中国的规模最大﹑活动最广的殖民侵略机构,以霸占﹑经营中国东北铁路﹑海港和煤铁工业为重点,广泛从事经济掠夺,并直接间接参与政治﹑军事﹑文化等侵略活动。  相似文献   

8.
<正> 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但归根结蒂是经济的产物。帝国主义对外发动侵略战争,根本目的是为夺取与维护其经济利益,即为寻找、扩大与巩固其商品销售与资本输出市场及原料产地。所以帝国主义对外侵略战争,本质上是经济侵略战,而军事侵略、政治侵略仅是其经济侵略的手段而已。1937年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就是想把中国变成它的独占殖民地,吞并中国经济。在战争中日本提出的中日“经济提携”、“经济合作”与建立中日“经济集团”等口号,都是“经济并吞”的别名;后来日本提出的建立包括南洋在内的“大东亚共荣圈”,则想进一步把它的经济侵略魔爪伸向整个东亚地区。  相似文献   

9.
二战前,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东北实施了大规模移民战略,尤其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全面占领中国东北地区后,陆续向东北派遣30余万日本移民。日本为了掩饰其战略意图和侵略行径,把侵入中国东北的日本"移民团"改称"开拓团",企图掩盖日本移民侵略的本质。从日本向中国东北大规模移民及其移民政策的变化过程来看,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是上升为"国策"地位的国家战略行为,是日本对中国东北地区实行殖民扩张的重要手段,日本"开拓团"本质上就是"殖民扩张团"。  相似文献   

10.
“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通过武力占据了东北三省,为了进一步侵略中国,日本提出了“中日经济提携”,企图在经济上与中国达成“经济合作”之势,以此来实现其全面侵华战略。但当时的事实告诉我们,所谓“中日经济提携”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其本质是想以此为幌子,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以辅助其军事、政治侵略,最终变中国为其殖民地。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迅速占领了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侵略中国的阴谋计划。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赂中国的战争,给中日两国人民造成深重的灾难。“九·一八”事变后,全中国人民尤其是东北人民迅速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斗争。日本人民也不顾日本帝国主义的法西斯镇压,不断发动了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各阶层人民在日本共产党的组织和领导下,不断掀起各种形式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斗争。  相似文献   

12.
论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鸦片侵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鸦片侵略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上半叶,伴随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不断扩大,鸦片侵略亦不断加强,成为对华鸦片侵略的最大的祸首,日本帝国主义对华鸦片侵略具有明显的计划性和垄断性,地域广泛,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是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人民欠下的又一笔血债。  相似文献   

13.
耿兆锐 《理论界》2009,(4):148-149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加紧侵略中国,军事上在华北策动分裂活动,经济上打着“中日经济提携”的幌子,扩张其经济实力,为继续侵华战争进行物质准备。当时执掌华北防务的宋哲元将军迫于日本的压力.被迫与日本达成华北“经济提携”协议并签字。  相似文献   

14.
1931年,军国主义的日本为摆脱经济困境,实现其称霸亚洲及世界的野心,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义,四个月的时间里,东北的大好河山便沦为日本侵略者的殖民地。随即,日本把东北作为北上反苏、西侵蒙古、南下华北的大陆军事基地。与此同时,日本侵略者在我国东北推行了一系列反动措施。政治上,建立傀儡政权,掩盖殖民统治的实质;经济上,实行垄断和掠夺,使东北成为日本经济的附庸;  相似文献   

15.
满铁对中国,特别是对东北地区的侵略,其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为世所罕见,远非仅限于铁路方面,但是,铁路确是满铁“经营满洲”的大动脉。从1906年到1945年,在这将近四十年的漫长岁月里,满铁广泛从事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侵略活动,都是在霸占中国铁路的基础上,以“经营铁路”为幌子进行的。本卷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日本帝国主义以满  相似文献   

16.
日本军国主义以“在乡军人会”等群众性组织为其社会基础,又与天皇制度、神道、“武士道”精神等紧密结合,在近代日本社会,形成一般极其凶恶的势力。日本军国主义以无休止地对外扩张为其特点。扩张需要征服,征服离不开暴力。军国主义的残暴、野蛮与疯狂,是一切战争暴行之源。日本军国主义企图通过恐怖手段,在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进行大规模屠杀,以迫使中国政府屈服、中国人民停止抵抗。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恶性膨胀的产物。日本军国主义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二次大战结束后,日本军国主义已经覆灭。但是,日本国内极少数右翼分子与政客,一次又一次地在南京大屠杀,以及对中国和东南亚侵略的问题上,进行翻案活动。我们必须对这一危险倾向,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相似文献   

17.
1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 1904- 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获胜,从俄国手中夺取了中国东北南部许多特权。日本帝国主义为了使东北逐步变为日本殖民地,在东北境内建立了一套侵略机构,其中包括在满铁附属地有大批驻军。这些侵略机构经常制造各种事件,严重威胁东北当局。日本一心想独霸东北,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日趋尖锐。   英国控制的北宁铁路与苏联控制的中东铁路、日本控制的南满铁路鼎峙,但在金融、贸易、市场等方面都竞争不过日本,因而对日本耿耿于怀。   美国崛起较晚,但发展很快,在侵略东北方面不甘落后,打着“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相似文献   

18.
近现代日本在率先成为亚洲经济与军事强国、走向帝国扩张之路后,从日俄战争开始至1945年战败,由于其把对我国东北作为其“帝国生命线”和侵略目标,故接连不断地对东北进行以帝国主义扩张为目的所谓“满洲风土”包括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暨社会文化在内的调查、书写与刊行。伪满洲国建立后又有“满映”的“文化映画”和科教纪录电影参与了对“满洲风土”的映写,还有近现代日本作家文人的“满洲想象”与现地叙写,构成了数量庞大的文化殖民主义文献。这些调查刊写总体的性质和目的都是为日本侵略中国的政治“国策”服务,隶属于“帝国”视域的知识生产体系,具有文化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逻辑与装置以及东亚殖民主义症候。当然,这些调查书写也包含和留存了某些具有知识性与学术性、历史性与方志性暨地域文化的较为完整的珍稀史料文献,对东北和内蒙古边疆史地研究及地方志修撰具有借鉴参考价值,宜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对其进行实事求是的甄别与评析。  相似文献   

19.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了东三省 ,把东北变成了它独占的殖民地。日本侵略者在东北的残酷统治和经济掠夺 ,对华北移民的限制政策以及日人向东北的移民狂潮 ,使近代以来华北人民的“闯关东”活动被迫中断。此后 ,这一活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轨道 ,不能自由发展 ,其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华北劳力的强制掠夺。  相似文献   

20.
“九·一八”事变以后 ,日本帝国主义在对我国东北加快军事侵略步伐的同时 ,在“日满贸易”的掩盖下 ,加剧了对东北经济侵略的进程。本文旨在通过对“日满贸易”的状况及其发展过程的分析 ,客观地阐明“日满贸易”的性质、特点及给东北与日本带来的不同影响。1  “九·一八”事变前 ,日本国内军事力、经济力迅速发展 ,成为东方强大的帝国主义国家。但是 ,日本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 ,它的总面积只有 38万平方公里 ,不到我国领土总面积的二十五分之一。日本物产缺乏 ,特别是铁矿和石油。煤的储藏量按19 37年估计仅有我国煤总储藏量的三十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